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枳實(炙)三枚梔子(擘)十四枚豉(綿裹)一升
右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納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方解】
是方也,用清漿水七升,空煮至四升者,是欲水之熟而趨下,不欲上涌作吐也。下豉煮五、六沸即去滓者,取其清腐之氣走表,易于取汗也。太陽用之以作吐,勞復用之以作汗。仲景用方之妙,藥品雖同,煎法各異,故施用不同也,于此可類推矣。
【集解】
方有執(zhí)曰:大邪初退,血氣新虛,起居作勞,復生余熱,乃用苦寒以發(fā)其微汗者,以勞傷之復熱,與初病之實熱不同倫也。方中用清漿水七升,空煮至四升,全是欲水之熟而趨下,不至上涌作吐,與太陽中篇下后身熱取吐之法不同,所以覆令微似汗也。
□
傷寒差已,后更發(fā)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注】
此承上條詳言證脈,以別其治也。傷寒差已,后更復發(fā)熱者,雖有勞復、食復之別,然須分或宜和,或宜汗、或宜下之不同。如脈浮有表,當以汗解者,用枳實梔子豉湯
汗之;脈沉有里者,當以下解者,用枳實梔子豉加大黃湯下之;若無表里證,當和解之者,用小柴胡湯和之。對證施治,斯為合法。
【集注】
方有執(zhí)曰:此示病后不謹調(diào)理,致復之大法。脈浮,有所重感者也。脈沉、飲食失節(jié)也。
魏荔彤曰:大病后不宜大汗,喻注謂用枳實梔豉湯以微汗是也。大病后不宜大下,喻注謂枳實梔豉湯加大黃以微下是也。然亦有不能盡該者,凡于汗下之中,留心其為大病之后,庶治復病,而不礙于大病后也。
大病差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傷寒病差后,從腰以下腫者,是有水氣也,宜牡蠣澤瀉散,峻逐水氣,恐緩則水盛,必上犯陽部也。
成無己曰:大病差后,脾胃氣虛,不能制約腎水,水溢下焦,故腰以下為腫也。
『金匱要略』云: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與牡蠣澤瀉散,利小便而散水可也。
《明醫(yī)雜著》(公元 1549 年)明.王綸(節(jié)齋)著。六卷。內(nèi)容為醫(yī)論、諸證、小兒證治等,此書也受朱震亨學說的影響。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枳實(炙)三枚梔子(擘)十四枚豉(綿裹)一升
右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納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方解】
是方也,用清漿水七升,空煮至四升者,是欲水之熟而趨下,不欲上涌作吐也。下豉煮五、六沸即去滓者,取其清腐之氣走表,易于取汗也。太陽用之以作吐,勞復用之以作汗。仲景用方之妙,藥品雖同,煎法各異,故施用不同也,于此可類推矣。
【集解】
方有執(zhí)曰:大邪初退,血氣新虛,起居作勞,復生余熱,乃用苦寒以發(fā)其微汗者,以勞傷之復熱,與初病之實熱不同倫也。方中用清漿水七升,空煮至四升,全是欲水之熟而趨下,不至上涌作吐,與太陽中篇下后身熱取吐之法不同,所以覆令微似汗也。
□
傷寒差已,后更發(fā)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注】
此承上條詳言證脈,以別其治也。傷寒差已,后更復發(fā)熱者,雖有勞復、食復之別,然須分或宜和,或宜汗、或宜下之不同。如脈浮有表,當以汗解者,用枳實梔子豉湯
汗之;脈沉有里者,當以下解者,用枳實梔子豉加大黃湯下之;若無表里證,當和解之者,用小柴胡湯和之。對證施治,斯為合法。
【集注】
方有執(zhí)曰:此示病后不謹調(diào)理,致復之大法。脈浮,有所重感者也。脈沉、飲食失節(jié)也。
魏荔彤曰:大病后不宜大汗,喻注謂用枳實梔豉湯以微汗是也。大病后不宜大下,喻注謂枳實梔豉湯加大黃以微下是也。然亦有不能盡該者,凡于汗下之中,留心其為大病之后,庶治復病,而不礙于大病后也。
大病差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注】
傷寒病差后,從腰以下腫者,是有水氣也,宜牡蠣澤瀉散,峻逐水氣,恐緩則水盛,必上犯陽部也。
【集注】
成無己曰:大病差后,脾胃氣虛,不能制約腎水,水溢下焦,故腰以下為腫也。
『金匱要略』云: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與牡蠣澤瀉散,利小便而散水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