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玉石礦床
一、硬玉(翡翠)礦床
(一)產地
1、主要產地
翡翠產于與我國云南省德宏、保山毗鄰的緬甸。但據歷史記載,有“翡翠產于云南用場副、永昌府”之說,這是由于當時的翡翠產地寶井,即今天的緬甸猛拱(又叫抹谷,Mogok)曾屬云南永昌府孟密宣撫司管轄之故,而永昌即為今天的保山市。
當今的緬甸是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商業(yè)級翡翠的來源地,主要產地位于緬北猛拱西北部的烏尤江上游三條支流流域內,產區(qū)方圓約13公里。這是從3世紀初就開始開采的翡翠的沖積礦床和冰川砂礦,18世紀后發(fā)現(xiàn)的翡翠原生礦。
2、其它產地
除此以外,世界上的翡翠產地尚有:
(1)危地馬拉:危地馬拉的玉石礦發(fā)現(xiàn)于莫塔奎山谷靠近曼澤村的地方,但其與緬甸翡翠不同,它不是鈉質玉,而是透輝石,除含有一般的鈉和鋁外,還含有大量的鈣和鎂,而且,其商業(yè)價值及儲量尚有待于研究和評價。
(2)美國的加里福尼亞:1939年,加里福尼亞的桑木利脫克利爾斯普林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白色硬玉巖和深綠色不透明硬玉巖。另外在加里福尼亞的伊爾河北??颂幒退_馬縣也發(fā)現(xiàn)了小規(guī)模的硬玉礦。但上述礦均無開采價值。
(3)日本:日本的翡翠發(fā)現(xiàn)于新鴻府的法來村,其翡翠與鈉長石和石英伴生,但多半不能雕琢,無較大的經濟價值。
(二)礦床類型及成因翡翠礦床有原生礦床和次生礦床兩大類型。
1、原生翡翠礦床
(1)分布:圖所示烏尤江流域的翡翠原生礦床中,質量最優(yōu)者屬度冒礦床。度冒礦床位于蛇紋巖化的橄欖巖體內,靠近巖體與藍閃石片巖和鉀鈉長石片巖的接觸帶屬氣成熱液雙交代型礦床。度冒翡翠礦體呈脈狀、透鏡狀和巖株狀產出。沿走向長270米,礦體具環(huán)帶狀構造,由中心向外分別為:中心部位-硬玉巖帶(厚2.5-3米),由白色硬玉礦物組成,產祖母綠色優(yōu)質翡翠;向脈壁方向漸變?yōu)殁c長石-硬玉巖帶和細粒鈉長石巖帶,產塊狀、角礫狀艷綠色硬鈉玉(含鉻大于3%),俗稱“不倒翁”。鈉長石帶的兩側又各有一個堿性角閃巖帶。
(2)成因:關于翡翠礦床的成因,尚無人作過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但已有人提出過不同的認識,如熱成因說(M. 拉克魯瓦,1930),變質成因說(W.P.羅弗,1955)和熱液交代說(Ⅱ.C 柯爾仁斯基,1953)等,這些認識都是在沒有經過廣泛深入研究的前提下得出的,因而其認識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我們通過對緬甸翡翠礦床的研究有如下認識:
A、翡翠礦床一般分布于板塊俯沖碰撞帶上,而且常分布于雙變質帶的高壓低溫變質帶中。
B、翡翠礦床的圍巖原巖主要是一套基性-超基性巖,其次是少量含鹽高的軟泥。這些軟泥實際上可能是封閉海灣的沉積物,由于板塊俯沖,它們相互混雜形成混雜堆積。
C、礦床一般分布于斷裂作用最發(fā)育的部位。實際上,許多硬玉巖就是構造巖。
鑒于上述幾方面的特征,作者初步把翡翠的成因歸納為以下幾點:
