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大承氣湯】治痞滿燥實(shí).地道不通.
大黃(四兩.酒洗) 濃樸(半斤.姜制) 芒硝(三合) 枳實(shí)(五枚.去穣)
內(nèi)經(jīng)云.燥淫所勝.以苦下之.大黃枳實(shí)之苦以除燥熱.又曰.燥淫于內(nèi).治以苦溫.濃樸之苦以下結(jié)滿.又曰.熱淫所勝.治以咸寒.芒硝之咸以攻蘊(yùn)熱.上四味.用水五升.先煮二味至三升.去渣.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渣.入芒硝.更上火.微煮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三才封髓丹】降心火.益腎水.滋陰養(yǎng)血.潤(rùn)補(bǔ)下燥.
天門冬(去心) 熟地黃 人參(各半兩) 黃柏(三兩)砂仁(一兩半) 甘草(炙.七錢半)
上六味為末,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蓯蓉半兩切作片子.酒一盞.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去渣.空心食前送下.
【滋腎丸】治下焦陰虛.腳膝軟而無力.陰汗陰痿.足熱不能履地.不渴而小便閉.
肉桂(二錢) 知母(二兩.酒洗.焙干) 黃柏(二兩.酒洗焙)
內(nèi)經(jīng)曰.熱者寒之.又云.腎惡燥.急食辛以潤(rùn)之.黃柏之苦辛寒.瀉熱補(bǔ)水潤(rùn)燥為君.知母苦寒.以瀉腎火為佐.肉柱辛熱.寒因熱用也.
上為末.熟水丸如雞頭實(shí)大.每服一百丸加至二百丸.百沸湯送下.空心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