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源論》云∶人身內(nèi)自有三尸諸蟲,與人俱生,而此蟲忌惡,能與鬼靈相通,常接引外邪引腰《葛氏方》云∶雖有五尸之名,其例皆相似,而小有異者∶一飛尸(變作無常;)二遁尸(聞又云∶凡五尸,即是身中尸鬼接引外邪,共為病害。經(jīng)術(shù)其有消滅之方,而非世徒能用,今雄黃(一兩)大蒜(一兩)搗令相和如彈丸者,納二合熱酒中,服之須臾瘥。未瘥更一服便止。有尸疹(敕忍反)者常宜又方∶桂、干姜分等,末之。鹽三指撮,熬令青,末合,水服二方寸匕。
《新錄方》治飛尸方∶灸脊中及兩旁相去三寸,各五十炷。
又方∶桃白皮切二升,水四升,煮取一升六合,分三服。
又云∶治遁尸方∶牛蹄下土三指撮,酒一盞下。(亦治風(fēng)尸。)又方∶鹽墨湯頓服。
又方∶炒艾熨之。
又方∶熬艾以青布裹,更熨。
又方∶熬大豆裹,更熨。
又云∶治沉尸方∶灸太倉(中管也)七壯。
又灸乳下一寸,七壯。
又方∶發(fā)灰、杏仁、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七丸,日二。
《千金方》治遁尸尸注方∶桂心(一兩)干姜(二兩)巴豆仁(二枚)三味,下篩,上酢和,和如泥,涂病上,干即易。
又∶芥子薄主遁尸飛尸方∶芥子一升,蒸熟搗下篩,以黃丹二兩攪之,分作兩分,疏布袋盛之,更蒸使熟,薄痛上,當(dāng)
(公元 1231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二卷。辨外惑、內(nèi)傷的區(qū)別。凡精神刺激、飲食不調(diào)等引起的疾病為內(nèi) 傷病,其治療著重于調(diào)理脾胃、說明與六淫外感病的證治有別。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源論》云∶人身內(nèi)自有三尸諸蟲,與人俱生,而此蟲忌惡,能與鬼靈相通,常接引外邪引腰《葛氏方》云∶雖有五尸之名,其例皆相似,而小有異者∶一飛尸(變作無常;)二遁尸(聞又云∶凡五尸,即是身中尸鬼接引外邪,共為病害。經(jīng)術(shù)其有消滅之方,而非世徒能用,今雄黃(一兩)大蒜(一兩)搗令相和如彈丸者,納二合熱酒中,服之須臾瘥。未瘥更一服便止。有尸疹(敕忍反)者常宜又方∶桂、干姜分等,末之。鹽三指撮,熬令青,末合,水服二方寸匕。
《新錄方》治飛尸方∶灸脊中及兩旁相去三寸,各五十炷。
又方∶桃白皮切二升,水四升,煮取一升六合,分三服。
又云∶治遁尸方∶牛蹄下土三指撮,酒一盞下。(亦治風(fēng)尸。)又方∶鹽墨湯頓服。
又方∶炒艾熨之。
又方∶熬艾以青布裹,更熨。
又方∶熬大豆裹,更熨。
又云∶治沉尸方∶灸太倉(中管也)七壯。
又灸乳下一寸,七壯。
又方∶發(fā)灰、杏仁、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七丸,日二。
《千金方》治遁尸尸注方∶桂心(一兩)干姜(二兩)巴豆仁(二枚)三味,下篩,上酢和,和如泥,涂病上,干即易。
又∶芥子薄主遁尸飛尸方∶芥子一升,蒸熟搗下篩,以黃丹二兩攪之,分作兩分,疏布袋盛之,更蒸使熟,薄痛上,當(d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