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查古籍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按呃逆一條,有陽虛、陰虛、元氣將絕之別,不可不知也。
因陽虛者,由中宮之陽不足,以致陰邪隔據(jù)于中,阻其呼吸往來接續(xù)之機,其人定見無神,安靜,不食不渴。法宜溫中降逆為主,如理中湯加吳萸、半夏之類。
因陰虛者,蓋以陰虛由于火燒火旺,火邪隔拒于中,阻其上下交接之氣。其人定見躁暴,飲冷惡熱,精神不衰,二便不利。法宜苦寒降逆為主,如大小承氣湯之類。
因元氣將絕而致者,蓋以元陽將絕,群陰頓起,阻其升降交接之機,其人或大汗自汗出,或氣喘唇青,或腹痛囊縮,或爪甲青黑,或頭痛如劈,目皆欲裂,耳腫喉痛,種種病情,皆宜大劑回陽降逆,十中亦可救二三,如吳萸四逆湯,白通湯之類。[眉批]欽安論此一條,不在證名上論治,專在所因上談法,是一段聰明文字,是此證聰明治法,學(xué)者能識此聰明之理法,便是良醫(yī)。
近來市習(xí),一見呃逆,陰陽不分,一味以橘皮、半夏、竹茹、丁香、柿蒂等藥治之,亦有見效,終不若辯明陰陽治之為當(dāng)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