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熱經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張仲景等之說為經,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珍珠氣寒除煩渴,鎮(zhèn)心墜痰細作末,點翳膜兮催死胎,小兒驚風亦可活。
珍,珍重也;珠,圓明也。生南海,采老蚌剖珠充貢。無毒。主手足皮膚逆臚,鎮(zhèn)心墜痰止泄。為粉點目中,主膚翳障膜,用綿裹塞耳主聾,敷面令潤澤好顏色。合知母療煩熱消渴,合左纏銀治小兒麩瘡入眼,為末酒下,治難產下胞衣及子死腹中。小兒驚熱藥中多用之。取新完未經鉆綴者研極細方可餌服,不爾傷人臟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