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宗金鑒》 赤石脂禹余糧湯方

    作者: 吳謙

    赤石脂(碎)一筋太乙禹余糧(碎)一筋

    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方解】

    柯琴曰:甘姜、參、術,可以補中宮元氣之虛,而不足以固下焦脂膏之脫。此利在下焦,未可以理中之劑收功也。然大腸之不固,仍責在胃,關門之不緊,仍責在脾,此二味皆土之精氣所結,能實胃而澀腸,蓋急以治下焦之標者,實以培中宮之本也。要之此證是土虛而非火虛,故不宜于姜、附。若水不利而濕甚,復利不止者,則又當利其小便矣。

    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湯主之。

    【注】

    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設表里俱清,自然胃和思食而愈。今邪雖解,而心下痞□,胃虛結也;噫氣不除,胃氣逆也。然治痞之法,無出諸瀉心湯。故于生姜瀉心湯

    方中,去芩、連、干姜,以病解無寒熱之邪也。佐旋覆代赭石者,所以補虛宣氣,滌飲鎮(zhèn)逆也。

    【集注】

    方有執(zhí)曰:解,謂大邪已散也。心下痞□,噫氣不除者,正氣未復,胃氣尚弱,而伏飲為逆也。故用旋覆代赭石湯,以養(yǎng)正而散余邪也。

    喻昌曰:大意重在噫氣不除上。既心下痞□,更加噫氣不除,則胃氣上逆,全不下行,有升無降。所謂弦絕者,其聲嘶;土敗者,其聲噦也。故用代赭石領人參下行,以鎮(zhèn)安其逆氣也。

    汪琥曰:此噫氣較前生姜瀉心湯之干噫不同,是雖噫而不至食臭,故知其為中氣虛也。

    沈明宗曰:誤下成痞,觀此之發(fā)汗解后,亦可成痞。蓋發(fā)汗、吐、下,皆傷內氣。然最虛之處,便是容邪之處,所以微邪從虛內陷,濁陰上逆沖心,則心下痞□,而噫氣不除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李東垣
  • 《冷廬醫(yī)話》(公元 1897 年)清.陸以湉(定圃)著。五卷。卷一論“醫(yī)范”“醫(yī)鑒”“慎疾”“保生”“求醫(yī)”“診法”“ 用藥”;卷二論古人今人,古書今書;卷三、四、五論病,推究每證的虛實原委,指出醫(yī)家的利弊。近人從陸氏《冷廬雜識》中摘出其論醫(yī)語作為補編 。

    作者:
  • 作者:
    凌曉五
  • 作者:
    不詳
  • 作者: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齊、龔慶宣著。五卷?,F存最早的外科專書,主要有外傷、癰疽、濕疹、疥癬等。對疔疽引起的膿毒血癥的早期治療,外傷腸出的醫(yī)護,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術等方面有獨到之處。

    作者:
    龔慶宣
  • 作者:
    張振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