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大橋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拼音:dōng mén dà qiáo

    基本資料

    東門大橋:《縣志·疆域志》記載,威武門吊橋,在門外正東跨淝河,后建為石拱三孔橋。威武門,就是大東門,當年民間流傳著“進德勝(德勝門),出威武(威武門),”口頭語,即相傳出征凱旋歸來和新官上任均從德勝門進城(取得勝之意),出征或離任皆由威武門出城,威武門城樓比其它六門城樓都高大。1952年夏季,洪水沖毀,重建今橋,初名“勝利橋”,因勝利路故名。1981年更名“淮河路橋”,一九八四年秋因泄洪需要,在原橋基礎上拓長七十二米,拓寬,另增建兩側行人道(各二米五十),以利橋上車、人分道流通。東門大橋就是合肥人常說的威武門大橋,處在今淮河路橋原址。它是東門“喉嚨”,原來的東門大橋有一輛卡車寬,為三孔石拱橋,是兵家必爭之地??箲?zhàn)時期,日本鬼子在這里祭上“鞠躬旗”,一個男孩急著進城為父求醫(yī),匆忙之間,忘記了對“太陽旗”鞠躬,被日本鬼子刺死在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