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dāng)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dāng)時的配方手冊。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jìn)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嵇中散作《幽憤詩》,知不死矣。而卒章乃曰,采薇山阿,散發(fā)巖岫,永嘯長吟。頤神養(yǎng)壽者,悼此志之不遂也。司馬景王既殺中散,而悔,使悔于未殺之前,中散得免于死者。
吾知其掃跡屏影于人間,如脫兔之投林也。采薇散發(fā),豈所難哉?《孫真人著大風(fēng)惡疾論》,神仙傳有數(shù)人,皆因惡疾而得仙道,何者?割棄塵累,懷穎陽之風(fēng),所以因禍而取福也。吾始得罪遷嶺表,不自意逾年無后命,知不死矣。然舊苦痔疾,至是大作。呻呼幾百日,地?zé)o醫(yī)藥,有亦不效。道士教吾去滋味,絕葷血,以清凈勝之。痔有蟲,館于吾后,滋味葷血,既以自養(yǎng),亦以養(yǎng)蟲,自今日以往,旦暮食淡面四兩,猶復(fù)念食,則以胡麻茯苓抄足之。飲食之外,不啖一面物,主人枯槁,則客自棄去。尚恐習(xí)性易流,故取中散真人之言,對癥為藥。使人誦之曰,東坡居士,汝忘逾年之憂,百日之苦乎!使汝不幸有中散之禍,伯牛之疾,雖愿采薇散發(fā),豈可得哉?今食麥麻茯苓多矣!居士則以歌答之云。百事治兮,味無味之味;
五味備兮,茯苓麻麥;有時而匱兮,有即食無即已者。與我無既兮,嗚呼,館客終不以是為愧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