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醫(yī)外科學》 第一節(jié) 內(nèi)治法

    內(nèi)治法除從整體觀念、辨證施治著手外,還要依據(jù)外科疾病的發(fā)展過程,首先確立總的治療原則。金·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明確提出托里、疏通、和營三法;元·齊德之《外科精義》訂立內(nèi)消法與托里法;明代{瘍醫(yī)準繩》、《外科正宗》承前賢之論,更加發(fā)揮,根據(jù)外科疾病發(fā)展過程中一般分為初起、成膿、潰后三個階段,立出消、托、補三個總的治療法則,然后循此治則運用具體的治療方法,如解表、清熱、和營等法。

    一、內(nèi)治三法則

    (一)消法

    是指運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和方藥,使初起的腫瘍得以消散,是一切腫瘍初起的治法總則。此法適用于沒有成膿的初期腫瘍。具體應用時,必須針對病情,運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如有表邪者解表,里實者通里,熱毒蘊結(jié)者清熱解毒,寒邪凝結(jié)者溫通,痰凝者祛痰,濕阻者理濕,氣滯者行氣,血瘀者和營化瘀等。此外,還應結(jié)合患者的體質(zhì)強弱,腫瘍所屬經(jīng)絡部位等辨證施治,適當加以不同的藥物,則未成膿者可以內(nèi)消,即使不能消散,也可移深居淺,轉(zhuǎn)重為輕。若瘡形已成,則不可用內(nèi)消之法,以免毒散不收,氣血受損,膿毒內(nèi)蓄,侵蝕好肉,甚至腐爛筋骨,反使?jié)⒑箅y斂,不易速愈。

    (二)托法

    是用補益氣血和透膿的藥物,扶助正氣,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內(nèi)陷的一種治療大法。此法適用于外瘍中期,正虛毒盛,不能托毒外達,瘡形平塌,根腳散漫,難潰難腐的虛證。如毒氣盛而正氣未衰者,可僅用透膿的藥物,促其早日膿出毒泄,腫消痛減,以免膿毒旁竄深潰;如毒邪熾盛的,還需加用清熱解毒藥物。

    (三)補法

    是用補養(yǎng)的藥物,恢復正氣,助養(yǎng)新生,使瘡口早日愈合的一種治療大法。此法適用于潰瘍后期,毒勢已去,精神衰疲,元氣虛弱,膿水清稀,瘡口難斂者。凡氣血虛弱者,宜補養(yǎng)氣血;脾胃虛弱者,宜理脾和胃;肝腎不足者,宜補養(yǎng)肝腎等。如毒邪未盡,切勿遽用補法,以免留邪為患,助邪鴟張,而犯實實之戒。

    二、內(nèi)治法的具體運用

    消、托、補三個大法是治療外科疾病的三個總則。但由于發(fā)病原因不同,病情的變化不一,因此在臨床具林運用時,治法很多,歸納起來有解表、通里、清熱、溫通、祛痰、理濕、行氣、和營、內(nèi)托、補益、養(yǎng)胃等十一個治法。

    (一)解表法

    用解表發(fā)汗的藥物,使邪從汗解的一種治法。正如《黃帝內(nèi)經(jīng)》所說。汗之則瘡已”之意。具體應用時,當分辨風熱、風寒,法分辛涼解表與辛溫解表。

    方劑舉例辛涼解表方,如牛蒡解肌湯、銀翹散;辛溫解表方,如荊防敗毒散、萬靈丹。

    常用藥物辛涼解表藥,如薄荷、桑葉、蟬衣、牛蒡子、連翹等;辛溫解表藥,如荊芥、防風、麻黃、桂枝、生姜等。

    適應證辛涼解表用于外感風熱證,瘡瘍掀紅腫痛,或咽喉疼痛,或皮膚間出現(xiàn)急性泛發(fā)性皮損,皮疹色紅,伴有惡寒輕,發(fā)熱重,汗少,口渴,小便黃,苔薄黃,脈浮數(shù)者。如頸癰、乳癰、癮疹(風熱型)、藥毒等。辛溫解表用于外感風寒證,瘡瘍腫痛酸楚,或皮膚間出現(xiàn)急性泛發(fā)性皮損,皮疹色白,或皮膚麻木,伴有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頭痛,身痛,口不渴,苔白,脈浮緊者。如癮疹(風寒型)、麻風病初起。

