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細菌的特殊結構包括莢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一)莢膜(Capsule)許多細菌胞壁外圍繞一層較厚的粘性、膠凍樣物質,其厚度在0.2um以上,普通顯微鏡可見,與四周有明顯界限,稱為莢膜。如肺炎雙球菌(圖2-7)。其厚度在0.2um以下者,在光學顯微鏡下才不能直接看到,必須以電鏡或免疫學方法才能證明,稱為微莢膜(Microcapsule),如溶血性鏈球菌的M蛋白、傷寒桿菌的Vi抗原及大腸桿菌的K抗原等。
圖2-7 肺炎球菌莢膜
大多數細菌(如肺炎球菌、腦膜炎球菌等)的莢膜由多糖組成。鏈球菌莢膜為透明質酸;少數細菌的莢膜為多肽(如炭疽桿菌莢膜為D-谷氨酸的多肽)。
細菌一般在機體內和營養(yǎng)豐富的培養(yǎng)基中才能形成莢膜。有莢膜的細菌在固體培養(yǎng)基上形成光滑型(S型)或粘液型(M)菌落,失去莢膜后菌落變?yōu)榇植谛停≧)。莢膜并非細菌生存所必需,如莢膜丟失,細菌仍可存活。
莢膜除對鑒別細菌有幫助外,還能保護細菌免遭吞噬細胞的吞噬和消化作用,因而與細菌的毒力有關。莢膜抗吞噬的機理還不十分清楚,可能由于莢膜粘液層比較光滑,不易被吞噬細胞捕捉之故。莢膜能貯留水分使細菌能抗干燥,并對其他因子(如溶菌酶、補體、抗體、抗菌藥物等)的侵害有一定抵抗力。
(二)鞭毛(Flagllum)在某些細菌菌體上具有細長而彎曲的絲狀物,稱為鞭毛。鞭毛的長度常超過菌體若干倍。不同細菌的鞭毛數目、位置和排列不同,可分為單毛菌(Monotrichate)、雙毛菌(Amphitrichate)、絲毛菌(Lophotrichate)、周毛菌(Peritrichate)(圖2-8)。
圖2-8 細菌的鞭毛(示意)
鞭毛自細胞膜長出,游離于細胞外。用電子顯微鏡研究鞭毛的超微結構,發(fā)現鞭毛的結構分為:基礎小體、鉤狀體和絲狀體三個部分組成(圖2-9)。
圖2-9 大腸桿菌鞭毛根部結構模式圖
1.基礎小體(Basalbody)位于鞭毛根部,埋在細胞壁中。革蘭氏陰性菌鞭毛的基礎小體由一根圓柱和兩對同心環(huán)所組成,一對是M環(huán)與S環(huán),附著在細胞膜上;另一對是P環(huán)與L環(huán),連在胞壁的肽聚糖和外膜上(M、S、P、L分別代表細胞膜、膜上、肽聚糖、外膜中的脂多糖)。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無外膜,其鞭毛只有M與S環(huán)而無P環(huán)和L環(huán)。鞭毛運動需要能量,細胞膜中的呼吸鏈可供其所需。
2.鉤狀體(Hook)位于鞭毛伸出菌體之處,呈鉤狀彎曲,鞭毛此轉變向外伸出,成為絲狀體。
3.絲狀體(Filament)呈纖絲狀,伸出于菌體之外,是由鞭毛蛋白亞單位呈緊螺旋狀纏繞而成的中空的管狀結構。鞭毛蛋白是一種纖維蛋白,其氨基酸組成與骨骼肌動蛋白相似,可能與鞭毛的運動性有關。
鞭毛是細菌的運動器官,往往有化學趨向性,常朝向有高濃度營養(yǎng)物質的方向移動,而避開對其在害的環(huán)境。常存在于桿菌及弧菌中。鞭毛的數量、分布可用以鑒別細菌。鞭毛抗原有很強的抗原性,通常稱為H抗原,對某些細菌的鑒定、分型及分類具有重要意義。
