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故納新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除故納新”是指除夕進行大掃除的風(fēng)俗。

  • 詳細(xì)解釋


     除故納新 簡介

    “除故納新”是指除夕進行大掃除的風(fēng)俗。

    在中國民間,除夕的風(fēng)俗是很多的。 除夕大掃除的風(fēng)俗由來已久。除夕前幾天,人們要把屋里屋外打掃得干干凈凈。到了除夕這一天,人們還要進一步大掃除,進行“除故納新”。

    古老傳說

    據(jù)說,古代神話中顓頊有一個不爭氣的兒子,好吃懶做,平日穿著破爛衣服,喝很稀的粥。有一年除夕夜晚,他又凍又餓,死在屋角。所以,除夕這天,人們乘大掃除機會,把家里的破爛衣服和剩飯剩菜拿出來,在新的一年來臨前倒掉,表示不讓貧窮到家里來。

    中國歲時風(fēng)俗(十二月)

    十二月

    十二月初一

    臘月風(fēng)俗之“跳灶王”?!肚寮武洝份d:“越朔,乞兒三五人為一隊,扮灶公灶婆,各執(zhí)竹枝,嗓于門庭以乞錢,至二十四日止,謂之”跳灶王“。

    臘月初二

    臘月初三

    臘月初四

    臘月初五

    臘月初六

    臘月初七

    驅(qū)儺。臘日前一日行儺儀。

    臘月初八

    蠟(示旁)祭。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大蠟(示旁),秦曰臘。蠟(示旁),通作“蠟”,也作“臘”。蠟祭,合祭百神,臘祭為祭祖廟。周時,各為一祭,秦漢時改為臘。按,周以十月為歲終,故臘在孟冬即十月,而蠟于十二月。漢以后行夏歷,所以臘日在十二月,以冬至后第三個戌日為臘日?!毒┣G歲時記》:“十二月八日為蠟日。”故稱十二月為臘月,是日為臘日。其俗食臘八粥。

    吃臘八粥的記載最早見于宋筆記中。其中有記載大儺時吃赤豆“人口粥”。宋羅泌《路史•后記二》注引《歲時記》:“共工氏有不才子,以東至日死,為厲,畏赤豆,故做人口粥以禳之。”

    一說源于佛教。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寺廟有“供粥”之舉。至明清更重此節(jié),且在民間廣為流傳,效庵寺,皆食臘八粥。俗傳,冬季食用臘八粥有健身防病之效。

    一說源于明太祖朱元璋早年給地主扛活,一日饑餓難忍,于鼠洞中掘食物煮成粥食。登基以后一年臘八日想起,命人用各種雜果米類煮成粥,吃了以后十分高興,賜名“臘八粥”。

    臘月初九

    臘月初十

    臘月十一

    臘月十二

    三九之日。

    臘月十三

    臘月十四

    臘月十五

    大寒?!度Y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呂氏春秋•慎人》:“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我國大部普降霜雪,進入嚴(yán)寒高峰。俗有:“小寒大寒,就要過年;殺豬宰羊,皆大歡喜。”農(nóng)業(yè)積肥之期。物候為:雞乳,征鳥厲疾,水澤腹堅。

    臘月十六

    臘月十七

    祭窖神。窖神,陶瓷業(yè)和近代煤炭業(yè)的保護神。有很多位,既有神神,亦有人神,最著名的人神童賓。其祠稱“佑陶靈祠”,俗稱“風(fēng)火仙祠”。瓷都景德鎮(zhèn)即有風(fēng)火仙祠,設(shè)童賓龕,當(dāng)?shù)?ldquo;窖民奉祀維謹(jǐn),酬獻無虛日,甚至俳優(yōu)奏技數(shù)部,簇于一場搬演。”

    北京西郊門頭溝祭窖神,窖神廟演戲酬神。

    山西太原冬至節(jié)祭窖神。《明仙峪記•篹四》云:“冬至節(jié),窖戶各祀窖神,祀以墨羊。窖黑子醮錢共祭窖神,大窖工人眾多,則祀黑羊;小窖工少,則禮酒肴。臘月十八日,窖戶祀窖神,大窖以豬,小窖以肉。”

    臘月十八

    臘月十九

    臘月二十

    臘月廿一

    臘月廿二

    臘月廿三

    祭灶節(jié),亦稱“小年節(jié)”、“祀灶節(jié)”等。灶神,漢民族的守灶之神,被奉為一家之主,又稱“灶王”、“灶王”、“灶君”、“灶君菩薩”、“東廚司命”。古時有五祀,及門、戶、灶、中留(雨頭)、行,《禮記•月令》有孟夏祀灶之說。至漢時始改為臘月二十三日舉行?!逗鬂h書•陰子方傳》曰:“陰子方臘月晨炊,而灶神形現(xiàn),子方在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至是以后,暴至巨富……故后常以臘月祀灶。”《抱樸子•徽旨》中說灶神“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jì)。紀(jì)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灶神逐漸成了掌管各家禍福、監(jiān)視人們行為的神靈。宋代以后,每到臘月二十三、四日人們都要祭灶神,祭品豐盛,明清以后只用膠牙糖和糯米花糖,(俗稱灶糖),人們試著以此黏住他的嘴,叫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到除夕時再恭敬的接回來?,F(xiàn)民間多于是日購“糖瓜”,謂“糖瓜祀灶,新年來到”。

