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三卷。
北宋.王洙錄傳《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zhèn)?、中卷論雜病、下卷載其方、并療婦人。林億取《金匱玉函要略方》的雜病和有關(guān)的附方, 編為《金匱要略方論》。 內(nèi)容包括內(nèi)科雜病、婦科、急救、飲食禁忌等 25 篇,計 262 方。
查古籍
(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三卷。
北宋.王洙錄傳《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zhèn)?、中卷論雜病、下卷載其方、并療婦人。林億取《金匱玉函要略方》的雜病和有關(guān)的附方, 編為《金匱要略方論》。 內(nèi)容包括內(nèi)科雜病、婦科、急救、飲食禁忌等 25 篇,計 262 方。
(見中暍中)
□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注】
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水逆者,是里熱微而水邪盛也,故以五苓散利水止吐也。
【集注】
李□曰:內(nèi)有積水,故水入則拒格而上吐,名水逆也,五苓散利水,故主之。
□
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注】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小便不利者,五苓散證也??视嬎?,水入則消,口干舌燥者,白虎人參湯證也。渴欲飲水而不吐水,非水邪盛也;不口干舌燥,非熱邪盛也。惟引飲不止,故以文蛤一味,不寒不溫,不清不利,專意于生津止渴也。或云:文蛤即今吳人所食花蛤,性寒味咸,利水勝熱,然屢試而不效。嘗考五倍子亦名文蛤,按法制之名百藥煎,大能生津止渴,故嘗用之,屢試屢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