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外科心法要訣》 頭風傷目

    頭風引目眉棱痛,風火寒痰有四因,或由楊梅毒攻頂,或因產(chǎn)后被風侵。

    【注】此證畏寒、惡風,其痛走注不定,得暖少減者,風痛也;寒熱口苦,大渴,二便秘,不眠者,火痛也;手足厥冷,面青唇白,氣逆不渴,小水白者,寒痛也;身重肢酸,胸煩作嘔,口吐痰沫者,痰痛也。以上四證,舊有古方羌活沖和湯倍川芎加菊花,隨經(jīng)形證,加引治之。倘若因循失治,風攻眉棱酸痛,眼皮跳動,漸攻睛珠,起藍云遮睛,多致?lián)p目。若只眉棱酸痛,以碧云散常吸之甚效。

    羌活沖和湯

    防風 白芷(各一錢) 細辛 甘草(生,各五分) 生地 蒼術黃芩(各一錢)羌活(一錢五分) 川芎(二錢)

    引加蔥頭三根、生姜一片、紅棗肉二枚,水煎食遠服。痛由頂后起,屬膀胱經(jīng),倍羌活加 本。痛由耳后起,屬膽經(jīng),加柴胡。痛由太陽牽引頭額兩目,屬胃經(jīng),倍白芷加葛根、 石膏。頭痛兼有腹痛身重,屬脾經(jīng),倍蒼術。頭痛兼有足冷,氣逆,屬腎經(jīng),倍細辛;甚者加麻黃、生附子,減黃芩。頭痛兼有嘔涎沫,手足厥冷者,屬肝經(jīng),加吳茱萸。

    頭痛有火熱渴,倍酒洗黃芩,加生石膏。便秘者加生大黃。頭痛吐痰涎,四肢不冷者,加半夏。

    【方歌】沖和頭風風傷目,風火寒痰四因生,日久眉棱酸痛跳,遮睛損目此能清。防風白芷細辛草,生地蒼芩羌活芎,詳在隨加引經(jīng)藥,蔥姜紅棗水煎成。

    碧云散

    川芎 鵝不食草(各一兩) 細辛 辛荑(各二錢) 青黛(一錢)

    共為細末,患者口噙涼水,令人以蘆筒吹入左右鼻孔內(nèi),取嚏為效。每用少許,鼻常吸之,其效緩。

    【方歌】碧云散去頭風證,眉棱酸痛更堪醫(yī),鵝不食草辛荑黛,芎細同研不時吸。

    貼兩太陽穴法治頭痛如破。

    雀腦川芎 白附子(各等分)

    研末,蔥汁調(diào)稠,紙攤貼左右太陽穴效。

    產(chǎn)后風寒侵腦,頭痛不可發(fā)汗,宜用四物湯倍川芎加荊芥穗服之,其效緩。

    楊梅毒入腦髓,以致頭痛者,治在本門。

    四物湯(見潰瘍門)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羅浮山人
  • 作者:
    汪宏
  • 作者:
    葉天士
  • 作者:
    周揚俊
  •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