    臘月廿四

    臘月廿五

    玉帝出巡日。這一天玉帝要下屆巡視,考察人間善惡,因此這一天有接送玉帝的習(xí)俗。趕亂歲。北方地區(qū)稱臘月二十五日至除夕為“亂歲日”,亦稱“婚嫁吉日”?!兜劬q時紀(jì)勝•亂歲日》云:“廿五日志除夕傳為亂歲日。因灶神已上天,除夕方旋駕,諸兇煞俱不用事,奪于此五日內(nèi)婚嫁,謂之百無禁忌。”另古代亦稱大寒后十日為陽宅亂歲,嫁娶無忌,故家貧不能成禮者多搶在此幾日內(nèi)嫁娶,謂之“趕亂歲”。今嘉男俏女亦多選年底成婚。

    臘月廿六

    臘月廿七

    臘月廿八

    臘月廿八

    臘月廿九

    立春。“立”,即“開始”之意?!度悍甲V》云:“立,建始也。春氣始而建立也。”故名。中氣。立春為二十四節(jié)氣第一個節(jié)氣,春季的開始。農(nóng)驗有:“春打六九頭”、“交春一日,水暖三分”、“立春三日,百草發(fā)芽”等。預(yù)示農(nóng)事活動即將開始。物候為:東風(fēng)解凍,蟄蟲始振,魚涉(左耳旁)負(fù)凍。立春時有“鞭春”之俗,亦稱“鞭春牛”、“鞭土牛”、“打春牛”等。“春牛”漢代始塑土為牛,已策勵春耕。為立春日祈豐年的活動。起源較早,《州禮月令》云:“出土中已送寒氣。”唐宋時盛行,其儀改為立春日,故稱“鞭春”。立春日,行迎春儀式,人們抬著身上披紅掛綠、頭插金花的春牛,由“句芒神”牽行,官吏以采棒擊打土牛,牛倒,五谷流散。百姓有拾取春牛身上落下的土快和牛肚子里流出來的谷粒之俗。還有剪貼采勝之俗。咬春。《燕京歲時記》曰:逢立春日“婦女等多買羅卜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同時,一般人家多烙“春餅”,卷以豆芽、青韭、粉絲、醬肉等咬食之,又稱“食春菜”。 臘月三十除夕。又叫“除夜”、“歲除”,俗稱“年”。俗諺有:“老婆老婆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去拜年。”除夕的風(fēng)俗很多,如守歲、饋歲、別歲、散歲、辭歲、踩歲、熰歲、飲屠蘇等。守歲流傳至今,晉《周處風(fēng)士記》:“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此外,宋時除夕驅(qū)儺。據(jù)載,從前還有一種“除故納新”的習(xí)俗。在除夕留一點剩飯,初一日倒掉,也叫送窮,后來改在蒸月初五日。還有封井之俗,接神之后進行,到初三、出四日才開,是祭祀井水公井水媽之意。還有照田蠶之俗,亦稱“照田財”、“燒田蠶”、“燒田財”等,除夕或正月十五行,為祈求桑蠶豐收。另外,辭歲亦指祭祖、敬天地后,食年飯送別舊歲之意。還有接財神之俗。還有鏡聽之俗,亦稱“凡鏡聽”、“聽響卜”。

    春節(jié)趣事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xiāng)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guān)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xì)看,見他鶴發(fā)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xù)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fā)現(xiàn)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nèi)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nèi)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 “年”渾身戰(zhàn)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nèi)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xiāng)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xiāng)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nèi)幾根紅臘燭還發(fā)著余光……欣喜若狂的鄉(xiāng)親們?yōu)閼c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qū)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fēng)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中國農(nóng)歷年12月的最后一個晚上,叫做除夕。除,是去掉的意思;夕,指夜晚。除夕就是把本年中最后的一夜去掉,迎接將要來臨的新的一年。在中國,除夕,又叫做“除夜”,“年夜 ”,也叫做“年三十”。

    在中國民間,除夕的風(fēng)俗是很多的。 除夕大掃除的風(fēng)俗由來已久。除夕前幾天,人們要把屋里屋外打掃得干干凈凈。到了除夕這一天,人們還要進一步大掃除,進行“除故納新”。這種習(xí)俗來源于古代的傳說,據(jù)說,古代神話中顓頊有一個不爭氣的兒子,好吃懶做,平日穿著破爛衣服,喝很稀的粥。有一年除夕夜晚,他又凍又餓,死在屋角。所以,除夕這天,人們乘大掃除機會,把家里的破爛衣服和剩飯剩菜拿出來,在新的一年來臨前倒掉,表示不讓貧窮到家里來。 掃除之后,人們就在自己的家門貼上春聯(lián),掛上燈籠,營造出一派節(jié)日景象。 在民間,除夕要喝一種叫做“屠蘇”的飲料,它是用酒或水制成的。 傳說,在一間叫“屠蘇”的茅屋里,住著一個很不尋常的人,他專門在山林里采集草藥。每當(dāng)除夕時,他就將配制好的中藥,往鄉(xiāng)鄰的屋里送,并告訴鄉(xiāng)親,來年初一時給全家人喝,可以驅(qū)病消災(zāi)。他還毫無保留地將藥方告訴鄉(xiāng)親,于是鄉(xiāng)親們就稱這種藥為“屠蘇”。 “屠蘇”到底是什么?據(jù)古代藥書記載,它是由大黃、桔梗等7種中藥研制而成,具有防治疾病的作用。