    注意點瘡瘍潰后,日久不斂,體質(zhì)虛弱者,即使有表證存在,也不宜發(fā)汗太過,否則汗出過多,體質(zhì)更虛,易引起痙厥、亡陽之變。所以《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說:“瘡家,身雖疼痛,不可發(fā)汗,汗出則痙?!?/p>

    牛蒡解肌湯(《瘍科心得集》)

    [組成]牛蒡子、薄荷、荊芥、連翹、山梔、丹皮、石斛、玄參、夏枯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風清熱,化痰消腫。

    [主治]頭面頸項部的瘡瘍、牙齦腫痛等病初期,局部紅腫熱痛有硬結(jié)者。

    [方解]方中牛蒡子疏散風熱、化痰解毒、通泄熱毒,為主藥。輔以薄荷輕清涼散,解風熱之邪;荊芥輕揚溫散,善除上部郁滯之風邪。再配以連翹散結(jié)清熱解毒,山梔清熱瀉火,丹皮涼血清熱,石斛清熱生津,玄參瀉火解毒,夏枯草清肝瀉火、軟堅散結(jié)。共同組成辛涼解表、散結(jié)消腫的代表方。

    (二)通里法

    用瀉下藥物,使蓄積在臟腑內(nèi)部的毒邪得以疏通排出,從而達到除積導滯、逐瘀散結(jié)、瀉熱定痛、邪去毒消目的的一種治法。通里法又分為攻下(寒下)和潤下兩法。

    方劑舉例攻下法方,如大承氣湯、內(nèi)疏黃連湯、涼膈散;潤下法方,如潤腸湯。

    常用藥物攻下藥,如大黃、枳實、檳榔、芒硝;潤下藥,如瓜蔞仁、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等。

    適應證攻下法用于表證已罷,熱毒人腑,內(nèi)結(jié)不散。如外科疾病的實熱陽證,掀紅高腫,疼痛劇烈,皮膚病的皮損掀紅灼熱,伴口干飲冷,壯熱煩躁,嘔惡便秘,苔黃膩或黃糙,脈沉數(shù)有力者。潤下法用于陰虛腸燥便秘。如瘡瘍、肛腸病、皮膚病等陰虛火旺;胃腸津液不足,口干食少,大便秘結(jié),脘腹痞脹,苔黃膩或薄黃,舌干紅,脈細數(shù)者。

    注意點運用通里攻下法時,必須嚴格掌握適應證,年老體衰、婦女妊娠或月經(jīng)期更宜慎用。使用時應中病即止,不宜過劑,否則會損耗正氣,尤其在化膿階段,過下之后,正氣一虛,則膿腐難透,瘡勢不能起發(fā),反使病情惡化。且若用之不當,能損傷腸胃,耗傷正氣,易使毒邪內(nèi)陷。

    內(nèi)疏黃連湯(《外科正宗》)

    [組成]木香、黃連、山梔、當歸、黃芩、白芍、薄荷、檳榔、桔梗、連翹、甘草、大黃

    [用法]水煎,飯前服。

    [功用]清火,瀉熱,通便。

    [主治]癰疽腫硬,發(fā)熱煩躁,干嘔飲冷,大便秘結(jié),舌干口苦,脈沉實,屬里實熱者。

    [方解]方中黃連清熱解毒,直折火勢;大黃峻下實熱,蕩滌腸胃,導熱毒從大便而出,為主藥。輔以山梔清熱除煩,黃芩清熱燥濕,薄荷疏解風熱,連翹清熱解毒。配以當歸、白芍養(yǎng)血潤腸,增水行舟;木香、檳榔疏通胃腸之氣;桔梗開提肺氣,肺與大腸相表里,間接疏通腸胃之氣,有利于瀉火通便。佐以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全方合用,清火瀉熱通便,使邪毒隨大便通利而疏解。

    (三)清熱法

    用寒涼的藥物,使內(nèi)蘊之熱毒得以清解的一種治法。在具體運用時,必須分清熱之盛衰、火之虛實。實火,宜清熱解毒。熱在氣分者,當清熱瀉火;邪人營血者,當清熱涼血。陰虛火旺者,當養(yǎng)陰清熱。

