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病源論》云∶脾胃虛,不能制于水,故水散溢皮膚,又與風(fēng)濕相搏,故云風(fēng)水也,令人身《短劇方》蔥豆洗湯,治虛熱及石熱當(dāng)風(fēng)露臥冷濕傷肌,熱菹(側(cè)于反,《方言》∶積也,盛也,繞也)在里,變成熱風(fēng)水病。心腹腫滿,氣急不得下,頭小便不利,大便難,四肢腫如皮囊盛水,晃晃(胡廣反,老蠶形也)如老蠶色,陰卵堅(jiān)腫如斗,莖腫生瘡如死鼠,此皆虛蔥豆膏敷之,別以豬蹄湯洗陰莖創(chuàng)爛處及卵腫也。
蔥合青白(切,一升)蒺藜子(一升,舂碎)赤小豆(一升)菘菜子(一升,舂碎)蒴(上六物,以水一石二斗,煮取八斗,以淋洗身腫處,蔥豆膏、豬蹄湯方在本方。
又云∶葶藶子回神酒,治風(fēng)水通身洪腫,肉如裂者、服之小便利自隨消,方∶春時(shí)釀清酒五斗(一方五升),葶藶子三升,熬,著酒中漬再宿,便服一合,以漸增之,病《極要方》治風(fēng)水毒瓦斯遍身腫方∶豬白皮(三兩)桑根白皮(五兩)橘皮(一兩)紫蘇(二兩)生姜(四兩)大豆(三升)上,以水九升,煮取一大升,分四服,三劑,百日內(nèi)忌咸、醋。
《經(jīng)心方》治風(fēng)水大豆煎∶生桑根白皮(細(xì)切三升,入土一尺者)大豆(一斗)二味,以水六半,煮取一斗,去滓,下生姜汁二升,更煎取四升,分五合,第一服,日三夜又云∶牽牛丸治腳腫滿,步行不能,眾惡毒水腫方∶大黃(二兩)樸硝(三兩熬)牽牛子(七兩熬)桃仁(二兩,去心熬)干姜(二兩半)人參上七物,搗下篩,以蜜和舂萬杵,服如梧子二十丸,以微利為度,腫即止,不瘥盡劑,盡劑《僧深方》治風(fēng)水腫、癥癖,常陸酒方∶常陸根(一升,切)凡一物,以淳酒二斗漬三宿,服一升當(dāng)下,下者減從半升起,日三,不堪酒者以意減之。
又云∶治通身腫,皆是風(fēng)虛水氣,亦治暴腫痛,蒲黃酒方∶蒲黃(一升)小豆(一升)大豆(一升)凡三物,清酒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耆婆方》治人風(fēng)水氣,面身俱腫,上氣腹脹不能食,羸弱在床,經(jīng)時(shí)不瘥者方∶小豆(三升)大麻子(三升,搗碎,以水研汁)桑根白皮(一斤)合煮豆熟,食豆飲汁即大下水,即瘥。
《蘇敬本草注》煮魚食之,主水浮腫。
又方∶服鴨肪,食鴨頭主水腫。
又方∶?;抑蟠蠖梗嬛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