    除夕夜,吃團圓飯,幾乎是每家每戶的傳統(tǒng)習(xí)慣。這天,在外工作的人,只要有時間,都要趕回家中,一家人團聚在一起,把最豐盛的食品拿出來,團團圓圓地吃一頓年夜飯。 在中國各地,吃團圓飯并不都一樣。在南方,這頓飯一般有十幾道菜,其中一定要有豆腐和魚,因為這是漢字“富裕” 的諧音。在北方,團圓飯大多是餃子,全家人一齊包,這是一種把美味肉餡包在圓形的薄面皮里的食品,包好后,用開水煮熟,加上佐料,全家人坐在桌前,熱熱鬧鬧地聚餐。“餃子” 具有象征團聚的意思。 除夕晚上,大人帶著孩子到親朋好友家里送禮,拜年,叫做“饋歲”;邀請別人到自己家一起吃年夜飯,叫做“別歲” ;叫完飯,大家互相祝賀道謝一番,各自回家,叫做“散歲” ;在家里,晚輩要向長輩行禮,長輩對晚輩囑托幾句,還要給沒有工作的小孩子壓歲錢,并互相祝賀,叫“辭歲”;這時,大家都不愿去睡覺,一家人或看電視、或打牌等等,享受天倫之樂,直到新一年的到來,叫做“守歲”。 “守歲”是最普遍的一項除夕活動。中國古代詩人陸游在 “守歲”詩中,曾寫有“兒童強不睡,相守夜喧嘩”的佳句。守歲時,小孩子最高興,平時受大人管得比較嚴(yán)的孩子,到了此時也不受規(guī)矩的約束,可以同大人們一起高高興興地守歲到元旦天明,充滿了辭舊迎新的歡樂氣氛。

    "年”,原不是節(jié)日,而是一種動物。傳說在遠古時候,這種動物非常的兇猛。它們聚集在一起,一出動,多則上千只,少則幾百只。每到嚴(yán)冬,就出來覓食,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和各種動物就要遭殃。據(jù)說,一群年一次可吃掉上百只虎豹熊羆和幾十個人。一到冬天,群民都得集中力量和年作斗爭,一直到春暖花開,氣溫上升,年才消失得無影無蹤。為了免受年的危害,每當(dāng)冬季來時,人們都要提前把出外打獵的親人叫回來,團聚在一起,而且都群居大洞穴中,每個洞穴中多達百人,在與年的斗爭過程中,人們還逐步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年雖兇惡性殘暴,但它最怕火,一見火光就拼命逃跑。所以人們一旦發(fā)現(xiàn)年群來犯,就迅速點燃早已準(zhǔn)備好的火把,手持武器吶喊助威,直到把年群全部都趕走。第二天,住在各洞穴里的人們早早起來,互相問好。如果大家都平安無事,就互相拱手作揖,表示祝賀。小孩子還要跪下給大人磕頭,感謝大人他們小一輩。以后,便逐漸形成了大年初一作揖磕頭互相拜年的習(xí)俗。 黃帝統(tǒng)一各部落后,帶領(lǐng)群民抵抗各種自然災(zāi)害。為了徹底解除年對人們的巨大威脅,黃帝與應(yīng)龍、力牧等大臣一起商議采取什么辦法。有人主張遷居,有人主張捕殺。最后根據(jù)黃帝的意見,大家都同意采取徹底消滅的辦法。于是,當(dāng)嚴(yán)冬來臨時,各部落都組織一支百人的隊伍去捕殺群年,經(jīng)過十幾個嚴(yán)冬的不斷捕殺,年越來越少,成群結(jié)隊的年再也看不到了。 可是,年并不甘心就這樣絕種,傳說它又變成了一只九頭鳥,一到大年三十晚上,就飛出來用鼻子聞各家各戶飄出的香肉味,聞著聞著,嘴里就流出來帶血的涎水。這種帶雪的涎水掉到誰家院里,誰家第二年就要倒霉。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九頭鳥最怕燒柏樹葉的煙味。所以每到冬天,人們就采集柏樹葉,等到三十那天晚上,家家戶戶都把柏樹葉燒起來,升起滾滾濃煙,嚇得九頭鳥再也不敢飛出來了。從此后,每逢過年三十晚上,燒香便成為一種習(xí)俗,一直流傳至今.

    除夕的傳說

    中國農(nóng)歷年12月的最后一個晚上,叫做除夕。除,是去掉的意思;夕,指夜晚。除夕就是把本年中最后的一夜去掉,迎接將要來臨的新的一年。在中國,除夕,又叫做“除夜”,“年夜”,也叫做“年三十”。

    在中國民間,除夕的風(fēng)俗是很多的。 除夕大掃除的風(fēng)俗由來已久。除夕前幾天,人們要把屋里屋外打掃得干干凈凈。到了除夕這一天,人們還要進一步大掃除,進行“除故納新”。這種習(xí)俗來源于古代的傳說,據(jù)說,古代神話中顓頊有一個不爭氣的兒子,好吃懶做,平日穿著破爛衣服,喝很稀的粥。有一年除夕夜晚,他又凍又餓,死在屋角。所以,除夕這天,人們乘大掃除機會,把家里的破爛衣服和剩飯剩菜拿出來,在新的一年來臨前倒掉,表示不讓貧窮到家里來。

    掃除之后,人們就在自己的家門貼上春聯(lián),掛上燈籠,營造出一派節(jié)日景象。 在民間,除夕要喝一種叫做“屠蘇”的飲料,它是用酒或水制成的。 傳說,在一間叫“屠蘇”的茅屋里,住著一個很不尋常的人,他專門在山林里采集草藥。每當(dāng)除夕時,他就將配制好的中藥,往鄉(xiāng)鄰的屋里送,并告訴鄉(xiāng)親,來年初一時給全家人喝,可以驅(qū)病消災(zāi)。他還毫無保留地將藥方告訴鄉(xiāng)親,于是鄉(xiāng)親們就稱這種藥為“屠蘇”。 “屠蘇”到底是什么?據(jù)古代藥書記載,它是由大黃、桔梗等7種中藥研制而成,具有防治疾病的作用。

