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實熱積熱午潮熱,腹脹尿紅大便難,煩渴口瘡腮頰赤,涼膈大柴效通仙。
[注]
小兒有余積熱,以致午后潮熱,蒸蒸有汗,肚腹脹滿小便赤,大便難,煩渴啼叫,口舌生瘡,腮頰紅赤,脈洪數(shù)有力,法宜清熱通利,時時熱者,涼膈散主之,午后潮熱者,大柴胡湯主之。
(涼膈散)方見急驚風(fēng)(大柴胡湯)方見傷寒
(公元 280 年? )晉.王熙(叔和)著。十卷。搜集后漢以前的醫(yī)學(xué)著作,闡述脈象 24 種,并論述臟腑、經(jīng)絡(luò) 、病證、治則、預(yù)后等。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實熱積熱午潮熱,腹脹尿紅大便難,煩渴口瘡腮頰赤,涼膈大柴效通仙。
[注]
小兒有余積熱,以致午后潮熱,蒸蒸有汗,肚腹脹滿小便赤,大便難,煩渴啼叫,口舌生瘡,腮頰紅赤,脈洪數(shù)有力,法宜清熱通利,時時熱者,涼膈散主之,午后潮熱者,大柴胡湯主之。
(涼膈散)方見急驚風(fēng)(大柴胡湯)方見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