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痰火點(diǎn)雪》 和肺引子

    作者: 龔居中

    治諸血后咳嗽多痰。

    阿膠(炒珠,一錢) 人參(五分) 麥門冬(去心,一錢) 山藥(一錢) 貝母(八分) 白茯苓(一錢) 百合(一錢) 杏仁(去皮、尖,八分) 甘草(炙,八分)

    上九味作一劑,入黃蠟一塊,水煎,食后服。

    按∶方意謂咯血后,肺氣已傷,用阿膠斂竅以益肺。去血過多,用人參補(bǔ)陽以生陰。脾不統(tǒng)血,故用山藥益脾以補(bǔ)腎。嗽而多痰,故用貝母清肺以消痰。茯苓者,所以滲濕,治痰之本,杏仁者,所以潤燥散肺之邪,而甘草者,所以瀉火益脾以和中也。

    保和湯治虛勞久嗽,肺燥成痿。

    知母(去毛,蜜炒,一錢) 貝母(八分) 天門冬(去心、皮,一錢) 甘草(炙,五分)麥門冬(去心,一錢) 款冬花(八分) 薏苡仁(一錢) 百合(一錢) 阿膠珠(一錢) 當(dāng)歸生地黃(姜汁炒,一錢)

    上十六味作一劑,姜引,水煎服。原有兜苓,今摘之。

    保真湯治諸虛百損,五勞七傷,骨蒸潮熱,咳嗽諸汗,諸血等癥。

    當(dāng)歸身(一錢) 人參(五分) 生地黃(一錢) 熟地黃(一錢) 黃 (蜜炒,一錢) 白術(shù)(土炒,八分) 白茯苓(一錢) 甘草(炙,八分) 陳皮(去白,五分) 白芍藥(一錢) 天門冬(一錢) 麥

    )地骨皮(一

    上十七味作一劑,姜五斤,棗一枚,水煎食后服。

    太平丸治虛火嗽,肺痿肺癰,并宜服之。

    天門冬(去心、皮,一兩) 麥門冬(去心,一兩) 知母(去毛,蜜炒,一兩) 貝母(一兩) 款冬花(五錢) 杏仁(去皮、尖,五錢) 京墨(五錢) 桔梗(一兩) 薄荷(一兩)

    上十味,俱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細(xì)嚼一丸,薄荷湯下。

    人參黃 散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煩熱,口燥咽干,頰赤心驚,日晡潮熱,夜多盜汗,胸脅不利,咳嗽膿血稠粘。

    人參(五分) 秦艽(一錢) 白芍(一錢) 白茯苓(一錢) 黃 (蜜炒,一錢) 知母(去毛,蜜炒,一錢)甲(醋炙,一錢)

    上十二味,姜引,水煎服。

    天門冬丸治虛勞,吐血咯血,咳嗽喘急,大寧肺氣。

    天門冬(去心、皮,一兩) 杏仁(去皮、尖,五錢) 貝母(一兩) 茯苓(一兩) 阿膠珠(一兩)

    上五味,俱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彈子大,日三丸,噙化。

    潤華膏治一切勞嗽,肺痿喘急,并皆治之。

    人參(五錢) 麥門冬(去心,一兩) 阿膠珠(一兩) 款冬花(五錢) 紫蘇(五錢) 五味子(一兩) 杏仁(去皮、尖,五錢) 百藥煎(五錢) 貝母(一兩) 粟殼(去筋膜,五錢) 烏梅肉(一兩) 桔梗(一兩)

    上十二味,為細(xì)末,蜜丸彈大。臨臥噙化。

    青蒿丸治骨蒸煩熱鬼氣。

    用青蒿一握,豬膽一枚,杏仁十四個,去皮尖炒,以童便一大盞,煎五分,空心溫服。

    青蒿煎治虛勞盜汗,煩躁口干,用青蒿取汁熬膏,入人參末、麥冬末各一兩,熬至可丸,如梧子大,每食后米飲下二十丸。

    又方治骨蒸煩熱鬼疰,用青蒿五寸,八九月帶子者,最好細(xì)嫩者,和納大釜中火煎三大斗,去渣,溉釜令凈,再以微火煎至二大斗,入豬膽一枚,同煎一大斗,去火待冷,以瓷器盛之,每欲服時,取甘草二三兩,炙熟為末,以煎和搗,干杵為丸,空腹粥飲下二十丸,漸增三十丸止。

    又方治虛勞寒熱,肢體倦痛,不拘男婦,八九月青蒿成實(shí)時,采數(shù)枝,童便浸三日,曬干為末,每二錢,烏梅一個,煎湯服。

    又方治男婦勞瘦,青蒿細(xì)銼三升,童便五升,同煎一升半,去渣,入瓷器中煎成膏,丸如梧子大,每空心及時溫酒下二十丸。

    又方治婦人骨蒸,煩熱寢汗,口干引飲氣喘,天門冬十兩,麥門冬八兩,并去心為末,以生地黃三斤,取汁熬膏,和丸梧子大,每五十丸,以逍遙散湯煎下。

    又方治傳尸癆瘵,王瓜(焙)為末,每滾白湯服一錢。

    一方治虛勞內(nèi)熱,下焦虛熱,骨節(jié)煩疼,肌肉急,小便不利,大便數(shù),少氣吸吸,口燥熱淋,用大麻子五合,研,水二升,分服四五劑瘥。

    一方治虛勞不足,糯米入豬肚內(nèi)蒸熟,搗做丸子,日日服。

    河車丸治婦人癆瘵,勞嗽,虛損,骨蒸等癥。

    用紫河車,幼生男子者一具,以長流水洗凈熟煮,劈細(xì)焙干研,山藥二兩,人參一兩,白茯苓半兩,為末,酒糊丸梧子大,麝香養(yǎng)七日,每服三十五丸,溫服鹽湯下。

    集驗方治五癆七傷,吐血虛瘦。

    用初生胞衣,長流水洗去惡血,待汁出乃止,以酒煮搗如泥,入白茯神和丸梧子大,每米湯下百丸,忌鐵器。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