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查古籍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方歌】侵腦疽生透腦旁,濕火攻發(fā)屬太陽,穴名五處知其位,紅順紫逆要審詳。
【注】此疽生于透腦疽側下,由太陽膀胱經濕火而成,穴名五處。紅腫高起,焮熱疼痛,膿色如蒼蠟者,屬氣血俱實,順而易治;若紫陷無膿,根腳散大者,屬氣血兩虛,逆而難治。初起宜服荊防敗毒散汗之,次服內疏黃連湯
下之,將潰服托里透膿湯,已潰服托里排膿湯外貼琥珀膏,圍敷沖和膏,其余內外治法,俱按癰疽潰瘍門。
方劑:托里透膿湯
組成:人參白術(土炒)
穿山甲(炒研)白芷(各一錢)
升麻甘草節(jié)(各五分)
當歸(二錢)生黃耆(三錢)
皂角刺(一錢五分)青皮(炒,五分)
水三鐘,煎一鐘,病在上部,先飲煮酒一鐘,后熱服此藥;病在下部,先服藥后飲酒;瘡在中部,藥內兌酒半鐘,熱服。
【方歌】托里透膿治癰疽,已成未潰服之宜,參術甲芷升麻草,當歸黃耆刺青皮。
又方:荊防敗毒散(見項部腦疽)
內疏黃連湯、沖和膏(俱見腫瘍門)
托里排膿湯(見項部魚尾毒)
琥珀膏(見發(fā)際瘡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