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夫小兒在胎之時.乃母五臟之液所養(yǎng)成形也.其母不知禁戒.縱情濃味.好啖辛酸.或食毒物.其氣傳于胞胎之中.此毒發(fā)為瘡疹.名曰三穢液毒.
○一、五臟六腑穢液之毒.發(fā)為水泡瘡.
○二、皮膜筋肉穢液之毒.發(fā)為膿血水 瘡.
○三、毒既出.發(fā)為疹痘瘡也.子母俱忌食蔥 、薤蒜、醋酒、鹽醬、獐兔、雞犬、魚腥等物.世俗未曉.將為發(fā)舉.往往罔顧其后.誤傷者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