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外臺(tái)秘要》 療咳方一十四首

    《深師》療咳方。

    巴豆(炮,去殼,勿傷肉)白飲吞下,初日飲服二枚,二日三枚,良。忌野豬肉、蘆筍。(《千金》同)

    又方:蜀椒(一合汗,去目) 杏仁(去皮、尖半合熬) 豉(半合) 款冬花(小半合)

    上四味搗,蜜和為丸。晚間不食,含一丸如彈丸大,含一丸則知效驗(yàn)。十年者五六日知,良。(并出第十八卷中)

    《短劇》療咳。生姜五味子湯方。

    五味子(五合) 生姜(八兩) 紫菀(一兩) 半夏(二兩洗) 吳茱萸(一兩) 款冬花(半兩) 細(xì)辛(一兩) 附子(一枚炮) 茯苓(四兩) 甘草(二兩炙) 桂心(一兩)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溫三服,老人可服五合。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羊肉、餳、生菜、醋物、生蔥。(《古今錄驗(yàn)》同,出第一卷中)

    《備急》療咳方

    杏仁(半斤去尖、皮、兩仁者,熬) 紫菀(二兩)

    上二味,先研杏仁取汁使盡,細(xì)切紫菀更煎,少濃去滓,納蜜使稠。細(xì)細(xì)飲之,立定。(出第三卷中)

    崔氏療咳方

    杏仁(一升去尖、皮、兩仁,熬) 蘇子(汁五合) 生姜汁(五合煎) 蜜(五合煎令沫盡

    上四味,先搗杏仁作脂訖,納諸藥和煎,攪調(diào)三四沸,藥成。含咽如棗大,日三四。

    忌KT 面。(出第六卷中)

    《延年》紫菀飲 主咳方。

    紫菀(一兩半) 貝母(二兩) 人參(一兩) 橘皮(半兩) 生姜(一兩) 杏仁(一兩半去皮、尖、兩仁者,研)

    上六味,切,以水二升五合,煮取八合,分三服,欲再服亦得。慎咸、醋、KT 面。(蔣孝璋處,出第五卷中)

    《必效》療咳方

    棗(一百二十顆去核) 豉(一百粒) 桃仁(一百二十顆去皮、尖、兩仁者,熬令色黃)

    上三味,合搗為丸如棗大。含之,無不瘥。

    又方:雞子白皮(十四枚熬令黃) 麻黃(三兩去節(jié))

    上二味,搗成散。每服方寸匕,日二,食后飲下之。無所忌。

    又方:麻黃(二兩去節(jié)) 紫菀(二兩) 貝母(三兩去心)

    上三味,搗篩,蜜和丸如杏核。綿裹含,稍稍咽汁,盡更作,日四五度。

    又方:杏仁(一百二十枚去皮、尖,熬) 豉(一百枚熬令干) 干棗(四十枚去核)

    上三味,合搗如泥,丸如杏核,含咽令盡,日七八度,盡更作。(出第一卷中)

    《古今錄驗(yàn)》百部湯 療咳,晝夜不得眠,兩眼突出方。

    百部(半兩) 生姜(半斤) 細(xì)辛(三兩) 貝母(三兩)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兩去皮、尖、兩仁者) 紫菀(三兩) 桂心(二兩) 白術(shù)(二兩) 麻黃(六兩去節(jié)) 五味子(二兩)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桃、李、雀肉、海藻、菘菜、生菜。(《千金》無杏仁、紫菀,余同)又療咳。吸散方。

    細(xì)辛 紫菀 天雄(炮) 石膏 款冬花 鐘乳(各二分)

    上六味,搗篩作散,如大豆七聚。以小竹筒吸服,日二。不得食生魚、醬、醋、生菜,但食糜七日,咳愈乃止。若大豆聚不知,亦小益,勿大多,甚良。忌生菜、冷水、豬肉。(《千金》同)又療咳。麻黃五味子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jié)) 五味子(五合) 甘草(二兩炙) 半夏(二兩洗) 干姜(五合)細(xì)辛(二兩) 桂心(六兩) 杏仁(三兩去皮、尖、兩仁者)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分溫五服,日三夜二。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菜、生蔥。

    又療咳。羊肺湯。太醫(yī)史脫方。

    款冬花(一兩) 紫菀 干姜 細(xì)辛(各一兩) 桂心 甘草(炙各半兩) 五味子(半斤)白前 食茱萸(各半兩) 羊肺(一枚細(xì)切)

    上十味,切,以水八升,合煮取三升,去滓,一服三合,日三。禁食鹽、KT 、生菜、海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