(三)菌毛(Pilus)菌毛是許多革蘭氏陰性菌菌體表面遍布的比鞭毛更為細、短、直、硬、多的絲狀蛋白附屬器,也叫做纖毛(Fimbriae)。其化學組成是菌毛蛋白(Pilin),菌毛與運動無關,在光鏡下看不見,使用電鏡才能觀察到。菌毛可分為普通菌毛(Commonpilus)和性菌毛(Sexpilus)兩種。
1.普通菌毛 長0.3~1.0um,直徑7nm。具有粘著細胞(紅細胞、上皮細胞)和定居各種細胞表面的能力,它與某些細菌的的致病性有關。無菌毛的細菌則易被粘膜細胞的纖毛運動、腸蠕動或尿液沖洗而被排除,失去菌毛,致病力亦隨之喪失。
2.性菌毛 有的細菌還有1~4根較長的性菌毛,比普通菌毛而粗,中空呈管狀。性菌毛由質粒攜帶的一種致育因子(Ferilityfactor)的基因編碼,故性菌毛又稱F菌毛。帶有性菌毛的細菌稱為F+菌或雄性菌,無菌毛的細菌稱為F-菌或雌性菌。性菌毛能在細菌之間傳遞DNA,細菌的毒性及耐藥性即可通過這種方式傳遞,這是某些腸道桿菌容易產生耐藥性的原因之一。
(四)芽胞(Spore)在一定條件下,芽胞桿菌屬(如炭疽桿菌)及梭狀芽胞桿菌屬(如破傷風桿菌、氣性壞疽病原菌)能在菌體內形成一個折光性很強的不易著色小體,稱為內芽胞(Endospore),簡稱芽胞。
芽胞一般只在動物體外才能形成,并受環(huán)境影響,當營養(yǎng)缺乏,特別是碳源、氮源或磷酸鹽缺乏時,容易形成芽胞。不同細菌開成芽胞還需不同的條件,如炭疽桿菌須在有氧條件下才能形成芽胞。成熟的芽胞可被許多正常代謝物如丙氨酸、腺苷、葡萄糖、乳酸等激活而發(fā)芽,先是芽胞酶活化,皮質層及外殼迅速解聚,水分進入,在合適的營養(yǎng)和溫度條件下,芽胞的核心向外生長成繁殖體,開始發(fā)育和分裂繁殖。芽胞并非細菌的繁殖體,而是處于代謝相對靜止的休眠休態(tài),以維持細菌生存的持久體。
芽胞含水量少(約40%),蛋白質受熱不易變性。芽胞具有多層厚而致密的胞膜,由內向外依次為核心、內膜、芽胞壁、皮質、外膜、芽胞殼和芽胞外衣(圖2-10)。特別是芽胞殼,無通透性,有保護作用,能阻止化學品滲入。芽胞形成時能合成一些特殊的酶,這些酶較之繁殖體中的酶具有更強的耐熱性。芽胞核心和皮質層中含有大量吡啶二羧酸(Dipicolinic acid,DPA),占芽胞干重的5~15%,是芽胞所特有的成分,在細菌繁殖體和其他生物細胞中都沒有。DPA能以一種現尚不明的方式,使芽胞的酶類具有很高的穩(wěn)定性。芽胞形成過程中很快合成DPA,同時也獲得耐熱性。
芽胞呈圓形或橢圓形,其直徑和在菌體內的位置隨菌種而不同,例如,炭疽桿菌的芽胞為卵圓形、比菌體小,位于菌體中央;破傷風桿菌芽胞正圓形、比菌體大,位于頂端,如鼓槌狀。這種形態(tài)特點有助于細菌鑒別(圖2-11)。芽胞在自然界分布廣泛,因此要嚴防芽胞污染傷口、用具、敷料、手術器械等。芽胞的抵抗力強,對熱力、干燥、輻射、化學消毒劑等理化因素均有強大的抵抗力,用一般的方法不易將其殺死。有的芽胞可耐100℃沸水煮沸數小時。殺滅芽胞最可靠的方法是高壓蒸汽滅菌。當進行消毒滅菌時往往以芽胞是否被殺死作為判斷滅菌效的指標。