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鳎浴秲?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病源論》云∶夫發(fā)之生,血?dú)馑鶟?rùn)養(yǎng)也。火燒之處,瘡痕致密,則氣血下沉,不能榮宣腠理,故發(fā)不生也。
《如意方》生毛發(fā)術(shù)∶取鳥內(nèi)器,中埋于丙丁土入三尺,百日以涂人肉,即生毛。
又方∶涂好蜜。
《千金方》治火燒瘡發(fā)毛不生方∶蒲灰,正月茍腦和,敷,毛生。又方∶蕪菁子,末,酢和,涂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