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
百家姓
中醫(yī)文化
詩人
何士昭
何士鋐
何士颙
何處厚
何處士
何大勛
何大勷
何大圭
何大成
何大績
何天定
何天寵
何失
何如璋
何如謹
何妥
何子舉
何子朗
何孫謀
何孟倫
何孟春
何守謙
何宋英
何宏
何宏中
何宗斗
何宗穆
何宗范
何憲
何家琪
精選古詩
偶見二十六年前為絳所書詩冊,電謝波流,似塵如夢、復書十章選四其二
偶見二十六年前為絳所書詩冊,電謝波流,似塵如夢、復書十章選四其三
偶見二十六年前為絳所書詩冊、電謝波流似
偶見二十六年前為絳所書詩冊、電謝波流似
偶見二十六年前為絳所書詩冊,電謝波流,似塵如夢、復書十章選四其四
偶見二十六年前為絳所書詩冊、電謝波流似
偶見二十六年前為絳所書詩冊、電謝波流似塵如夢、復書十章
偶見江南二仲詩因呈振甫
古詩名句
吾儕樂康衢,飲酒亦不嫌
寒香一萬樹,開遍東西崦
相約扁舟游,聊復險韻拈
屐齒判高下,詩心斗叉尖
胸撐漢柏古,口讀邾鐘鉗
重結(jié)山水緣,況有翰墨兼
飄然意獨往,已在前村簾
棲鴉點墨柳絲黃,瑟瑟寒流瀉石梁
查古詩
搜索
吳仲書寄惠墨蓮歌以答之
作者:
何絳
朝代:
明
南海吳生有道士,先世曾為柱下史。
獨遺清白與子孫,牙簽萬軸廉吏門。
豈徒德業(yè)嗣前人,文章頃刻成千言。
興酣畫筆猶天然,常將墨汁寫青蓮。
造化在指神立臂,以意作畫誰能傳。
去冬裂絹作長幅,寄我江邊小茅屋。
江風吹動江水來,宛如花葉紛相觸。
又如四壁生幽香,叢蝶群蜂費翱翔。
綠頭鴨子上壁隱,欲上不上殊踉蹌。
偶將往事閒相憶,我昔種蓮村之側(cè)。
刳木為舟六尺長,朝朝采蓮到日昃。
晚來鼓腹臥南窗,香風徐徐生兩腋。
茆檐酌酒日三杯,蓮實作飯當黍稷。
世間理亂總不聞,有名不許時人識。
轉(zhuǎn)盼星霜三十年,欲求此景安可得
。
跣足蓬頭都市行,白日慘慘幾無色。
我今坐對吳生墨,香氣襲人翠滴滴,仿佛當年事藝植。
吳生吳生自非神手誰能畫,因之永懸在高壁。
詩句欣賞
MORE+
偶吟鸚鵡臨春水,同泛蒲桃對夜光
出處:
希臘世子俄太子之戚,來同游者,年甚少
作者:
張之洞
朝代:
清
玉樹兩邦聯(lián)肺腑,瑤華十部富縑緗
出處:
希臘世子俄太子之戚,來同游者,年甚少
作者:
張之洞
朝代:
清
漢南司馬慚衰老,多感停車問七襄
出處:
希臘世子俄太子之戚,來同游者,年甚少
作者:
張之洞
朝代:
清
磯上嚴城晚吹涼,淩風壯觀補重陽
出處:
九月十九日八旗館露臺登高賦呈節(jié)庵孝通伯嚴斗垣叔嶠諸君子
作者:
張之洞
朝代:
清
柳仍婀娜秋生色,荷已離披水吐光
出處:
九月十九日八旗館露臺登高賦呈節(jié)庵孝通伯嚴斗垣叔嶠諸君子
作者:
張之洞
朝代:
清
風動白波寒楚佩,夢回青瑣在江鄉(xiāng)
出處:
九月十九日八旗館露臺登高賦呈節(jié)庵孝通伯嚴斗垣叔嶠諸君子
作者:
張之洞
朝代:
清
寒煙去雁窮懷抱,強為群賢一舉觴
出處:
九月十九日八旗館露臺登高賦呈節(jié)庵孝通伯嚴斗垣叔嶠諸君子
作者:
張之洞
朝代:
清
自丑銀幡白發(fā)人,晴光喜見照城闉
出處:
正月初二日同楊叔嬌登樓望馀雪
作者:
張之洞
朝代:
清
山通佳氣猶明雪,江泛柔波已漾春
出處:
正月初二日同楊叔嬌登樓望馀雪
作者:
張之洞
朝代:
清
冠佩漸勞知老至,羽書方急愧年新
出處:
正月初二日同楊叔嬌登樓望馀雪
作者:
張之洞
朝代:
清
憫牛誰誦河東賦,清嘯南樓恐不倫
出處:
正月初二日同楊叔嬌登樓望馀雪
作者:
張之洞
朝代:
清
介甫書顛狂,子瞻書豪縱
出處:
易實甫以司馬溫公殘?zhí)幰娰浤藴毓c其侄九承議手劄后半段其眉亦缺數(shù)字就殘石作硯葉東卿故物翁覃溪刻字題為斷碑硯誤上有元吾子行印及昌齡印昌齡滿洲人乾隆時官學士多藏舊槧本書馀每見之印朱文曰長白敷槎氏李南澗日記載其人疑此為昌齡所刻諸家真跡法帖不詳帖何名又不知真跡在何所此其半石也
作者:
張之洞
朝代:
清
穆穆司馬公,落墨必謹重
出處:
