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源論》云∶小兒囟上陷,此謂囟陷下不平也。由腹(腸)內(nèi)有熱,熱氣熏臟,臟熱則竭(渴),引飲而小兒(便)泄曳利者,則腑臟血氣虛弱,不能上充髓腦,故囟陷也。
《千金方》云∶灸臍上下各半寸,及灸足太陰各一壯。
今按∶《玉遺針經(jīng)》云∶足太陰穴在內(nèi)踝后白肉際陷骨宛中。
(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源論》云∶小兒囟上陷,此謂囟陷下不平也。由腹(腸)內(nèi)有熱,熱氣熏臟,臟熱則竭(渴),引飲而小兒(便)泄曳利者,則腑臟血氣虛弱,不能上充髓腦,故囟陷也。
《千金方》云∶灸臍上下各半寸,及灸足太陰各一壯。
今按∶《玉遺針經(jīng)》云∶足太陰穴在內(nèi)踝后白肉際陷骨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