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xué)
百家姓
中醫(yī)文化
詩人
陳邦慶
陳邦彥
陳邦瞻
陳邦鑰
陳郁
陳郊
陳配德
陳野仙
陳鑒之
陳鎏
陳鏊
陳鐘祥
陳鐘秀
陳鈞
陳鉞
陳鐸
陳銑
陳铦
陳銘
陳銀
陳鑄
陳鏈
陳銳
陳锜
陳錫
陳錫嘏
陳錫圭
陳錫如
陳錫金
陳錦
精選古詩
和諸君觀畫鬼拔河
和宿牛山館其一
和蔣穎叔亳州矮檜
詠丘秘校山水枕屏
奉陪府公賽雪橋公廟紀(jì)事兼呈倅幕諸君
林次中示及追和浙西三賢述夢詩其間敘衛(wèi)公事幾盡輒拾其遺逸再次前韻
契丹帳)
某兩使遼塞俱值郊禮之歲今以至日到北帳感事言懷寄呈同館諸公
古詩名句
伸威如有待,山海效儲胥
迢迢黑子地,矯矯漢官儀
劍盾擅長技,貔貅攢健兒
平越有故事,伏波端可師
柔桑憚蠶食,翹首望清夷
鵬化圖南地,何須問北溟
倚樓觀海立,開戶放云行
俗混鷗堪狎,機亡虎可嬰
查古詩
搜索
袁氏族譜詩
作者:
童冀
朝代:
明
生民之初自古先,林林棼棼天壤間。
后來作者有圣賢,制為氏族分姻?。
猶慮后世昧本源,復(fù)著譜牒存簡編。
袁氏之先何蟬嫣,宣仲起家初氏轅。
固為博士經(jīng)術(shù)專,盎一名絲或氏爰。
不知何年定為袁,邵公登用遘時艱。
垂紳正笏立朝端,九重倚賴四海安。
魏晉而下亦有年,代不乏人秉貞堅。
石頭忠節(jié)貫九泉,九原不死愧褚淵。
恕巳殉唐尤可憐,功在社稷垂不刊。
滋為唐相有圭田,請立家廟嚴(yán)豆籩。
子孫似續(xù)遂綿延,散居四方日以蕃。
鄞邑之族自宋遷,近代復(fù)有玉堂仙。
奕葉業(yè)儒操槧鉛,珙究六籍益覃研。
自惟受姓歲二千,譜牒散軼伊誰愆。
乃述所聞手自箋,尚病簡略弗克全
。
我言禹功始浚川,放諸四海乃滔天。
春秋書法得牽聯(lián),如彼瓜瓞方綿綿。
枝牽蔓引相攀援,后人繼承能勉旃。
一傳可至千百傳,我作歌詩知其然,子孫世守如真詮。
詩句欣賞
MORE+
江南江北望煙波,顰黛低紅別怨多
出處:
集古
作者:
李俊民
朝代:
金末元初
盡日傷心人不見,臥來無睡欲如何
出處:
集古
作者:
李俊民
朝代:
金末元初
已共紅塵跡漸疏,畫檐愁見燕歸初
出處:
集古
作者:
李俊民
朝代:
金末元初
無端有寄閑消息,腸斷蕭娘一紙書
出處:
集古
作者:
李俊民
朝代:
金末元初
年光空感疾如流,同向春風(fēng)各自愁
出處:
集古
作者:
李俊民
朝代:
金末元初
有境牽懷人不會,落花深處指青樓
出處:
集古
作者:
李俊民
朝代:
金末元初
曾留宋玉舊衣裳,云雨巫山枉斷腸
出處:
集古
作者:
李俊民
朝代:
金末元初
不為傍人羞不起,夜來新惹桂枝香
出處:
集古
作者:
李俊民
朝代:
金末元初
寂寥滿地落花紅,獨倚欄干花露中
出處:
集古
作者:
李俊民
朝代:
金末元初
征客未來音信斷,年年回首泣春風(fēng)
出處:
集古
作者:
李俊民
朝代:
金末元初
擲卻風(fēng)光憶少年,多生信有短因緣
出處:
集古
作者:
李俊民
朝代:
金末元初
欲知此恨無窮處,星落銀河月半天
出處:
集古
作者:
李俊民
朝代:
金末元初
風(fēng)輕簾幕燕爭飛,到處煙花恨別離
出處:
集古
作者:
李俊民
朝代:
金末元初
倚柱尋思倍惆悵,映人勻卻淚胭脂
出處:
集古
作者:
李俊民
朝代:
金末元初
公子王孫逐后塵,近來方解惜青春
出處:
集古
作者:
李俊民
朝代:
金末元初
春心不愜空歸去,長伴吹蕭別有人
出處:
集古
作者:
李俊民
朝代:
金末元初
雨散云收一餉閒,不知何處入空山
出處:
集古
作者:
李俊民
朝代:
金末元初
慇勤好取襄王意,下蔡城危莫破顏
出處:
集古
作者:
李俊民
朝代:
金末元初
枉破陽城十萬家,門前初下七香車
出處:
集古
作者:
李俊民
朝代:
金末元初
自緣今日人心別,隔坐剛拋豆蔻花
出處:
集古
作者:
李俊民
朝代:
金末元初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后來作者有圣賢,制為氏族分姻?。
猶慮后世昧本源,復(fù)著譜牒存簡編。
袁氏之先何蟬嫣,宣仲起家初氏轅。
固為博士經(jīng)術(shù)專,盎一名絲或氏爰。
不知何年定為袁,邵公登用遘時艱。
垂紳正笏立朝端,九重倚賴四海安。
魏晉而下亦有年,代不乏人秉貞堅。
石頭忠節(jié)貫九泉,九原不死愧褚淵。
恕巳殉唐尤可憐,功在社稷垂不刊。
滋為唐相有圭田,請立家廟嚴(yán)豆籩。
子孫似續(xù)遂綿延,散居四方日以蕃。
鄞邑之族自宋遷,近代復(fù)有玉堂仙。
奕葉業(yè)儒操槧鉛,珙究六籍益覃研。
自惟受姓歲二千,譜牒散軼伊誰愆。
乃述所聞手自箋,尚病簡略弗克全。
我言禹功始浚川,放諸四海乃滔天。
春秋書法得牽聯(lián),如彼瓜瓞方綿綿。
枝牽蔓引相攀援,后人繼承能勉旃。
一傳可至千百傳,我作歌詩知其然,子孫世守如真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