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療男子元陽虛損,五臟氣衰,夜夢遺泄,小便白濁,臍下冷疼,陽事不 漸致瘦弱,變成腎勞,眼昏耳鳴,腰膝酸疼,夜多盜汗,并宜服之,自然精 泄,留濁去清,精神安健。如婦人宮臟冷,月水不調(diào),赤白帶漏,久無子息 退不生,肌肉干黃,容無光澤,并宜服此藥。
大川烏(用蚌粉半斤同炒,候裂,去蚌粉不用) 川楝子(麩炒,各八兩) 破故紙(炒) 巴戟(去心,各四兩) 茴香(焙,六兩)
上件碾為細(xì)末,用酒打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用酒或鹽湯下,空心 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