    除夕夜,吃團圓飯,幾乎是每家每戶的傳統(tǒng)習(xí)慣。這天,在外工作的人,只要有時間,都要趕回家中,一家人團聚在一起,把最豐盛的食品拿出來,團團圓圓地吃一頓年夜飯。

    在中國各地,吃團圓飯并不都一樣。在南方,這頓飯一般有十幾道菜,其中一定要有豆腐和魚,因為這是漢字“富裕”的諧音。在北方,團圓飯大多是餃子,全家人一齊包,這是一種把美味肉餡包在圓形的薄面皮里的食品,包好后,用開水煮熟,加上佐料,全家人坐在桌前,熱熱鬧鬧地聚餐。“餃子”具有象征團聚的意思。

    除夕晚上,大人帶著孩子到親朋好友家里送禮,拜年,叫做“饋歲”;邀請別人到自己家一起吃年夜飯,叫做“別歲”;叫完飯,大家互相祝賀道謝一番,各自回家,叫做“散歲”;在家里,晚輩要向長輩行禮,長輩對晚輩囑托幾句,還要給沒有工作的小孩子壓歲錢,并互相祝賀,叫“辭歲”;這時,大家都不愿去睡覺,一家人或看電視、或打牌等等,享受天倫之樂,直到新一年的到來,叫做“守歲”。

    “守歲”是最普遍的一項除夕活動。中國古代詩人陸游在“守歲”詩中,曾寫有“兒童強不睡,相守夜喧嘩”的佳句。守歲時,小孩子最高興,平時受大人管得比較嚴(yán)的孩子,到了此時也不受規(guī)矩的約束,可以同大人們一起高高興興地守歲到元旦天明,充滿了辭舊迎新的歡樂氣氛。

    迎神接福過大年

    春節(jié),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jié)日。春天來臨,萬象更新,人們有足夠的理由載歌載舞、充滿喜悅地迎接這個節(jié)日。

    春節(jié)是我國最具文化內(nèi)涵和傳統(tǒng)魅力的節(jié)日,千百年來,各種名目繁多的年俗慶祝活動因為人們的創(chuàng)意而異常豐富多彩。不過在這些代代相傳的傳統(tǒng)背后,都流傳著一個個蘊味無窮的神話傳說呢!作為龍的傳人,我們有必要逐一了解它們。

    一、“年”的傳說

    春節(jié)有個俗名叫“過年”。“年“是太古時期一種非常兇猛的怪獸,深居于海底或者深山密林中,專食禽獸。每年都有那么一天,年總要上岸或者下山,來到人間村落大肆吞食百姓,換換口味嘗嘗鮮。而且它的胃口極大,每次都成百上千的人被活吃掉。所以人們談“年”色變,算準(zhǔn)了“年”肆虐的活動時間是每年的最后一夜,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guān)口來熬,稱作“年頭”。

    由于“年”的橫行無忌,人間的老百姓個個提心吊膽,怨恨沖天。驚動了太白金星和地藏王菩薩。兩位神仙一商量,就派神農(nóng)祖到大地來收“年”。

    這一年的臘月三十,人間村村寨寨的人們又扶老攜幼逃往深山,準(zhǔn)備躲避年獸的傷害。此時,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大步起進村里來。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不料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大吃一驚,定睛細(xì)看,但見老者鶴發(fā)童顏、精神矍鑠,大非凡人。于是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讓老者留在家里,自己則上山避難去了。

    原來這老者正是神農(nóng)老祖。子夜時分,年獸飛沙走石,闖進村子。它左顧右盼不見有人,只有村東頭老婆婆家門上巾著用桃木板染成紅色的批符,屋內(nèi)燭火通明。年獸怒視片刻,狂叫一聲向老婆婆家撲來。

    哪曾想這次與往常不同,將近門口,院內(nèi)突然傳來“砰砰砰”的爆響聲,接著涌起一團紅通通的火光,一堆竹子正在“劈劈啪啪”地燃燒著。年一聽一瞧,頓時渾身戰(zhàn)栗,再不敢往前闖了。原來它最怕紅色、火光和作炸響。

    這時,老婆婆家門庭大開,神農(nóng)老祖身披紅袍飛身而出。他從袋囊中取出打獸鞭,對準(zhǔn)年的屁股就是一鞭,并抬腳踏在年頭上,怒斥道:“畜牲,你吃人無數(shù),罪孽深重,今天你的末日到了。”說罷,從腰間取下兩片瓜缽,對準(zhǔn)年一合,就反它合在瓜缽里了。而此刻已經(jīng)是凌晨,也就是正月初一了。

    由于神農(nóng)老祖除年獸的時間,正巧是農(nóng)歷臘月三十和正月初一交替之時,后來老百姓就把這一時段叫做“過年”,即避過“年”的意思。

    神農(nóng)老祖臨走前,擔(dān)心年還有同伙會來滋擾,于是傳授了老婆婆驅(qū)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貼紅紙、掛對聯(lián)(桃符演變)、放鞭炮(爆竹演變);全家人還要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燈火通明,守更待歲。漸漸地,這風(fēng)俗越傳越廣,便演變成了幾千年來因因相襲的春節(jié)必備節(jié)目。

