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xué)
百家姓
中醫(yī)文化
詩人
釋文兆
釋文準(zhǔn)
釋文準(zhǔn)弟子
釋文坦
釋文或
釋文政
釋文珦
釋文璉
釋文瑩
釋文禮
釋文觀
釋文貞
釋文雅
釋文頠
釋斯植
釋方會
釋無本
釋無夢
釋無言
釋日益
釋明解
釋明辯
釋明顏
釋曇華
釋曇密
釋曇清
釋曇玩
釋曇瑩
釋曇賁
釋曇穎
精選古詩
隱居
海田道中
洛社八景池邊滌硯
游仙三首
許院判挽歌二首
春日閒居三首
喜唐應(yīng)德見訪別墅二首
秋居用唐人韻得五首
古詩名句
劍佩懶隨攜鶴杖,筆床長在狎鷗船
蘇黃風(fēng)格唐科外,張趙功名漢史前
詩課便從明日計,好傳三萬六千篇
臥龍遙起鹿溪邊,消息真?zhèn)鞯胶?/a>
社稷有神清議在,關(guān)河無限赤心懸
匡時奏草頻開篋,詠雪詩筒動隔年
幽思久隨風(fēng)鬢短,推賢懷舊復(fù)成篇
沙合橋邊擁使車,吏民真見喜何如
查古詩
搜索
贈周參政
作者:
朱彝尊
朝代:
清
周君北地推風(fēng)雅,幾載棲遲白門下。
四壁蕭然竟罷官,知君亦是悠悠者。
匹馬西來訪故人,相逢師友更情親。
自言溽暑辭堂邑,不覺辛盤換早春。
春晴風(fēng)日官齋迥,翰墨于今數(shù)公等。
畫品真同顧愷工,隸書遠見鐘繇并。
貽我梅邊索句圖,江南春思到平蕪。
蒼苔濁酒尋常得,冷蕊疏枝何處無。
紇干山高凍飛雀,健步移來總蕭索。
不見黃須細細開,惟愁白雪紛紛落。
蘇武城邊送別遲,桑乾河上已流澌
。
遙將南浦離人曲,迸入西征橫笛詞。
憐君此去壺關(guān)道,盍簪到處逢迎好。
澤潞三時芳樹多,江風(fēng)五月歸帆早。
滄洲萬里憶田廬,流水柴門今尚虛。
卜鄰儻就移家約,來共梅共溪上居。
詩句欣賞
MORE+
所思在茫渺,虎騖云與泉
出處:
毖齋為查僉司賦
作者:
黃衷
朝代:
明
黃齋昔稱勉,顏氏心終傳
出處:
毖齋為查僉司賦
作者:
黃衷
朝代:
明
君子問毖理,強歌備韋弦
出處:
毖齋為查僉司賦
作者:
黃衷
朝代:
明
結(jié)構(gòu)切紅云,閩山未覺深
出處:
清虛亭
作者:
黃衷
朝代:
明
中天分氣色,下界割晴陰
出處:
清虛亭
作者:
黃衷
朝代:
明
看竹溪流影,鳴琴谷借音
出處:
清虛亭
作者:
黃衷
朝代:
明
崇高方有地,猶自愛喬林
出處:
清虛亭
作者:
黃衷
朝代:
明
飛宇冠崔嵬,東南罨畫開
出處:
控海樓
作者:
黃衷
朝代:
明
鶴程沖霧上,鰲背帶風(fēng)回
出處:
控海樓
作者:
黃衷
朝代:
明
野港分航渡,晴峰卷幔來
出處:
控海樓
作者:
黃衷
朝代:
明
百蠻趨劍履,稽首贊雄才
出處:
控海樓
作者:
黃衷
朝代:
明
靈根只種神仙國,誤落飛郵溷靈液
出處:
錫山張元之初為閩運長緣簿書詿誤近一到閩予方有劍川之役元之晨命僮奴手緘云以四果餉發(fā)之乃荔枝楊梅枇杷櫻桃歌也戲和答之荔枝
作者:
黃衷
朝代:
明
南山紫霧澹方晴,百匝高陰覷新色
出處:
錫山張元之初為閩運長緣簿書詿誤近一到閩予方有劍川之役元之晨命僮奴手緘云以四果餉發(fā)之乃荔枝楊梅枇杷櫻桃歌也戲和答之荔枝
作者:
黃衷
朝代:
明
鐵橋道人一畝宮,珊瑚十丈雞冠紅
出處:
錫山張元之初為閩運長緣簿書詿誤近一到閩予方有劍川之役元之晨命僮奴手緘云以四果餉發(fā)之乃荔枝楊梅枇杷櫻桃歌也戲和答之荔枝
作者:
黃衷
朝代:
明
鹺臺小樹味亦淺,可惜不比南山中
出處:
錫山張元之初為閩運長緣簿書詿誤近一到閩予方有劍川之役元之晨命僮奴手緘云以四果餉發(fā)之乃荔枝楊梅枇杷櫻桃歌也戲和答之荔枝
作者:
黃衷
朝代:
明
弁山白種傳山僧,初摘繁枝如轑羹
出處:
楊梅
作者:
黃衷
朝代:
明
可憐貢匭漏苞錄,纂纂玉粒驚寒晴
出處:
楊梅
作者:
黃衷
朝代:
明
品光卻厭辰砂赤,香橘霜橙總凡液
出處:
楊梅
作者:
黃衷
朝代:
明
江南此實君可嘗,問君無乃江南客
出處:
楊梅
作者:
黃衷
朝代:
明
宮園夏熟冬花果,葉間照眼繁星朵
出處:
枇杷
作者:
黃衷
朝代:
明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四壁蕭然竟罷官,知君亦是悠悠者。
匹馬西來訪故人,相逢師友更情親。
自言溽暑辭堂邑,不覺辛盤換早春。
春晴風(fēng)日官齋迥,翰墨于今數(shù)公等。
畫品真同顧愷工,隸書遠見鐘繇并。
貽我梅邊索句圖,江南春思到平蕪。
蒼苔濁酒尋常得,冷蕊疏枝何處無。
紇干山高凍飛雀,健步移來總蕭索。
不見黃須細細開,惟愁白雪紛紛落。
蘇武城邊送別遲,桑乾河上已流澌。
遙將南浦離人曲,迸入西征橫笛詞。
憐君此去壺關(guān)道,盍簪到處逢迎好。
澤潞三時芳樹多,江風(fēng)五月歸帆早。
滄洲萬里憶田廬,流水柴門今尚虛。
卜鄰儻就移家約,來共梅共溪上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