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細菌的特殊結構包括莢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一)莢膜(Capsule)許多細菌胞壁外圍繞一層較厚的粘性、膠凍樣物質,其厚度在0.2um以上,普通顯微鏡可見,與四周有明顯界限,稱為莢膜。如肺炎雙球菌(圖2-7)。其厚度在0.2um以下者,在光學顯微鏡下才不能直接看到,必須以電鏡或免疫學方法才能證明,稱為微莢膜(Microcapsule),如溶血性鏈球菌的M蛋白、傷寒桿菌的Vi抗原及大腸桿菌的K抗原等。
圖2-7 肺炎球菌莢膜
大多數細菌(如肺炎球菌、腦膜炎球菌等)的莢膜由多糖組成。鏈球菌莢膜為透明質酸;少數細菌的莢膜為多肽(如炭疽桿菌莢膜為D-谷氨酸的多肽)。
細菌一般在機體內和營養(yǎng)豐富的培養(yǎng)基中才能形成莢膜。有莢膜的細菌在固體培養(yǎng)基上形成光滑型(S型)或粘液型(M)菌落,失去莢膜后菌落變?yōu)榇植谛停≧)。莢膜并非細菌生存所必需,如莢膜丟失,細菌仍可存活。
莢膜除對鑒別細菌有幫助外,還能保護細菌免遭吞噬細胞的吞噬和消化作用,因而與細菌的毒力有關。莢膜抗吞噬的機理還不十分清楚,可能由于莢膜粘液層比較光滑,不易被吞噬細胞捕捉之故。莢膜能貯留水分使細菌能抗干燥,并對其他因子(如溶菌酶、補體、抗體、抗菌藥物等)的侵害有一定抵抗力。
(二)鞭毛(Flagllum)在某些細菌菌體上具有細長而彎曲的絲狀物,稱為鞭毛。鞭毛的長度常超過菌體若干倍。不同細菌的鞭毛數目、位置和排列不同,可分為單毛菌(Monotrichate)、雙毛菌(Amphitrichate)、絲毛菌(Lophotrichate)、周毛菌(Peritrichate)(圖2-8)。
圖2-8 細菌的鞭毛(示意)
鞭毛自細胞膜長出,游離于細胞外。用電子顯微鏡研究鞭毛的超微結構,發(fā)現鞭毛的結構分為:基礎小體、鉤狀體和絲狀體三個部分組成(圖2-9)。
圖2-9 大腸桿菌鞭毛根部結構模式圖
1.基礎小體(Basalbody)位于鞭毛根部,埋在細胞壁中。革蘭氏陰性菌鞭毛的基礎小體由一根圓柱和兩對同心環(huán)所組成,一對是M環(huán)與S環(huán),附著在細胞膜上;另一對是P環(huán)與L環(huán),連在胞壁的肽聚糖和外膜上(M、S、P、L分別代表細胞膜、膜上、肽聚糖、外膜中的脂多糖)。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無外膜,其鞭毛只有M與S環(huán)而無P環(huán)和L環(huán)。鞭毛運動需要能量,細胞膜中的呼吸鏈可供其所需。
2.鉤狀體(Hook)位于鞭毛伸出菌體之處,呈鉤狀彎曲,鞭毛此轉變向外伸出,成為絲狀體。
3.絲狀體(Filament)呈纖絲狀,伸出于菌體之外,是由鞭毛蛋白亞單位呈緊螺旋狀纏繞而成的中空的管狀結構。鞭毛蛋白是一種纖維蛋白,其氨基酸組成與骨骼肌動蛋白相似,可能與鞭毛的運動性有關。
鞭毛是細菌的運動器官,往往有化學趨向性,常朝向有高濃度營養(yǎng)物質的方向移動,而避開對其在害的環(huán)境。常存在于桿菌及弧菌中。鞭毛的數量、分布可用以鑒別細菌。鞭毛抗原有很強的抗原性,通常稱為H抗原,對某些細菌的鑒定、分型及分類具有重要意義。
