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繭唇乃陽明胃經(jīng)癥也。因食煎炒,過餐炙爆,又兼思慮暴急,痰隨火行,留注于唇,初結(jié)似豆,漸大若蠶繭,突腫堅硬,甚則作痛;飲食妨礙,或破血流久則變?yōu)橄?、消中難治之癥。初起及已成無內(nèi)癥者,用麻子大艾炷灸三壯,貼蟾酥餅膏蓋,日久漸消。內(nèi)癥作渴者,早服加減八味丸,午服清涼甘露飲,以滋化源。日久流血不止,形體瘦弱,虛熱痰生,面色黧黑,腮顴紅現(xiàn),口干渴甚者,俱為不治之癥也。
清涼甘露飲
清涼甘露飲柴芩 麥冬犀角共茵陳
石斛枳殼甘生地 知母枇杷葉可尋
治繭唇膏粱所釀,暴怒所結(jié),遂成斯疾。高突堅硬,或損破流血,或虛熱生痰,或渴癥久作并治。
犀角 銀柴胡 茵陳 石斛 枳殼 麥門冬 甘草 生地 黃芩 知母 枇杷葉(各一錢)
水二鐘,淡竹葉、燈心各二十件,煎八分,食后服。
加減八味丸(見潰瘍門)
蟾酥餅(見疔瘡門)
《脾胃論》(公元 1249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三卷。依據(jù)臨床實踐,結(jié)合醫(yī)學理論,認為脾胃在人體生理活動中最為 重要,提出“內(nèi)傷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張。
(公元 682 年)唐.孫思邈著。三十卷。是《千金要方》的補編,主要內(nèi)容有藥物、傷寒、婦人、小兒 、雜病、色脈、針灸等,傷寒部分增加了張仲景《傷寒論》別本,更為珍貴。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繭唇乃陽明胃經(jīng)癥也。因食煎炒,過餐炙爆,又兼思慮暴急,痰隨火行,留注于唇,初結(jié)似豆,漸大若蠶繭,突腫堅硬,甚則作痛;飲食妨礙,或破血流久則變?yōu)橄?、消中難治之癥。初起及已成無內(nèi)癥者,用麻子大艾炷灸三壯,貼蟾酥餅膏蓋,日久漸消。內(nèi)癥作渴者,早服加減八味丸,午服清涼甘露飲,以滋化源。日久流血不止,形體瘦弱,虛熱痰生,面色黧黑,腮顴紅現(xiàn),口干渴甚者,俱為不治之癥也。
清涼甘露飲
清涼甘露飲柴芩 麥冬犀角共茵陳
石斛枳殼甘生地 知母枇杷葉可尋
治繭唇膏粱所釀,暴怒所結(jié),遂成斯疾。高突堅硬,或損破流血,或虛熱生痰,或渴癥久作并治。
犀角 銀柴胡 茵陳 石斛 枳殼 麥門冬 甘草 生地 黃芩 知母 枇杷葉(各一錢)
水二鐘,淡竹葉、燈心各二十件,煎八分,食后服。
加減八味丸(見潰瘍門)
蟾酥餅(見疔瘡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