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肺包蟲病fèi bāo chóng bìng
肺包蟲病(肺包蟲囊腫、肺棘球蚴病、肺棘球蚴囊腫)為細粒棘球絳蟲(犬絳蟲)幼蟲(棘球蚴)在肺內寄生所致,是肺部較常見的寄生蟲病,人畜共患。本病最多見于畜牧地區(qū),幾乎遍及世界各地,特別是澳大利亞、新西蘭、南美洲等,我國主要分布在甘肅、新疆、寧夏、青海、內蒙古、西藏等省區(qū)。
病原學
細粒棘 球絳蟲的終宿主。成蟲寄生在犬小腸中,卵隨糞便排出后污染食物,人(或羊、豬、牛)進食后,在上消化道中卵殼經胃液消化而孵化成幼蟲,即六鉤蚴,后穿過消化道粘膜進入血液,至門靜脈系統(tǒng)(腸系膜、大網膜和肝)。大多數(shù)蚴滯留在肝內(約75%~80%0少數(shù)六鉤蚴通過肝進入小循環(huán)至肺(約占8%~15%)及其他器官,如腸系膜、網膜、脾、盆腔、肌肉、皮下組織等(棘球絳蟲生活環(huán)見圖1)。
六鉤蚴進入肺后,逐漸發(fā)育成包蟲囊腫,約半年長大至1~2cm,由于肺組織疏松、血流循環(huán)豐富及胸腔負壓吸引等因素,六鉤蚴在肺內生長速度比在肝腎內快,平均每年增長至原體積的1~2倍,達2~6cm左右,囊腫最大的可達20cm,囊液重達3000g以上。包蟲囊腫含有外囊和內囊。內囊是包蟲囊腫的固有囊壁,厚度僅1mm,壓力卻高達13.3~40kPa(100~300mmHg),易破。內囊又可分為內、外兩層,內層為生發(fā)層,很薄,分泌無色透明囊液,產生很多子囊和寄生蟲頭節(jié),如脫落于囊腔內,即成為包蟲沙。外層無細胞,多層次,半透明,乳白色,具有彈性,外觀酷似粉皮。外囊是人體組織對內囊的反應形成的一層纖維性包膜,包繞著整個內囊,厚約3~5mm。內外囊間為潛在腔隙,無液體和氣體,也不粘連。
肺包蟲囊腫80%為周邊型,右肺多于左肺,下葉多于上葉。右肺血流量略多,與肝臟較近,二者之間有較豐富的淋巴管相通,這可能是右肺多見的原因。囊腫多為單發(fā),占65%~75%,多發(fā)者一般是2~3個,一側或雙側。約17%~22%并發(fā)其他部位囊腫,肺、肝并發(fā)的最常見,占13%~18%。
病理改變
肺包蟲病的病理改變除囊腫本身外,主要是巨大囊腫對肺的機械性壓迫,,使周圍肺組織萎縮、纖維化或有淤血、炎癥發(fā)生。>5cm的囊腫即可使支氣管移位、管腔狹窄,或使支氣管軟骨壞死,進而破入支氣管。表淺的肺包蟲囊腫可引起反應性胸膜炎,巨大的囊腫還可能破入胸腔,大量頭節(jié)外溢,形成許多繼發(fā)性包蟲囊腫。位于中心的囊腫偶有侵蝕、穿破大血管致大出血和。少數(shù)包蟲囊腫有鈣化。如囊腫破向細支氣管,空氣進入內囊外囊之間,可形成多種X線征。已有感染或破裂的的囊腫可合并胸腔及縱隔膿腫或膿胸,肝包蟲囊腫破裂后可能與胸腔或肺、支氣管相通,形成肺包蟲囊腫-膽管-支氣管瘺。
臨床表現(xiàn)
根據我國1950~1985大組病例分析,肺包蟲病占人體包蟲病的14.81%(2408/16258),男多于女(約2:1),兒童占25%~30%,40歲以下的占大多數(shù),年齡最小1~2歲,最大60~70歲。
由感染至出現(xiàn)癥狀一般間隔3~4年,甚至一、二十年。癥狀因囊腫大小、數(shù)目、部位及有無并發(fā)癥面不同,早期囊腫小,一般無明顯癥狀,常經體檢或在因其他疾病胸透時發(fā)現(xiàn)。囊腫增大引起壓迫或并發(fā)炎癥時,有咳嗽、咳痰、胸痛、咯血等癥狀。巨大囊腫或位于肺門附近的,可能有呼吸困難。如食管受壓,有吞咽困難。側見肺尖部囊腫壓迫臂叢和頸交感神經節(jié),引起Pancoast 綜合征(患側肩、臂疼痛)及Horner征(一側眼瞼下垂,皮膚潮紅不出汗)。如囊腫破入支氣管,囊液量大的,有窒息危險,子囊及頭節(jié)外溢,能形成多個新囊腫?;颊叱0橛羞^敏反應,如皮膚潮紅、蕁麻疹和喘息,嚴重的可休克。囊腫破裂感染的,有發(fā)燒、咳黃痰等肺部炎癥及肺膿腫癥狀。少數(shù)囊腫破入胸腔,有發(fā)燒、胸痛氣短及過敏反應。
多數(shù)患者無明顯陽性體征,囊腫較大的可致縱隔移位,在小孩可能出現(xiàn)胸廓畸形?;紓冗翟\濁音,呼吸弱,有胸膜炎或膿胸的則有相應體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