    二、“除夕“的傳說

    中國農(nóng)歷臘月的最后一個晚上,叫做“除夕“。關(guān)于除夕,也有一個神奇的傳說。

    話說“年”自從被神農(nóng)老祖收服后,跟隨神農(nóng)上了天庭,成為天界瑞獸,從此人間太平了相當(dāng)長一段時間。不料又出了一只惡獸,這惡獸長得說龍不像龍、說麒麟不像麒麟,面目猙獰可怕,而且性格貪婪,比年更加兇殘,天天都要來危害人間。心驚膽戰(zhàn)的百姓們只好輪流準(zhǔn)備好酒好菜侍候它,可它不但貪吃,兼且好色。只要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娃兒,吃飽了就要去糟蹋她,人們叫它“夕”。老百姓對夕恨得要死,就燒香向灶王爺求助。

    然而灶王爺年老力衰、法術(shù)微薄,根本不是夕的對手,只好上天報告玉皇大帝。玉帝便決定派年去消滅夕。

    年變身少年獵人,化名七郎,攜帶紅綢、炮仗、寶弓,在一個繁華的市鎮(zhèn)上埋伏了下來。他早已算準(zhǔn),這個鎮(zhèn)埠廣人稠、有很多美食養(yǎng)女。夕肯定會來此地。

    果然,農(nóng)歷臘月的最后一個晚上,月黑風(fēng)高,怪獸夕闖入鎮(zhèn)中作惡,被暗中監(jiān)視的七郎窺了個正著。七郎取出炮仗點燃,“嗖”地一聲朝夕扔去,夕猛然聽到“砰”地一聲巨響,嚇了一大跳,還沒回過神來,只覺得眼前又是一花,一大片紅色的綢緞已經(jīng)將自己連頭帶身子蒙了起來。夕拼命地掙扎,想要擺脫紅綢的遮蔽。七郎急忙引弓猛射一箭,作惡多端的“夕”就這們被除掉了。

    從此,人們就把農(nóng)歷臘月三十晚上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鞭炮、在大門上貼紅紙(代替紅綢),以示除故納新、迎福接瑞。而為了感激年的功績,就在除夕后的第一天來紀(jì)念、供奉年。

    三、春聯(lián)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在這首王安石的名詩中,“新桃”和“舊符”的意思,用現(xiàn)代話來說就是春聯(lián)。春聯(lián),亦名“門對”。“春帖”,新春伊始,開門第一件事就是貼春聯(lián)。那么春聯(lián)是怎么來的呢?

    據(jù)《玉燭寶典》?!堆嗑q時記》等著作記載,遠古時東海里有座風(fēng)景秀麗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又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樹,桃樹的東北端有一個拱形的枝干,樹梢一直垂下來垂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門,這就是“鬼門”,乃鬼魂出入必經(jīng)之路。天帝擔(dān)心度朔山的鬼怪太多,回到人間作祟,就派了神荼,郁壘兩位神將去把守鬼門。他們一個提著繩索,一個牽著猛虎,發(fā)現(xiàn)哪個鬼怪為非作歹,便用繩索捆去喂老虎。所以,天下鬼怪都害怕他們,也害切怕桃樹。于是,人們每逢過年,便用兩塊長方形桃木刻上神荼、郁壘的像或?qū)懮纤麄z的名字,掛在門的兩邊,叫做桃符,以示鎮(zhèn)鬼避邪?!逗鬂h書。禮儀志》“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桃符演變成春聯(lián),據(jù)說是在五代十國時期?!端问贩蜀侍m搖吩兀漢笫窆髏詳剖且晃淮蟠嗜?,公?/SPAN>964年的除夕,他令學(xué)士辛寅在桃木板上寫兩句吉語獻歲,但辛學(xué)士的作品詞仗不工,孟昶很不滿意,于是他親自提筆寫下:“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第一副春聯(lián)。此后,文人學(xué)士把春聯(lián)視為雅事,其載體也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春聯(lián)在民間真正普及,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據(jù)清代《簪云樓雜話》記載,朱元璋定都金陵后,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忽然心血來潮,命令公卿士庶,一律要在門上貼春聯(lián),以示慶賀新朝新氣象。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到民間觀賞各家的春聯(lián)。但是有一戶人家的門口竟然沒貼。原來這家主人是閹豬的,既不識字,年前又事忙,尚未請人代筆。朱元璋聽后,欣然揮毫寫道:“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信手拈來,聯(lián)意貼切、幽默,十分不凡。后來閹豬主人獲悉這竟然是皇上御筆親制的春聯(lián),連忙裝裱起來,掛在中堂,視為傳家寶。民間千家萬戶見太祖爺對春聯(lián)如此重視,以后就都用象征吉祥、避邪的紅紙書寫張貼春聯(lián),慢慢地,這一充滿春意、喜氣的習(xí)俗就固定下來,成為我國一種特殊的民間文藝形式,長盛不衰。

    四、門神

    正月初一,貼完春聯(lián),就該貼門神了。門神,即守衛(wèi)門戶之神靈,只要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避而遠之。由于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最早的一對門神即是上文所述的神荼、郁壘兩兄弟。

