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痘癰發(fā)于收靨之后.由毒瓦斯留藏于經(jīng)絡(luò)虛處.或關(guān)節(jié)動處.輕者止生結(jié)核腫癤.甚者頭項(xiàng)胸背盡皆流注.難醫(yī).由實(shí)熱者.用赤芍、甘草節(jié)、連翹、桔梗之類.上引升麻、葛根.下引檳榔、牛膝.更助以貝母、忍冬、栝蔞、白芷.寒熱加芩、柏.散瘀加蘇木、紅花.便閉加大黃.氣血虛者.身涼不渴.慎用苦寒.反傷中氣.兼服保元湯為要.外用馬齒莧杵汁.豬脂、石蜜.共熬成膏涂之.或天麻子肉.搗松香末為膏貼之.膿者針之.潰者 海巴兒摻之.干用油調(diào).
射干粘子湯治痘疹后.癰疽瘡毒.
鼠粘子(二錢) 射干 升麻 甘草(各五分)
水一鐘.煎六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