    方劑舉例清熱解毒方,如五味消毒飲;清熱瀉火方,如黃連解毒湯;清熱涼血方,如犀角地黃湯、清營湯;養(yǎng)陰清熱方,如知柏八味丸;清骨蒸潮熱方,如清骨散。

    常用藥物清熱解毒藥,如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銀花、野菊花、四季青等;清熱瀉火藥,如黃連、黃芩、山梔、石膏、知母、鴨跖草等;清熱涼血藥,如水牛角、鮮生地、丹皮、赤芍、紫草、大青葉等;養(yǎng)陰清熱藥,如大生地、玄參、麥冬、龜板、知母等;清骨蒸潮熱藥,如地骨皮、青蒿、鱉甲、銀柴胡等。

    適應證清熱解毒法用于紅腫熱痛的陽證,如瘡瘍中的疔瘡、癤、癰、有頭疽等。清熱瀉火法適用于紅腫或皮色不變,灼熱腫痛的陽證,皮膚病之皮損掀紅灼熱、膿皰、糜爛等,如頸癰、流注、附骨疽、接觸性皮炎、膿皰瘡等,伴發(fā)熱,口渴,喜冷引飲,大便燥結(jié),小便短赤,苔薄黃或黃膩,脈數(shù)或滑數(shù)等。但在臨床上,清熱解毒法與清熱瀉火法有時不能截然分開,常合并應用。清熱涼血法用于掀紅灼熱的外科疾病,如爛疔、發(fā)、大面積燒傷,皮膚病之紅斑、瘀點、灼熱,如丹毒、紅蝴蝶瘡、血熱型白疙,可伴有高熱,口渴不喜飲,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或弦滑數(shù)等。以上三法在熱毒熾盛時可同時運用。若熱毒內(nèi)傳而見煩躁不安,神昏譫語,舌紅絳,苔焦黑而干,脈洪數(shù)或細數(shù)。如療瘡走黃、有頭疽內(nèi)陷,又當加清心開竅法,常用藥物為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養(yǎng)陰清熱法用于陰虛火旺的慢性炎癥、紅蝴蝶瘡,或走黃、內(nèi)陷后陰傷有熱者。清骨蒸潮熱法用于瘰疬、流痰等虛熱不退的病癥。

    注意點應用清熱藥切勿太過,必須兼顧胃氣,如過用苦寒,勢必損傷胃氣,而致暖氣、反酸、便溏、納呆等癥狀。尤其在瘡瘍潰后更宜注意,過投寒涼易影響瘡口愈合。

    五昧消毒飲(《醫(yī)宗金鑒》)

    [組成]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熱解毒。

    [主治]療瘡癰癤,癥見局部紅腫熱痛者。

    [方解]方中金銀花甘寒,能清熱解毒而不傷胃,為消散疔瘡癰癤之君藥。紫花地丁、蒲公英、天葵子、野菊花消瘡毒、散結(jié)熱,為治療療瘡癰癤的要藥,共為輔佐藥。全方合用,清熱解毒之力甚強。

    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引崔氏方)

    [組成]黃連、黃芩、黃柏、梔子

    [用法]水煎服。

    [功用]瀉火解毒。

    [主治]瘡瘍陽證見锨熱疼痛,口燥咽干,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火毒熾盛者。

    [方解]本方為主治熱毒壅盛三焦的常用方。療瘡癰癤等均由熱毒內(nèi)蘊、氣血凝滯而成?;馃釤胧⒓礊槎?,故解毒必須瀉火,以火主于心,宣瀉其所主,故以黃連為主藥,瀉心火而解熱毒。黃芩瀉上焦之火,黃柏瀉下焦之火,梔子通瀉三焦之火,導火下行,共為輔助藥。四藥合用,苦寒直折,使火邪去而熱毒得解。

    (四)溫通法

    用溫經(jīng)通絡、散寒化痰等藥物,驅(qū)散陰寒凝滯之邪以治療寒證的一種治法。臨床運用時,分溫經(jīng)通陽、散寒化痰和溫經(jīng)散寒、祛風化濕兩法。