    至唐太宗時,門神的位置逐漸被秦叔寶、尉遲恭所取代,其緣由在于李世民。當(dāng)年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弒兄殺弟,又逼迫父親李淵退位,自己才當(dāng)上了皇帝,因此內(nèi)心深處總有愧疚之感。每當(dāng)夜深之際,他都好像聽見寢宮外有鬼魅呼號,并往屋里扔磚瓦,徹夜不得安寧。無奈之下,唐太宗只得把此事告訴群臣。開國功臣秦叔寶和另一位大將尉遲恭自告奮勇愿意到宮門口守夜驅(qū)鬼,當(dāng)晚兩人披甲頂盔,手執(zhí)武器,在寢宮門口守了一夜,冤死的鬼魅不敢再來騷擾,唐太宗果然睡了個好覺。

    可后來又發(fā)生一件事,涇河龍王和一個算卜先生打賭,結(jié)果犯了天條,罪該問斬。玉帝任命魏征為監(jiān)斬官,涇河龍王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助。李世民港口答應(yīng),到了斬龍之時,便宣召魏征與之對弈。沒想到魏征下著下著,打了個盹兒,就魂靈出竅,將龍王斬了。龍王的鬼魂抱怨唐太宗言而無信,便夜夜在宮外呼號討命。唐太宗只好又令秦叔寶、尉遲恭在宮門站崗,果然又一夜平安無事。但總不能天天晚上叫兩位開國元老當(dāng)“霓紅燈下的哨兵”吧!唐太宗遂命巧手丹青,畫下二將手執(zhí)鋼鞭、銅锏的威武戎裝像,貼于宮掖左右門上。此事傳播開來,秦叔寶和尉遲恭就漸漸被奉為新的門神,并走入了民間千家萬戶。

    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征。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里拿著各種強兵利器,隨時準(zhǔn)備同敢于上門來的鬼魅戰(zhàn)斗。宋元之后,民間的門神變化繁多,其中較為流行的還有關(guān)羽、張飛、溫喬、岳飛、孟良、焦贊等古代忠臣名將。但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威望最高、普及性最強、貧富皆愛的門神,依然是秦叔寶和尉遲恭!

    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一位專貼在后門的門神。因為后門一般多為單扇門,所以只有一位門神。是誰呢?大多為捉鬼神鐘馗或大唐丞相魏征。鐘馗善捉鬼,人人皆知;而魏征自斬了涇河老龍王之后,老龍王的鬼魅要號冤,又無法從前門二將的雙锏雙鞭下闖過,便轉(zhuǎn)至皇宮的后宰門。時間一長。老龍王的冤魂漸漸地沒落下去,而魏征手持誅龍寶劍驅(qū)邪的形象也使他理所當(dāng)然地成為了后門門神。

    五、福星到

    新年之始,盼的就是“春滿人間福滿門”。據(jù)《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貼春牌兒……”其中的“貼春牌”就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是諸事和諧吉順的總稱,春節(jié)貼“福”字,無論是現(xiàn)在還是以住,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人們故意把“福”字倒過來貼,寓意“福倒了——福到了”!“福”還與“富”諧音,通裕、通善、通祥,可以說是好彩頭多多。

    在仙界也有一位神仙專司掌管萬民的旦夕福禍,他就是福星。

    古人認(rèn)為浩渺無際的星空是眾神的居所,木星就被看做是歲星或者福星?!短旃俜袣J肌防锝病八晷撬?,能降窼諉瘛!弊罟爬系母P切蝸?,见诸粙咪侅唐朝开元时圃懩袠寖侎《五星二十皯Z尥肌分小8猛濟杌媼私鵡舅鶩廖逍嗆投誦撬薜男蚊病E旁謚諦侵椎母P牽凡克蘋⒎腔?、一双豹目耘撚z磣偶蚱映ど潰滔ザ?,他的代步工具是一只硕大的野猪,震q褪俏頤撬賴淖鈐緄母P切蝸蟆?晌蔚筆彼難燦虢裉煊腥绱舜蟮牟罹嗄??原来倒P彼且簧磯埃仁歉P怯質(zhì)撬晷牽本弒訃楹托紫盞牧矯嫘?,虔诚供妨b梢緣酶#崧胺副卦庠只觥5孀潘晷切紫盞囊幻姹幻竇湓醬嚼肫媯嗣欠炊橇慫晷竊匆彩譴透P槍佟=ソサ兀P怯肓釗司次返乃晷欠值姥镲穡懶⒊晌嗣瞧淼桓F透T說吶枷瘛?/FONT>

    福星的人格化轉(zhuǎn)變是從唐朝開始的,最終分成兩支。一說福神乃道州刺史陽城,因其有抵制進貢侏儒的善政。遂被尊為福神;一說是太平道所祀三官中的天官,演化為”賜福天官”。

    據(jù)《新唐書。陽城傳》記載:唐德宗時,道州每年都要把身材矮小的侏儒作為貢品,送到宮中到太監(jiān)。道州并無那么多侏儒,歷任道州刺史為了逢迎皇帝,只好把好端端的兒童置身于陶罐中,只露出頭部,由專人供給飲食,用這種殘酷的手段制造出畸形侏儒進貢。陽城出任道州刺史后,冒死上書當(dāng)朝皇上,首次提出取消進貢侏儒的慣例。在他一番義正詞嚴(yán)的申述下,唐德宗良心發(fā)現(xiàn),再加上朝野發(fā)對聲也頗大,進貢侏儒之事就此廢除。道州百姓十分感激這位救民于水火的父母官,于是建廟供奉。又因為陽城令道州城無數(shù)母子團圓,重獲家庭幸福,于是敬奉他為福星。星官消除天災(zāi),好官免去人禍,天上福星就這樣于人間清官合二為一,陽城廟也被稱為福神廟。

