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醫(yī)學(xué)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國彭(鐘齡)著。五卷??偨Y(jié)了辨證施治的八綱、八法、因證立方,條分縷析,多為臨床心得之語。末附《外科十法》。
《醫(yī)學(xué)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xué)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jié)合抒發(fā)己見。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luò)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xué)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口渴不止者,為上消也。食入即饑者,為中消也。飲一溲二者,為下消也。其證雖有三,而要總屬上傷燥熱,下病濕寒,燥熱在肝肺之經(jīng),濕寒在脾腎之臟,宜以八味丸主之,或以六味地黃湯加味主之。如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者,以五苓散主之。如上渴而下淋,土濕木郁而生風(fēng)燥者,以豬苓湯主之。如飲一溲二,水寒土濕,木氣疏泄者,以桂附苓烏湯主之。如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調(diào)水道,而為消渴者,以理中丸湯,倍白術(shù),加栝蔞根主之。如傷寒消渴,或?qū)訇柮鳠嶙C,或?qū)儇赎幓鹱C,應(yīng)以傷寒法治之,不在此例。
八味丸
(方見肺氣) 酒下十五丸,日再服,不知漸加。
六味地黃加味湯
熟地黃(四錢) 山茱萸(三錢) 山藥(三錢) 茯苓(三錢) 丹皮(三錢) 澤瀉(三錢) 五味子(二錢) 肉桂(二錢研) 水煎大半杯,冷服。
五苓散
(方見痰飲)
豬苓湯
(方見痰飲)
桂附苓烏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桂枝(三錢) 干姜(三錢) 附子(二錢) 龍骨(三錢 研)
牡蠣(三錢 研) 首烏(三錢蒸) 水煎大半杯,溫服。
理中丸湯
(方見霍亂)倍白術(shù),加栝蔞根。
消渴方
栝蔞根(三錢) 生姜(二錢) 麥冬(三錢) 蘆根(三錢) 白茅根(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此方專清胃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