    方劑舉例溫經(jīng)通陽、散寒化痰方,如陽和湯;溫經(jīng)散寒、祛風化濕方,如獨活寄生湯。

    常用藥物溫經(jīng)通陽、散寒化痰藥,如附子、肉桂、干姜、桂枝、麻黃、白芥子等;溫經(jīng)散寒、祛風化濕藥,如細辛、桂枝、生姜、羌活、獨活、桑寄生、秦艽等。

    適應證溫經(jīng)通陽、散寒化痰法,適用于體虛寒痰阻于筋骨,出現(xiàn)患處隱隱酸痛,漫腫不顯,不紅不熱,口不作渴,形體惡寒,小便清利,苔白,脈遲等內(nèi)寒現(xiàn)象者,如流痰、脫疽等。溫經(jīng)散寒、祛風化濕法,適用于體虛風寒濕邪襲于筋骨,出現(xiàn)患處酸痛麻木,漫腫,不紅不熱,惡寒重,發(fā)熱輕,苔白膩,脈遲緊等外寒現(xiàn)象者,如麻風病初起。

    以上兩法中的陽和湯以溫陽補虛為主,多用于體虛者;而獨活寄生湯是祛邪補虛并重,對于體實者,只要去其補虛之品,仍可應用。

    注意點陰虛有熱者不可施用本法,因溫燥之藥能助火劫陰,若應用不當,能造成其他變證。

    陽和湯(《外科證治全生集》)

    [組成]熟地、麻黃、白芥子、炮姜、炭肉桂、鹿角膠、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陽補血,散寒化痰。

    [主治]流痰及一切陰疽,漫腫平塌,不紅不熱者。

    [方解]方中熟地補營養(yǎng)血,鹿角膠生精補髓、養(yǎng)血助陽、強筋壯骨,為主藥。輔以炮姜炭、肉桂溫經(jīng)散寒,配麻黃辛溫散寒,發(fā)越陽氣;白芥子辛溫,去皮里膜外之痰,搜剔經(jīng)絡,宣通內(nèi)外。使以甘草調(diào)和藥性,又能解瘡毒:全方以補為體,以溫通為用,共奏溫陽補血、散寒化痰之效。

    (五)祛痰法

    用咸寒化痰軟堅的藥物,使因痰凝聚的腫塊得以消散的一種治法。一般來說,痰不是瘡瘍發(fā)病的主要原因,而是多種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種病理產(chǎn)物,多因外感六淫,或內(nèi)傷情志,以及體質(zhì)虛弱等,使氣機阻滯凝聚而成。因此,祛痰法在臨床運用時,大多是針對不同病因,配合其他治法使用,才能達到化痰、消腫、軟堅的目的,故分有疏風化痰、解郁化痰、養(yǎng)營化痰等法。

    方劑舉例疏風化痰方,如牛蒡解肌湯合二陳湯;解郁化痰方,如逍遙散合二陳湯;養(yǎng)營化痰方,如香貝養(yǎng)營湯。

    常用藥物疏風化痰藥,如牛蒡子、薄荷、夏枯草、陳皮、半夏、杏仁等;解郁化痰藥,如柴胡、川楝子、郁金、海藻、昆布、貝母、香附、白芥子等;養(yǎng)營化痰藥,如當歸、白芍、丹參、熟地、茯苓、黨參、貝母、首烏、桔梗、瓜蔞等。

    適應證疏風化痰法,適用于風熱夾痰的病癥,如頸癰結(jié)塊腫痛。解郁化痰法,適用于氣郁夾痰的病癥,如瘰疬、乳癖、肉癭等。養(yǎng)營化痰法,適用于體虛夾痰的病癥,如瘰疬、乳巖日久體虛者。

    注意點因痰所致的外科病,每與氣滯、火熱相合,故慎用溫化之品,以免助火生熱之弊。

    香貝養(yǎng)營湯(《醫(yī)宗金鑒》)

    [組成]白術(shù)、人參、茯苓、陳皮、熟地黃、川芎、當歸、貝母、香附、白芍、桔梗、甘草、生姜、大棗

    [用法]水煎服。

    [功用]養(yǎng)血補氣,理氣化痰。

    [主治]瘰疬、乳巖等日久體虛、氣滯痰凝之證。

    [方解]方用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健脾益氣,當歸、熟地、川芎、白芍養(yǎng)血和血。生姜、大棗同用,也能益脾胃元氣。香附疏肝理氣,貝母化痰散結(jié),陳皮理氣化痰,桔?;登乙T藥上行。全方以養(yǎng)營扶正為主,理氣化痰為輔,扶正而不曾邪,祛邪而不傷正,故適用于病久體虛之瘰疬、乳巖等病。

