中醫(yī)古籍
  • 《醫(yī)燈續(xù)焰》 附方

    作者: 潘楫

    越鞠丸

    (丹溪)治六郁胸膈痞滿,或吞酸嘔吐,飲食不化。此治郁之圣藥也。

    蒼術(shù)(米泔浸一宿炒)神曲(炒)撫芎山梔(炒)香附(炒)山楂(凈肉)麥芽(炒,各等分)上末。水調(diào)神曲、麥芽作糊丸,如梧子大。每七八十丸,白湯下。

    濟(jì)生導(dǎo)痰湯

    治痰涎壅盛,胸膈留飲,痞塞不通。

    半夏(湯洗七次,四兩)南星(炮、去皮)枳實(去瓤、麩炒)赤茯苓(去皮)橘紅(各一兩)甘草(炙,半兩)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十片,煎八分,食遠(yuǎn)溫服。

    滾痰丸

    (見第十七)

    丹溪保和丸

    (見第十七)

    準(zhǔn)繩氣郁湯

    治因求謀不遂,或橫逆之來,或貧窘所迫,或暴怒所傷,或悲哀所致,或思念太過,皆為氣郁。其狀胸滿脅痛,脈沉而澀者是也。

    香附(童便浸一宿,焙干,杵去毛,為粗末三錢)蒼術(shù)(炒)橘紅制半夏(各一錢半)貝母(去心)白茯苓(去皮)撫芎紫蘇葉(自汗則用子)山梔仁(炒,共一錢)甘草木香檳榔(各五分)生姜(五片)煎服。如胸脅作痛,此有血滯也,宜參血郁湯治之。

    血郁湯

    凡七情郁結(jié),盛怒叫呼,或起居失宜,或挫閃致瘀,一應(yīng)饑飽勞役,皆能致血郁。其脈沉澀而芤,其體胸脅常有痛如針刺者是也。

    香附(童便制,二錢)牡丹皮赤曲(炒)川通草穿山甲(炒)降真香蘇木山楂肉大麥芽(炒、研,各一錢)紅花(七分)水、酒各一半煎。去滓,入桃仁,去皮、泥七分,韭汁半盞,和勻,通口服。

    熱郁湯

    有陰虛而得之者,有胃虛食冷物,抑遏陽氣于脾土中而得之者。其治法皆見發(fā)熱條中。此則治夫非陰虛,非陽陷,亦不發(fā)熱,而常自蒸蒸不解者也。

    連翹(四錢)薄荷葉黃芩(各一錢五分)山梔仁(炒,二錢)麥門冬(去心,三錢)甘草(五分)郁金(一錢)栝蔞皮穣(二錢)竹葉七片煎服。問何不用蒼術(shù)、香附、撫芎?曰∶火就燥,燥藥皆能助火,故不用也。

    濕郁湯

    治因雨露所襲,或嵐氣所侵,或坐臥濕地,或汗出衣衫,皆為濕郁。其狀身重而痛,倦怠嗜臥,遇陰寒則發(fā),脈沉而細(xì)緩者是也。

    蒼術(shù)(三錢)白術(shù)(炒)香附(炒)橘紅濃樸(姜汁炒)半夏(制)白茯苓(去皮)撫芎羌活獨活(各一錢)甘草(五分)生姜五片,水煎。

    虞摶云∶一男子,年二十九。三月間,房事后騎馬渡溪,遇深淵沉沒,幸得馬健無事。連濕衣行十五里抵家。次日憎寒壯熱,肢節(jié)煩疼,似瘧非瘧之狀。一醫(yī)作虛證治而用補氣血藥,服之月余不效。又易一醫(yī),作勞瘵治,用四物湯加知柏地骨皮之類,及丹溪大補陰丸,倍加紫河車。服至九月,反加滿悶不食。乃顧請有乳婦人在家,只吃人乳汁四、五杯,不吃米粒。召余診視,六脈皆洪緩,重按若牢,右手為甚。余作濕郁處治,用平胃散,倍蒼術(shù),加半夏、茯苓、白術(shù)、川芎、香附、木通、砂仁、防風(fēng)、羌活,加姜煎服。黃昏服一帖,一更時又進(jìn)一帖。

    至半夜,遍身發(fā)紅丹如癮疹,片時隨沒而大汗。索粥。與稀粥二碗,由是前病除減,能食。仍與前方服三帖。后以茯苓滲濕湯,倍加白術(shù),服二十帖平安。

更多中醫(yī)書籍
  • 《醫(yī)貫》(公元 1687 年)明.趙獻(xiàn)可(養(yǎng)葵)著。六卷。發(fā)明《薛立齋醫(yī)案》之說,以命門真火、真水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論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樁怍《醫(yī)貫貶》予以批評。

    作者:
  • 作者:
    程杏軒
  • 《醫(yī)門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著。六卷。依風(fēng)、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而分門別類。每門分論、法、律三項。是總論病證,是治療法則,是指出醫(yī)生在治療上的過失。

    作者:
  • 作者:
    趙濂
  • 作者:
  • 《原機啟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維德著。二卷,又附錄一卷。論眼病根源,制方要義,并附方義。附論眼病若干種,也較詳明。

    作者:
  • 作者:
    袁氏(佚名)
  • 作者:
    黃凱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