    到了明清時期,由道教推出的“賜福天官”的名望越來越高,漸漸取代了過去的歲星和福神陽城,成為新一任福星。這一變化還要從天地水三官信仰說起。

    三官信仰,淵源很早,東漢末張道陵開創(chuàng)五斗米道,為吸引更多信徒,便把民間天地水的自然崇拜也納入自己的教義系統(tǒng)中,這其中為人治病水災(zāi)是相當(dāng)重要的儀式之一。其具體辦法是:將病人的姓名和懺悔寫成文書,一式三份,一份呈給天官,放在山頂;一份呈給地官,埋在地下;一份呈給水官,浸在水中。統(tǒng)稱“三官手書”。宣稱這三官能給人賜福、赦罪、解厄。這一信仰流布深遠,尤以“天官賜福”的說法最深入人心。歲月積淀,最終使天官成為影響最廣泛、信徒最多的頭號福星。

    民間現(xiàn)在所供奉的福星畫像,既是以“天官賜福”為藍本。天官頭戴如意翅丞相帽,身穿繡龍紅袍,扎玉帶,懷抱如意,五綹長髯,有蝙蝠環(huán)繞身旁。“蝠”與“福”諧音,寓示福運騰騰,萬事如意。

    值得一提的是,福星的神像經(jīng)常與“祿星、壽星、喜星、財神”列出一起,作為吉星組合,成五星拱照之勢,寓意福、祿、壽、喜、財五運齊全!

    六、迎喜神

    粘戶紅箋墨色新,衣冠揖讓藹然親。

    香燈提出明如海,都向村前迎喜神。

    這首迎喜神的歌謠,反映了中國民間“迎喜神”時的熱鬧場面。春節(jié)時,選擇第一個吉日,齊聚家人親友一道外出郊游、奉祀,稱為“迎喜神”。喜神是吉神,也是春風(fēng)撫慰、溫暖萬物之神,既能給人們帶來吉利、帶來歡喜,又能增添智慧、財運、官運。能助讀書人金榜題名、且新婚夫婦百年如意。在民間,喜神與財神、貴神、福神一起被視為吉神,立牌位供奉。但其無具體形象,方位應(yīng)天象而變,遇到喜神則為大吉。和氣喜神,天人一理。疾風(fēng)怒雨,禽鳥戚戚;霽日風(fēng)光,草木欣欣??梢娞斓夭豢梢蝗諢o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

    至于“喜神”究竟是誰,歷來說法不一,但主要有三位并列齊名:其一曰喜神即是商討王。此說源自《封神演義》,蓋因姜子牙封喜神即是天喜星,所以喜神殿又被稱作天喜宮。還有說喜神是唐玄宗或后唐莊宗,這兩個皇帝在歷史上都出名地愛好戲曲,既好俳優(yōu)、又知音律、能度曲,被后世奉為梨園創(chuàng)始人和戲界祖師。由于他們善于替戲子勾眼畫眉,并發(fā)明了臉譜,而喜神正是形貌變換不定,因此唐玄宗和后唐莊宗遂被尊奉為喜神。

    春節(jié)期間,奉祀喜神還有很多的講究。首先,迎喜神的日子,一般都在正月初五日以前;其次,迎喜神,若能驚起一只野兔或山雞,則被看作最大的吉祥喜慶。就是看風(fēng)喜鵲、麻雀等小鳥,也是一種好兆頭。第三,回家的時候,老人們都習(xí)慣撿根柴放進口袋,取諧音“進財”,意喻招財進寶。

    華北地區(qū)在新年第一天“迎喜神”,人們對準(zhǔn)喜神所在的方位,在一定的時辰出迎,焚香、鳴炮、趕豬羊,效古時牲牢饗神之舉。《北平風(fēng)俗類征歲時》亦載有老北京迎喜神的習(xí)俗;“院中有俗,元旦黎明,攜帕友走喜神方,謂遇得喜神,則能致一歲康寧。”

    而巴蜀成都地區(qū),則流行于春節(jié)時出南門,到武侯祠“游喜神方”,又稱“出天方”。喜神方,即喜神所在方向的地方,一般都為南方。因為在傳統(tǒng)的方位觀念中,南方與五色(黃青白赤黑)中的赤色、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火相類似的概念。早在遠古蜀王時期,蜀人便有了以南方為尊、為吉利的觀念。這種觀念后來又被中原文化接受,帝王皆視南方為尊。于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普遍視南方為吉祥之方。您在春節(jié)期間,出門往南走,說不定就會碰上喜神哦!

    七、祭灶

    春節(jié)一般由祭灶揭開序幕的。每年農(nóng)歷臘月二十四(北方為二十三日)是灶王爺升天向玉帝匯報的日子,這一天要舉行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民間各戶于該日置酒、糖、果茶、香米等,焚香燭、紙錢、紙馬祀奉。屆時鞭炮齊鳴,氣氛熱烈,故有“過小年”之稱。送灶時,要向設(shè)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并供上有麥芽糖、飴糖和面做成的糧瓜等。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而將麥芽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四周,則是粘住他牙齒的意思。邊涂還要邊說:“今年又到二十四,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fēng)平安到。供的糖瓜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關(guān)于灶王爺?shù)膫髡f ,本刊于《食神》一文中已經(jīng)敘述過,這里重點講一個與祭灶相關(guān)的頗為有趣的神話故事。

    話說古代一戶張姓人家有兄弟倆,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灶臺,東街請、西街坊邀,都夸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月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這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他聽吩咐,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wù)。現(xiàn)在幾房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畫師弟弟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