    (六)理濕法

    用燥濕或淡滲的藥物以祛除濕邪的一種治法。外科疾病中由濕邪而致者,多夾熱,其次夾風、夾寒。因此,理濕法很少單獨使用,多結(jié)合清熱、祛風、散寒等法,以達到治療目的。

    方劑舉例清熱利濕方,如二妙丸、萆蘚滲濕湯、五神湯、龍膽瀉肝湯等;祛風除濕方,如稀薟丸。

    常用藥物燥濕藥,如蒼術(shù)、厚樸、半夏、陳皮等;淡滲利濕藥,如萆蘚、滑石、苡仁、茯苓、車前草等;祛風濕藥,如白鮮皮、地膚子、稀薟草、威靈仙等。

    適應證外科疾病兼有胸悶嘔惡,腹脹腹?jié)M,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苔厚膩者,用燥濕法。下肢瘡瘍,皮膚病有糜爛滲液者,多用利濕法。清熱利濕法,適用于濕熱并見之證,如濕瘡、接觸性皮炎·、臁瘡等肌膚掀紅作癢,滋水淋漓者,用二妙丸、萆蘚滲濕湯;患處灼熱腫痛,熱重于濕,如委中毒、附骨疽等,可選用五神湯;若病變在肝經(jīng)部位,且因濕熱引起的乳發(fā)、臍癰、囊癰、蛇串瘡等病,則宜清瀉肝火、濕熱,可用龍膽瀉肝湯。祛風除濕法,適用于風濕襲于肌表之病,如白駁風。

    注意點濕為粘膩之邪,易聚難化,常與熱、風、寒、暑等邪相合而發(fā)病,又可化燥、化寒,故治療時必須同時應用清熱、祛風、散寒、清暑等法。理濕藥過用每能傷陰,故陰虛、津液虧損者宜慎用或不用。

    五神湯(《外科真詮》)

    [組成]茯苓、銀花、牛膝、車前子、紫花地丁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熱利濕。

    [主治]委中毒、附骨疽、肛周膿腫等由濕熱凝結(jié)而成者。

    [方解]方中茯苓健脾利水滲濕為君,濕祛則熱易清。輔以銀花、紫花地丁清熱解毒,熱清則濕易祛。佐以車前子加強清熱利濕功效。牛膝引藥下行,兼有活血行血作用為使藥。

    本方清利結(jié)合,對下部濕熱結(jié)聚而成的瘡瘍,有利濕清熱、行血散結(jié)之功效。

    萆薄滲濕湯(《瘍科心得集》).

    [組成]革蘚苡、仁丹皮、黃柏、赤苓、澤瀉、通草、滑石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利濕熱。

    [主治]下肢丹毒、濕瘡、藥疹及足癬繼發(fā)化膿性感染等屑濕熱下注所致者。

    [方解]方中萆蘚利水,分清化濁,為主藥。苡仁利水滲濕,澤瀉滲濕泄熱,赤苓分利濕熱,滑石利水通淋,通草清熱利水,共為輔佐藥,使下焦?jié)駸嶙孕”闩懦觯辉倥湟郧鍩釠鲅?、活血化瘀的丹皮,清膀胱濕熱、泄腎經(jīng)相火、解毒療瘡的黃柏,以加強清利濕熱的效力。全方共奏導濕下行、清熱利水的功效。

    (七)行氣法

    用理氣的藥物使氣機流暢、氣血調(diào)和,從而達到消腫散堅止痛目的的一種治法。

    氣血凝滯是外科病理變化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局部的腫與痛即是由氣血凝滯所致,故外科疾患由氣血凝滯者最為多見。氣為血帥,血隨氣行,氣行則血行,所以行氣法多與活血藥配合使用。外科病中由肝氣郁結(jié)而發(fā)者也不少,氣機郁結(jié)能導致氣血凝滯,故用疏肝解郁法,使肝氣條達,氣機舒暢,氣血流行有常。

