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宗金鑒》 癰疽烙法歌

    作者: 吳謙

    【方歌】烙針二枚須一樣,箸大頭圓七寸長,燃時蘸油燒火上,斜入向軟烙斯良,一烙不透宜再烙,膿水流出始安康。

    再用紙拈入烙口,外貼膏藥古稱強。此法今時不常用,惟恐患者畏驚惶,今時多用陽燧錠,代火針烙實奇方。

    【注】癰疽流注,經(jīng)久不消,內(nèi)潰不痛,宜用火針烙之。二枚一樣,形如箸粗,頭圓,長七寸。拈時蘸香油炭火上燒紅,于瘡頭近下斜入,向軟處烙之。一烙不透再烙,必得膿水不假手按流出,方用綿紙撮拈如繩狀,隨深淺拈入烙口,余紙分開,外貼膏藥,此古法也,今罕用之。

    蓋恐患者驚懼,故以陽燧錠代之。

    方劑:陽燧錠組成:蟾酥(末)朱砂(末)

    川鳥(末)草烏(末,各五分)

    直僵蠶(末,一條)

    以上共和勻,用硫黃一兩五錢,置杓內(nèi),微火燉化;次入前蟾酥等末,攪勻;再入當(dāng)門子麝香二分,冰片一分,攪勻;即傾入濕磁盤內(nèi),速蕩轉(zhuǎn)成片,俟冷取收磁罐內(nèi)。用時取甜瓜子大一塊,要上尖下平,先用紅棗肉擦灸處,粘藥于上,用燈草蘸油,拈火焠藥錠上,灸五壯或七壯、九壯畢,即飲米醋半酒鐘,候起小皰。用線針串破,出黃水些須,貼萬應(yīng)膏,其毒即消。如風(fēng)氣痛,用箸子于骨縫中按之,酸痛處以墨點記,灸之。

    再諸瘡初起,于腫處各灸三、五壯立瘥。

    【方歌】陽燧錠灸寒腫瘡,朱砂二烏僵硫黃,火煉加蟾共冰麝,乘熱傾出成片良。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