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查古籍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何姓婦,年三十二歲,受妊五月,于孟秋感受溫病。
病因懷妊畏熱,夜眠當(dāng)窗,未上窗幔,自窗紗透風(fēng),感冒成溫。
證候初病時調(diào)治失宜,溫?zé)醾骼?,陽明府實,延醫(yī)數(shù)人皆言病原當(dāng)用大涼之藥,因懷妊實不敢輕用,繼延愚為診視,見其面紅氣粗,舌苔白濃,中心已黃,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診其脈左右皆洪滑而實,一息五至強。
診斷據(jù)此證狀脈象觀之,不但陽明胃府之熱甚實,即肝膽之熱亦甚盛。想其未病之前必曾怒動肝火,若不急清其熱,勢將迫血妄行,危險即在目前。治以白虎加人參湯,以白虎湯解其熱,加參以保其胎,遂為疏方俾急服之。
處方生石膏(三兩搗細(xì)) 野黨參(四錢) 生懷地黃(一兩) 生懷山藥(一兩)生杭芍(五錢) 甘草(三錢)
共煎湯三盅,分三次溫服下。
方解按此方雖非白虎加人參湯原方,而實以生地黃代知母,以生山藥代粳米,而外加芍藥也。蓋知母、地黃同能滋陰退熱,而知母性滑,地黃則饒有補腎之力,粳米與山藥皆有濃汁能和胃,而粳米汁濃而不粘,山藥之汁濃而且粘,大有固腎之力。如此通變原方,自于胎妊大有益也。外加芍藥者,欲借之以清肝膽之熱也。
復(fù)診將藥分三次服完,翌日午前大便通下一次,熱已退十之七八,脈象已非洪實,仍然有力,心中仍覺發(fā)熱,擬再用涼潤滋陰之品清之。
處方玄參(一兩) 生懷地黃(一兩) 天花粉(五錢) 生杭芍(五錢)鮮茅根(四錢) 甘草(二錢)
共煎湯兩盅,分兩次溫服下。
效果將藥煎服兩劑,病遂霍然全愈。
幫助凡外感有熱之證,皆右部之脈盛于左部之脈,至陽明府實之證,尤必顯然于右部見之。
因胃府之脈原候于右關(guān)也。今此證為陽明府實,其右部之脈洪滑而實宜矣。而左部之脈亦現(xiàn)此象,是以知其未病之先肝中先有郁熱,繼為外感之熱所激,則勃然發(fā)動而亦現(xiàn)洪滑而實之脈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