    方劑舉例逍遙散或清肝解郁湯。

    常用藥物柴胡、香附、青皮、陳皮、木香、烏藥、金鈴子、延胡索等。

    適用證外科病因氣機郁滯所致者,腫塊堅硬,不紅不熱,或腫勢皮緊內(nèi)軟,隨喜怒而消長,如氣癭、乳癖、乳巖等病。

    注意點行氣藥多香燥辛溫,易耗氣傷陰,故氣虛、陰虛或火盛的患者慎用。此外,行氣法在臨床上常與祛痰、和營等法配合使用。

    清肝解郁湯(《外科正宗》)

    [組成]當歸、白芍、川芎、生地、陳皮、半夏、香附、貝母、茯神、青皮、遠志、桔梗、蘇葉、梔子、木通、生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肝解郁,行滯散結(jié)。

    [主治]一切憂郁氣滯,乳結(jié)腫硬,不疼不癢,久之漸漸作痛之癥。

    [方解]方中香附疏肝解郁,青皮疏肝破滯,為主藥。輔以當歸、白芍、生地、川芎養(yǎng)血柔肝。配以陳皮、半夏、茯神、甘草健脾和胃,化痰寧心;貝母、遠志、桔?;迪恕⑸⒔Y(jié)消腫,桔梗又可載藥上行,與二陳湯相伍,意在消除痰氣相結(jié)之腫塊;梔子清肝,蘇葉散火,兩藥相伍,清肝散火。用少許木通,清利濕熱,令郁火由小便排出。

    (八)和營法

    用調(diào)和營血的藥物,使經(jīng)絡疏通,血脈調(diào)和流暢,從而達到瘡瘍腫消痛止目的的一種治法。瘡瘍的形成雖與多種致病因素有關(guān),但其病理多因“營氣不從,逆于肉里”而成,故和營法在外科內(nèi)治法中應用廣泛。此外,和營活血法也是治療皮膚病的一種主要方法。

    方劑舉例桃紅四物湯、活血化堅湯。

    常用藥物桃仁、紅花、當歸、赤芍、丹參、川芎、澤蘭等。

    適應證凡經(jīng)絡阻隔,瘀血凝滯,腫瘍或潰后腫硬疼痛不減,結(jié)塊色紅較淡或不紅或青紫者,皆可應用,而以急性化膿性炎癥性疾病遷移至慢性炎癥階段最為適宜。皮膚病中有血瘀證者,皮損表現(xiàn)有結(jié)節(jié)、贅生物、肫塊、毛細血管擴張、紫癜、肥厚等,如瓜藤纏、血瘀型白瘧等均可應用。

    注意點和營法在臨床上常需與其他治法合并應用,若有寒邪者,宜與祛寒藥同用;血虛者,宜與養(yǎng)血藥同用;痰、氣、瘀互結(jié)為患,宜與理氣化痰藥同用。和營祛瘀的藥品,一般性多溫熱,所以火毒熾盛的疾病慎用,以防助火;對氣血虧損者,破血藥也不宜過用,以免傷血。

    活血化堅湯(《外科正宗》)

    [組成]防風、赤芍、歸尾、天花粉、金銀花、貝母、川芎、皂角刺、桔梗、僵蠶、厚樸、五靈脂、陳皮、甘草、乳香、白芷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化堅消腫。

    [主治]瘰疬及癭、瘤、痰核等腫瘍初起未潰膿者。

    [方解]方中歸尾、赤芍活血散瘀,川芎行氣活血,乳香活血止痛,五靈脂散瘀止痛,皂角刺消腫托毒,合而用之,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之力頗強,是方中主藥。其他如防風、僵蠶、白芷祛風散結(jié)、化痰消腫,貝母、天花粉、桔?;瞪⒔Y(jié),厚樸、陳皮理氣下氣,銀花、甘草清熱解毒,共為輔藥,可祛風化痰、散結(jié)消腫。瘰疬、痰核、癭、瘤等腫瘍的致病原因,多與血瘀、氣滯、痰凝有關(guān),故本方首先重用活血化瘀之晶,使血行瘀散,絡脈暢通,自然腫消痛止;其次,用理氣化痰藥,氣行則血行,理氣藥也有利于活血散瘀。凡氣、血、痰互結(jié)所致之腫物,均可使之消散。

