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綱目》 黃續(xù)法

    作者: 樓英

    〔海〕傷寒病遇太陽太陰司天,若下之太過,往往變成陰黃。一則寒水太過,水來犯土,一則土氣不及,水來侵之,多變此疾。一則茵陳茯苓湯加當歸、桂枝,二則茵陳橘皮湯加姜、術、半夏,三則茵陳附子湯,四則茵陳四逆湯,五則茵陳姜附湯,六則茵陳吳茱萸湯,方見如左。發(fā)黃,小便不利,煩躁而渴,茵陳湯加茯苓、豬苓、滑石、當歸、官桂主之。(韓氏名茵陳 苓湯。)發(fā)黃煩躁,喘嘔不渴,茵陳湯加陳皮、白術、生姜、半夏、茯苓主之。(韓氏名茵陳陳皮湯。)發(fā)黃,四肢遍身冷者,茵陳湯加附子、甘草主之。(韓氏名茵陳附子湯。)發(fā)黃,肢體逆冷,腰上自汗,茵陳湯加附子、干姜、甘草主之。(韓氏名茵陳姜附湯。)發(fā)黃,冷汗不止者,茵陳湯加附子、干姜主之。(韓氏名茵陳附子湯。)發(fā)黃,前服姜、附諸藥未已,脈尚遲者,茵陳加吳茱萸、附子、干姜、木通、當歸主之。(韓 名茵陳茱萸湯。)趙宗顏,因下之太過生黃,脈沉細遲無力,次第用藥,至茵陳附子湯大效。

    按海藏次第用藥者,謂先投韓氏茵陳茯苓湯,次投茵陳陳皮湯,又次投茵陳附子湯。后趙秀才次第仿此。趙秀才因下之早,黃病,脈寸微尺弱,身冷,次第用藥,至茵陳四逆湯大效。傷冷中寒,脈弱氣虛,變?yōu)殛廃S,仲景理中湯加茵陳服之。

    茵陳湯治傷寒發(fā)黃,目悉黃,小便赤。

    茵陳 山梔 柴胡 黃柏(蜜炙) 黃芩 升麻 龍膽草(各半兩) 大黃(炒,一兩)

    上 咀,水煎,空心服,以利為度。

    〔?!惩鶃砗疅幔簧肀M黃者,小柴胡加梔子湯主之。

    〔《衍》〕一僧傷寒發(fā)汗不徹,有留熱,身面皆黃,多熱,期年不愈。醫(yī)作食黃治之,治不對,病不去。問之食不減,尋與此藥,服五日,病減三分之一,十日減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茵陳、梔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錢,末之,每用三錢,水四合,煎及二合,去渣,食后溫服,以和為度。

    〔《活》〕五苓加茵陳蒿湯治發(fā)黃而渴,小便不利。

    茵陳蒿湯(十分) 五苓湯(五分)

    上二劑拌勻,每服三錢,日三服,水調下。

    又方 傷寒欲發(fā)黃者,急用瓜蒂末,口含水,搐一字許,入鼻中出黃水,甚驗。即用茵陳湯調五苓散服之,最效。

    〔《本》〕治頭中濕熱發(fā)黃膽,瓜蒂散。

    瓜蒂(二十枚) 赤小豆 黍米(各十四粒)

    上為細末,如大豆大一粒許,納鼻中縮入,當出黃水,慎不可吹入。

    〔《云》〕結胸發(fā)黃,太陽附本也。(以結胸法治之。)痞氣發(fā)黃,太陰附本也。(以痞法治之。)

    〔《活》〕問白虎癥亦有身熱煩渴引飲,小便不利,何以不發(fā)黃?答曰∶白虎與發(fā)黃癥相近。遍身汗出,此為熱越,白虎癥也。頭面汗出,頸已下無汗,發(fā)黃癥也。

    〔成〕傷寒發(fā)黃,是病已極,是有不治者多矣,非止寸口近掌無脈,鼻氣出冷,為不治之癥。又若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者,是為心絕;環(huán)口黧黑,柔汗發(fā)黃,是為脾絕。皆不治之癥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