首先,是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俯沖,使得洋殼殘塊與大陸邊緣的含鹽軟泥相混雜,形成混雜堆積,這種混雜堆積物即成了形成硬玉巖的物質基礎。
第二,大洋板塊強烈的俯沖作用造成的高壓、低溫物化條件使得混雜堆積物混熔并結晶,形成硬玉巖、蘭閃石片巖、鈉長巖等礦物和巖石。
第三,強烈的構造作用(主要是斷裂作用)使原來形成的巖石強烈破碎,形成構造角礫巖、糜棱巖、千糜巖,與此同時,超基性巖受熱液淋濾,使其中的Cr,F(xiàn)e,Mn等致色元素進入溶液而形成“染色劑”,染色劑沿構造裂縫上升并與強烈磨細的硬玉巖相混合。
第四,被磨細的硬玉巖重新膠結、結晶形成了各種顏色的翡翠。
因此,翡翠形成的條件十分苛刻,因而全世界分布甚少,高質量的翡翠更少。
2、次生礦床
(1)產于沖積砂層的翡翠礦床:由翡翠原生礦床風化剝蝕搬運到烏尤江流域沉積而成。主要分布在烏尤江上游度冒之東南的坎底、蒙冒、潘冒、卡杰冒、??ǖ却迩f附近的河谷中,其中蒙冒是最大的翡翠沖積砂礦床,并以坎底玉和蒙冒玉較為有名,共同特點是以黑皮者居多。
(2)產于礫巖層的翡翠礦床:巨厚的第三紀-早第四紀礫巖層分布在緬甸北部,這些礫巖層是片巖、蛇紋巖、輝長巖等巖石的渾圓形的碎屑,經砂-粘土或鈣質膠結而成。礫巖層組成烏尤江高層階地,覆蓋著山區(qū)平原。礫巖露頭可長達數十公里,厚約300米,有些層位富含翡翠漂礫和卵石。含翡翠的礫巖主要集中在烏尤江河谷的鞋帕等地及烏尤江支流的馬蒙、潘馬等地。烏尤江流域礫巖層是玉雕翡翠的主要來源。
二、軟玉
(一)產地及資源量
中國軟玉礦床最著名的是新疆和田玉。“萬方樂奏有于田”、“天下美玉出和田” ……,光彩照人的和田玉遠在7000多年前即被先民發(fā)現(xiàn)、利用,并傳入我國中原地區(qū)。和田玉作為友誼的橋梁和團結的象征照耀著歷史長河,周穆王親自到昆侖山采玉,西王母曾三赴中原獻玉,這些都是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事實,歷史考證表明,遠在絲綢之路以前,在中原到中國西北邊陲之間就存在玉石之路,“玉門關”就是玉石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的驛站。自玉門關往西,玉石之路分為南北兩條,北路由和田經莎車、喀什、庫車、吐魯番、哈密到玉門關,南路則由和田到且末、若羌、樓蘭到玉門關。玉石之路直到清朝還異常繁忙,僅公元1762-1790年,清朝曾先后多次在莎車開采玉料、玉冊達800片,玉印材料50方,重3萬公斤以上(宋建中,1996)?,F(xiàn)存北京故宮的“大禹治水玉山”,采自新疆的密爾岱山,這塊重1萬多斤的玉石沿玉石之路,是幾百匹馬、幾千人用了數年時間才最終運抵京城。
中國軟玉除了和田玉以外還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產于超基性巖中的瑪納斯碧玉;另一種是產在變質巖中的龍溪玉較為可觀。瑪納斯碧玉的原生礦床分布于天山北坡的瑪納斯縣南部。清代在瑪納斯曾設綠玉廠,乾隆54年(1789年)封禁,多年不采使該產地逐漸不為人所知,直到1973年采礦點才被重新發(fā)現(xiàn),兩年后一塊重達750公斤的大碧玉被發(fā)現(xiàn),這就是后來揚州玉器廠琢成的國寶“石刻聚珍圖”。龍溪玉產于四川汶川縣龍溪鄉(xiāng),其特征見表4- 3。已有文物表明,四川在古代就開采利用了軟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