    (九)內(nèi)托法

    用透托和補托的藥物,使瘡瘍毒邪移深就淺,早日液化成膿,并使擴散的證候趨于局限,邪盛者不致膿毒旁竄深潰,正虛者不致毒邪內(nèi)陷,從而達到膿出毒泄、腫消痛止目的的一種治法。臨床應用時,分為透托法和補托法兩類。

    方劑舉例透托方,如透膿散;補托方,如托里消毒散。

    常用藥物黃芪、黨參、白術(shù)、當歸、白芍、穿山甲、皂角刺等。

    適應證透托法適用于腫瘍巳成,毒盛正氣不虛,尚未潰破或潰而膿出不暢,多用于實證。補托法適用于腫瘍毒勢方盛,正氣已虛,不能托毒外出,以致瘡形平塌,根盤散漫,難潰難腐,或潰后膿水稀少,堅腫不消,并出現(xiàn)精神不振,面色無華,脈數(shù)無力等癥者。

    注意點透膿法不宜用之過早,腫瘍初起未成膿時勿用。補托法在正實毒盛的情況下不可施用,否則不但無益)反而能滋長毒邪,使病勢加劇,而犯“實實”之戒。透膿散方中的黃芪,當濕熱火毒熾盛之時,應去而不用。若正虛而兼精神萎靡、舌淡胖、脈沉細等陽氣虛,衰癥象者,還宜加附子、肉桂以溫補托毒。此外,因膿由氣血凝滯、熱勝肉腐而成,故內(nèi)托法常須與和營、清熱等法同用。

    透膿散(《外科正宗》)

    [組成]生黃芪、穿山甲(炒)、川芎、當歸、皂角刺

    [用法]水煎服。

    [功用]透膿托毒。

    [主治]癰疽諸毒內(nèi)膿已成,不易外潰者。

    [方解]黃芪生用益氣托毒為主藥,輔以當歸、川芎活血和營,穿山甲、皂角刺消散穿透,直達病所,軟堅潰膿,全方共奏托毒潰膿之功效。

    本方適用于實證,因此使用時也可去黃芪,以免益氣助火。

    托里消毒散(《醫(yī)宗金鑒》)

    [組成]人參、黃芪、當歸、川芎、芍藥、白術(shù)、茯苓、白芷、皂角刺、桔梗、銀花、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補益氣血,托毒消腫。

    [主治]用于瘡瘍體虛邪盛,膿毒不易外達者。

    [方解]人參、黃芪、茯苓、白術(shù)益氣托毒;當歸、芍藥、川芎養(yǎng)血活血,氣行血暢,正氣充盛,則利于托里排毒;銀花、甘草清熱解毒;白芷、皂角刺止痛排膿。合而用之,既可托毒外出,又可消腫解毒,故名托里消毒散。;

    (十)補益法

    用補虛扶正的藥物,使體內(nèi)氣血充足,消除各種虛弱現(xiàn)象,恢復人體正氣,助養(yǎng)新肉生長,促進瘡口早日愈合的一種治法。補益法通常分為益氣、養(yǎng)血、滋陰、溫陽等四法。

    方劑舉例益氣方,如四君子湯;養(yǎng)血方,如四物湯;滋陰方,如六味地黃丸;溫陽方,如附桂八味丸。

    常用藥物益氣藥,如黨參、黃芪、白術(shù)、茯苓;養(yǎng)血藥,如當歸、熟地、白芍、雞血藤;滋陰藥,如生地、玄參、麥冬、女貞子、旱蓮草、玉竹;溫陽藥,如附子、肉桂、仙茅、淫羊藿、巴戟肉、鹿角片等。