(三)菌毛(Pilus)菌毛是許多革蘭氏陰性菌菌體表面遍布的比鞭毛更為細、短、直、硬、多的絲狀蛋白附屬器,也叫做纖毛(Fimbriae)。其化學組成是菌毛蛋白(Pilin),菌毛與運動無關,在光鏡下看不見,使用電鏡才能觀察到。菌毛可分為普通菌毛(Commonpilus)和性菌毛(Sexpilus)兩種。
1.普通菌毛 長0.3~1.0um,直徑7nm。具有粘著細胞(紅細胞、上皮細胞)和定居各種細胞表面的能力,它與某些細菌的的致病性有關。無菌毛的細菌則易被粘膜細胞的纖毛運動、腸蠕動或尿液沖洗而被排除,失去菌毛,致病力亦隨之喪失。
2.性菌毛 有的細菌還有1~4根較長的性菌毛,比普通菌毛而粗,中空呈管狀。性菌毛由質粒攜帶的一種致育因子(Ferilityfactor)的基因編碼,故性菌毛又稱F菌毛。帶有性菌毛的細菌稱為F+菌或雄性菌,無菌毛的細菌稱為F-菌或雌性菌。性菌毛能在細菌之間傳遞DNA,細菌的毒性及耐藥性即可通過這種方式傳遞,這是某些腸道桿菌容易產生耐藥性的原因之一。
(四)芽胞(Spore)在一定條件下,芽胞桿菌屬(如炭疽桿菌)及梭狀芽胞桿菌屬(如破傷風桿菌、氣性壞疽病原菌)能在菌體內形成一個折光性很強的不易著色小體,稱為內芽胞(Endospore),簡稱芽胞。
芽胞一般只在動物體外才能形成,并受環(huán)境影響,當營養(yǎng)缺乏,特別是碳源、氮源或磷酸鹽缺乏時,容易形成芽胞。不同細菌開成芽胞還需不同的條件,如炭疽桿菌須在有氧條件下才能形成芽胞。成熟的芽胞可被許多正常代謝物如丙氨酸、腺苷、葡萄糖、乳酸等激活而發(fā)芽,先是芽胞酶活化,皮質層及外殼迅速解聚,水分進入,在合適的營養(yǎng)和溫度條件下,芽胞的核心向外生長成繁殖體,開始發(fā)育和分裂繁殖。芽胞并非細菌的繁殖體,而是處于代謝相對靜止的休眠休態(tài),以維持細菌生存的持久體。
芽胞含水量少(約40%),蛋白質受熱不易變性。芽胞具有多層厚而致密的胞膜,由內向外依次為核心、內膜、芽胞壁、皮質、外膜、芽胞殼和芽胞外衣(圖2-10)。特別是芽胞殼,無通透性,有保護作用,能阻止化學品滲入。芽胞形成時能合成一些特殊的酶,這些酶較之繁殖體中的酶具有更強的耐熱性。芽胞核心和皮質層中含有大量吡啶二羧酸(Dipicolinic acid,DPA),占芽胞干重的5~15%,是芽胞所特有的成分,在細菌繁殖體和其他生物細胞中都沒有。DPA能以一種現尚不明的方式,使芽胞的酶類具有很高的穩(wěn)定性。芽胞形成過程中很快合成DPA,同時也獲得耐熱性。
芽胞呈圓形或橢圓形,其直徑和在菌體內的位置隨菌種而不同,例如,炭疽桿菌的芽胞為卵圓形、比菌體小,位于菌體中央;破傷風桿菌芽胞正圓形、比菌體大,位于頂端,如鼓槌狀。這種形態(tài)特點有助于細菌鑒別(圖2-11)。芽胞在自然界分布廣泛,因此要嚴防芽胞污染傷口、用具、敷料、手術器械等。芽胞的抵抗力強,對熱力、干燥、輻射、化學消毒劑等理化因素均有強大的抵抗力,用一般的方法不易將其殺死。有的芽胞可耐100℃沸水煮沸數小時。殺滅芽胞最可靠的方法是高壓蒸汽滅菌。當進行消毒滅菌時往往以芽胞是否被殺死作為判斷滅菌效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