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冷廬醫(yī)話》(公元 1897 年)清.陸以湉(定圃)著。五卷。卷一論“醫(yī)范”“醫(yī)鑒”“慎疾”“保生”“求醫(yī)”“診法”“ 用藥”;卷二論古人今人,古書今書;卷三、四、五論病,推究每證的虛實(shí)原委,指出醫(yī)家的利弊。近人從陸氏《冷廬雜識(shí)》中摘出其論醫(yī)語作為補(bǔ)編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齊、龔慶宣著。五卷。現(xiàn)存最早的外科專書,主要有外傷、癰疽、濕疹、疥癬等。對(duì)疔疽引起的膿毒血癥的早期治療,外傷腸出的醫(yī)護(hù),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術(shù)等方面有獨(dú)到之處。
千金論曰∶凡消渴病經(jīng)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灸刺則于瘡上漏膿水不歇。遂成癰疽。
羸瘦而死。亦忌有所誤傷皮肉。若作針孔許大瘡者。所飲之水。皆于瘡中變成膿水而出。若水出不止者必死。慎之慎之。初得消渴者??梢篮蠓骄拇讨疄榧选O氏云∶消渴病百日外既不許針刺。所飲之水。皆化為膿水不止者皆死。特須慎之。又云∶仍不得誤傷皮肉。若有小瘡。亦云致死。既今亦得消渴。且未免飲水。水入瘡即損人。今初得日。豈得令其灸刺。致此誤傷之禍。輒將未順其理。且取百日以上為能。未悟初灸之說。故不錄灸刺。凡灸刺則外脫其氣。消渴皆是宣疾。灸刺特不相宜。唯香港腳宜即灸之。是以不取灸穴者耳。又有人患消渴小便多而數(shù)。發(fā)在于春。經(jīng)一夏專服栝蔞及豉汁。得其力。渴漸瘥。然小便猶數(shù)甚。晝夜二十余行。常至三四升。極差不減二升也。轉(zhuǎn)久便止。漸食肥膩。日就羸瘦。唇口干燥。吸吸少氣。不得多語。心煩熱。兩腳酸。食乃兼倍于常。而不為氣力者。然此病皆由虛熱所為耳。療法。栝蔞汁可長(zhǎng)服以除熱。牛乳杏酪善于補(bǔ)。此法最有益。(出第二十一卷中)
文仲療消渴熱中。加減六物丸方。
栝蔞根(八分) 麥門冬(六分去心) 知母(五分) 人參(四分) 苦參(四分) 土瓜根(四分)右藥搗篩。以牛膽和為丸。如小豆。服二十丸。日三服。麥粥汁下。未知。稍加至三十丸。咽干者加麥門冬。舌干加知母。脅下滿加人參。小便難加苦參。小便數(shù)加土瓜根。隨患加之一分。(肘后同)又黃連丸。主消渴方。
黃連(一斤去毛) 生地黃(十斤)
上二味搗。絞地黃取汁漬黃連。出曝之燥。復(fù)納之。令汁盡。干搗之下篩。蜜和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三服。亦可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盡更令作。即瘥止。忌豬肉蕪荑。
(千金栝蔞粉散。療消渴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