    次年臘月肚十四,也就是張灶王亡故一周年祭日,深夜,畫師弟弟正在睡覺,朦朦朧朧間只覺得一個人向自己走來,定睛一看,竟然是亡故的大哥。他趕忙爬起身,慌慌張張地把全家人喊醒,兒侄媳婦們見到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xiàn)地顯出張灶王的身影,也都驚呆了。張灶王開口說道:“我自去年升天后,玉帝念我壘灶神乎其技,已封我為‘九天東廚司命府君’,監(jiān)察天下家宅善惡。然正人必先律已,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寧,令我有何顏面監(jiān)管別家言行?現(xiàn)在你們又在鬧分家,實是氣煞我也!所以我準(zhǔn)備上天稟告玉帝,先拿你們嚴(yán)肅綱常。”兒侄媳婦們聽了這番話,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并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從此后,經(jīng)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平安相處,老少安寧度日。

    這事一傳十、十傳百。畫師弟弟繪制了大量灶王的畫像分發(fā)給大伙,如此一來,沿鄉(xiāng)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逐漸就形成了臘月二十四給灶王爺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習(xí)俗。周朝開始,帝王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下祭灶的規(guī)矩,成為春節(jié)固定的儀式。

    八、掃塵

    每年從農(nóng)歷臘月二十四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也稱掃房、撣塵,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用意在于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屆時千家萬戶都清洗器具、拆洗被褥、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有關(guān)掃塵的由來,有一個頗為詭異的傳說。古人認(rèn)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樣跟隨著人,形影不離。三尸神喜歡阿諛奉承、愛搬弄是非,經(jīng)常在玉帝面前造謠行事,把人間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間簡直是個充滿罪惡的骯臟世界。一次,三尸神又密報,人間在詛咒玉帝。玉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間犯亂之事,凡怨忿諸神、褻瀆神靈的人家,將其罪行書于檐下,再讓蜘蛛張網(wǎng)遮掩以作記號。又命王靈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有記號的人家,滿門擊斬,一個不留。三尸神風(fēng)奸計即將得逞,乘隙飛下凡間,不管青紅皂白,在每戶人家的屋檐墻角都做上記號,好讓王靈官來個斬盡殺絕。正當(dāng)三尸神在作惡時,灶神發(fā)覺了他的行為,大驚失色,急忙找來各家灶王爺商量對策。于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于臘月二十四日送灶之日起,到時除夕接灶前,每戶人家必須把房屋打掃得干干凈凈,哪戶不清潔,灶王爺就拒不進宅。大家遵照灶王爺升天前的囑咐,清掃塵土、撣去蛛網(wǎng)、擦凈門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掃得煥然一新。等到王靈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時,發(fā)現(xiàn)家家戶戶窗明幾凈、燈火輝煌,人們團聚歡樂,人間美好無比。王靈官找不到標(biāo)明劣跡的記號,心中十分奇怪,便趕回天界,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稟告玉帝。玉帝聽后大為震動,降旨收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人間的這一劫難多虧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人們?yōu)榱烁屑ぴ钔鯛敒槿藗兂y消災(zāi),就總是在送灶后開始掃塵,直忙到大年夜。

    九、舞龍

    舞龍起源于秦漢之際,經(jīng)歷代而不衰。其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后來逐漸成為過節(jié)時常見的慶祝表現(xiàn)形式。人們在節(jié)日里舞龍,奔游、跳躍、擺尾、飛騰,寄望萬物興旺,生機蓬勃,表現(xiàn)出節(jié)慶所特有的熱烈情感。

    關(guān)于舞龍的來歷,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一天,龍王腰痛難忍,龍宮中的所有藥物都吃了,仍不見效。只好變成老頭來到人間來求醫(yī)。大夫摸脈后甚覺奇異,問道:“您不是人吧?”龍王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于是大夫讓他變回原形,上下騰飛舞動起來,果然從龍王腰間的鱗甲中抖出一條蜈蚣。大夫急忙拔毒、敷藥,龍王立刻就康復(fù)了。為了答謝治療之恩,龍王對大夫說:“只要照我剛才舞的樣子,用草、竹、木紙、布等扎龍舞耍,以后民間就能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這話傳出后,因為龍有靈神之氣,所言必然實現(xiàn),所以人們第逢節(jié)慶都要舞龍祈福,并定下了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guī)矩。

    十、元宵節(jié)

    從除夕夜開始的慶祝活動,一直持續(xù)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這才算過了一個完整的年。元宵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僅次于春節(jié)的大節(jié),元宵節(jié)的得名,因其節(jié)俗活動在一年的第一個月(元)的第十五夜(宵)舉行而來。此外,元宵節(jié)也叫“上元節(jié)”、“燈節(jié)”,因為這個節(jié)日的主要活動是夜晚賞燈、猜燈謎,故名。

    關(guān)于元宵節(jié)的來歷,說法頗多,官方版本是“太一”說。史載漢朝時,皇室都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據(jù)稱太一是當(dāng)時相當(dāng)顯赫的一位神明,地位還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漢室,所以漢室,所以漢帝特意欽定“元宵節(jié)”作為對太一神的隆盛奉祀。

    而民間則有另一個說法: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打殺它們。不料不一只天庭的神鳥因為迷路而降到人間,卻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這神鳥是天帝的寵物,天帝得訊后非常震怒,就下令讓火神君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畜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凡人們。人們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掛起紅燈籠,點爆竹、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燒死了。”在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zhǔn)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晚上,火神君往下一看,發(fā)覺人間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正旺,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chǎn)。為了紀(jì)念這個日子,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放煙火。漸漸就演變?yōu)榱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