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起初知痛或不痛,起發(fā)或不發(fā),毋論陰陽表里,日數(shù)遠近,但未見膿者,俱宜灸之。既灸不知痛癢,明灸之。 腫發(fā)熱,疼痛有時,脈來浮數(shù),無便秘者,宜藥托之。身體拘急,脈緊惡寒,飲熱就暖者,邪在表也,宜汗之。腫硬痛深,口干便秘,身熱脈實者,邪在里也,宜下之。 痛勢甚,煩躁飲冷,舌干口燥者,火在上也,宜清之。腫痛堅硬,背如負石,惡心干嘔,邪毒在內(nèi),解毒拔之。腫痛日深,內(nèi)膿不出,瘀肉涂塞瘡口者,急宜開割之。軟慢不作膿,及不腐潰者,陽氣虛也,壯脾胃,助陽氣。身涼自汗,手足并冷,六脈虛細,便泄陽脫也,急溫之。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起初知痛或不痛,起發(fā)或不發(fā),毋論陰陽表里,日數(shù)遠近,但未見膿者,俱宜灸之。既灸不知痛癢,明灸之。 腫發(fā)熱,疼痛有時,脈來浮數(shù),無便秘者,宜藥托之。身體拘急,脈緊惡寒,飲熱就暖者,邪在表也,宜汗之。腫硬痛深,口干便秘,身熱脈實者,邪在里也,宜下之。 痛勢甚,煩躁飲冷,舌干口燥者,火在上也,宜清之。腫痛堅硬,背如負石,惡心干嘔,邪毒在內(nèi),解毒拔之。腫痛日深,內(nèi)膿不出,瘀肉涂塞瘡口者,急宜開割之。軟慢不作膿,及不腐潰者,陽氣虛也,壯脾胃,助陽氣。身涼自汗,手足并冷,六脈虛細,便泄陽脫也,急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