    適應證凡具有氣虛、血虛、陽虛、陰虛癥狀者,均可用補法。適用于瘡瘍中后期、皮膚病等凡有氣血不足及陰陽虛損者。若腫瘍瘡形平塌散漫·,頂不高突,成膿遲緩,潰瘍?nèi)站貌粩?,膿水清稀,神疲乏力者,可用補益氣血法;若呼吸氣短,語聲低微,疲乏無力,自汗,飲食不振,舌淡苔少,脈虛無力者,宜以補氣為主;:若面色蒼白或萎黃,唇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fā)麻,脈細無力者,宜以補血為主;若皮膚病皮損出現(xiàn)干燥、脫屑、肥厚、粗糙、皸裂、苔蘚樣變,毛發(fā)干枯脫落,伴有頭暈目花、面色蒼白等全身癥狀者,宜養(yǎng)血潤燥;瘡瘍或皮膚病等癥見口干咽燥,耳鳴目眩,手足心熱,午后潮熱,形體消瘦,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者,以滋陰法治之;瘡瘍腫形散漫,不易醞膿腐潰,潰后肉色灰暗,新肉難生,舌淡,苔薄,脈微細,以溫陽法治之。此外,乳房病或皮膚病中兼沖任不調(diào)者,用補腎法以調(diào)沖任。

    注意點疾病有氣虛或血虛、陰虛或陽虛,也有氣血兩虛、陰陽互傷者,應用補法時宜以見不足者補之為原則。如肛門病中小兒、老年人的脫肛,屬氣虛下陷,可用補中益氣湯以補氣升提;如失血過多者,每能傷氣,氣虛更無以攝血。故必須氣血雙補;又如孤陰則不生,獨陽則不長,陰陽互根,故溫陽法中每佐一二味滋陰之品,滋陰法中常用一二味溫陽藥。此外,一般陽證潰后多不用補法,如需應用,也多以清熱養(yǎng)陰醒胃方法,當確顯虛象之時方加補益之品。補益法若用于毒邪熾盛,正氣未衰之時,不僅無益,反有助邪之弊。若火毒未清而見虛象者,當以清理為主,佐以補益之晶,切忌大補。若元氣雖虛,胃納不振者,應先以健脾醒胃為主,爾后再進補。

    (十一)養(yǎng)胃法

    用扶持胃氣的藥物,使納谷旺盛,從而促進氣血生化的一種治法。凡外瘍潰后膿血大泄,必須靠水谷之營養(yǎng),以助氣血恢復,加速瘡口愈合;若胃納不振,則生化乏源,氣血不充,潰后難斂。養(yǎng)胃法在具體運用時,分有理脾和胃、和胃化濁及清養(yǎng)胃陰等法。

    方劑舉例理脾和胃方,如異功散;和胃化濁方,如二陳湯;清養(yǎng)胃陰方;如益胃湯。

    常用藥物理脾和胃藥,如黨參、白術(shù)、茯苓、陳皮、砂仁等;和胃化濁藥,如陳皮、茯苓、半夏、厚樸、竹茹、谷芽、麥芽等;清養(yǎng)胃陰藥,如沙參、麥冬、玉竹、生地、天花粉等。

    適應證理脾和胃法,用于脾胃虛弱,運化失職,如潰瘍兼納呆食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脈濡等癥;和胃化濁法,適用于濕濁中阻,胃失和降,如療瘡或有頭疽潰后,癥見胸悶泛惡,食欲不振,苔薄黃膩,脈濡滑者;清養(yǎng)胃陰法,適用于胃陰不足,如療瘡走黃、有頭疽內(nèi)陷,癥見口干少液而不喜飲,胃納不香,或伴口糜、舌光紅、脈細數(shù)者。

    注意點理脾和胃、和胃化濁兩法的運用,適應證中均有胃納不佳之癥,但前者適用于脾虛而運化失常,后者適用于濕濁中阻而運化失常,區(qū)分的要點在于膩苔之厚薄、舌質(zhì)淡與不淡,以及有無便溏、胸悶、嘔惡之癥。而清養(yǎng)胃陰法,重點在于抓住舌光質(zhì)紅之癥。如果三法用之不當,則更增胃濁或更傷其陰。

    以上各種內(nèi)治療法,雖每法均各有其適應證,但病情的變化錯綜復雜,在具體運用時需數(shù)法合并使用。因此,治療時應根據(jù)全身和局部情況、病程階段,按病情的變化和發(fā)展,抓住主要矛盾,辨證選方用藥,才能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吳鞠通
  • (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作者:
  • 作者:
    鄒存檢
  • 作者:
    馬培之
  •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shù)及生平經(jīng)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jīng)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作者:
  • 作者:
    高思敬
  • 作者:
  • 作者:
    朱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