易實甫以司馬溫公殘?zhí)幰娰浤藴毓c其侄九承議手劄后半段其眉亦缺數(shù)字就殘石作硯葉東卿故物翁覃溪刻字題為斷碑硯誤上有元吾子行印及昌齡印昌齡滿洲人乾隆時官學士多藏舊槧本書馀每見之印朱文曰長白敷槎氏李南澗日記載其人疑此為昌齡所刻諸家真跡法帖不詳帖何名又不知真跡在何所此其半石也
作者:
張之洞
朝代:
清
邪異賢亦殊,朝局成一閧
出處:
易實甫以司馬溫公殘?zhí)幰娰浤藴毓c其侄九承議手劄后半段其眉亦缺數(shù)字就殘石作硯葉東卿故物翁覃溪刻字題為斷碑硯誤上有元吾子行印及昌齡印昌齡滿洲人乾隆時官學士多藏舊槧本書馀每見之印朱文曰長白敷槎氏李南澗日記載其人疑此為昌齡所刻諸家真跡法帖不詳帖何名又不知真跡在何所此其半石也
作者:
張之洞
朝代:
清
宵磨黨碑名,俘掠花石貢
出處:
易實甫以司馬溫公殘?zhí)幰娰浤藴毓c其侄九承議手劄后半段其眉亦缺數(shù)字就殘石作硯葉東卿故物翁覃溪刻字題為斷碑硯誤上有元吾子行印及昌齡印昌齡滿洲人乾隆時官學士多藏舊槧本書馀每見之印朱文曰長白敷槎氏李南澗日記載其人疑此為昌齡所刻諸家真跡法帖不詳帖何名又不知真跡在何所此其半石也
作者:
張之洞
朝代:
清
貴賤在公道,殘?zhí)駛髡b
出處:
易實甫以司馬溫公殘?zhí)幰娰浤藴毓c其侄九承議手劄后半段其眉亦缺數(shù)字就殘石作硯葉東卿故物翁覃溪刻字題為斷碑硯誤上有元吾子行印及昌齡印昌齡滿洲人乾隆時官學士多藏舊槧本書馀每見之印朱文曰長白敷槎氏李南澗日記載其人疑此為昌齡所刻諸家真跡法帖不詳帖何名又不知真跡在何所此其半石也
作者:
張之洞
朝代:
清
遺書問九郎,無異鵠鶩諷
出處:
易實甫以司馬溫公殘?zhí)幰娰浤藴毓c其侄九承議手劄后半段其眉亦缺數(shù)字就殘石作硯葉東卿故物翁覃溪刻字題為斷碑硯誤上有元吾子行印及昌齡印昌齡滿洲人乾隆時官學士多藏舊槧本書馀每見之印朱文曰長白敷槎氏李南澗日記載其人疑此為昌齡所刻諸家真跡法帖不詳帖何名又不知真跡在何所此其半石也
作者:
張之洞
朝代:
清
忽憶停云帖,書勢相伯仲
出處:
易實甫以司馬溫公殘?zhí)幰娰浤藴毓c其侄九承議手劄后半段其眉亦缺數(shù)字就殘石作硯葉東卿故物翁覃溪刻字題為斷碑硯誤上有元吾子行印及昌齡印昌齡滿洲人乾隆時官學士多藏舊槧本書馀每見之印朱文曰長白敷槎氏李南澗日記載其人疑此為昌齡所刻諸家真跡法帖不詳帖何名又不知真跡在何所此其半石也
作者:
張之洞
朝代:
清
結(jié)體取寬平,挫筆少縱送
出處:
易實甫以司馬溫公殘?zhí)幰娰浤藴毓c其侄九承議手劄后半段其眉亦缺數(shù)字就殘石作硯葉東卿故物翁覃溪刻字題為斷碑硯誤上有元吾子行印及昌齡印昌齡滿洲人乾隆時官學士多藏舊槧本書馀每見之印朱文曰長白敷槎氏李南澗日記載其人疑此為昌齡所刻諸家真跡法帖不詳帖何名又不知真跡在何所此其半石也
作者:
張之洞
朝代:
清
固知任誠愨,或少智術(shù)控
出處:
易實甫以司馬溫公殘?zhí)幰娰浤藴毓c其侄九承議手劄后半段其眉亦缺數(shù)字就殘石作硯葉東卿故物翁覃溪刻字題為斷碑硯誤上有元吾子行印及昌齡印昌齡滿洲人乾隆時官學士多藏舊槧本書馀每見之印朱文曰長白敷槎氏李南澗日記載其人疑此為昌齡所刻諸家真跡法帖不詳帖何名又不知真跡在何所此其半石也
作者:
張之洞
朝代:
清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獨遺清白與子孫,牙簽萬軸廉吏門。
豈徒德業(yè)嗣前人,文章頃刻成千言。
興酣畫筆猶天然,常將墨汁寫青蓮。
造化在指神立臂,以意作畫誰能傳。
去冬裂絹作長幅,寄我江邊小茅屋。
江風吹動江水來,宛如花葉紛相觸。
又如四壁生幽香,叢蝶群蜂費翱翔。
綠頭鴨子上壁隱,欲上不上殊踉蹌。
偶將往事閒相憶,我昔種蓮村之側(cè)。
刳木為舟六尺長,朝朝采蓮到日昃。
晚來鼓腹臥南窗,香風徐徐生兩腋。
茆檐酌酒日三杯,蓮實作飯當黍稷。
世間理亂總不聞,有名不許時人識。
轉(zhuǎn)盼星霜三十年,欲求此景安可得。
跣足蓬頭都市行,白日慘慘幾無色。
我今坐對吳生墨,香氣襲人翠滴滴,仿佛當年事藝植。
吳生吳生自非神手誰能畫,因之永懸在高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