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縱連橫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合縱連橫 - 簡介

    合縱連橫(hezong lianheng)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并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于趙而欲攻秦”(《戰(zhàn)國策·秦策》三),他游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

    中國傳統(tǒng)上有“三教九流”之說,九流之中有一派叫做“縱橫家”。戰(zhàn)國時期,所謂的“縱橫家”,不外乎兩個人,即蘇秦、張儀。二人皆為“鬼谷子先生”的門生,施展“合縱”、“連橫”之術,將戰(zhàn)國晚期各諸侯及天下形勢掌握于股掌之中。

    合縱連橫 - 歷史背景

    一、 系出名門 張儀,蘇秦的同窗好友,據傳說,是戰(zhàn)國時期魏國貴族之后。與蘇秦一同拜于鬼谷子先生門下。蘇秦創(chuàng)合縱之法,游說六國合縱抗秦之后,張儀則施以連橫之術,游說六國親秦,拆散合縱。與張儀一同演繹戰(zhàn)國末期,群雄“混亂”的場面。

    二、 出試鋒芒 張儀出道較蘇秦稍晚,也沒有象蘇秦那樣先“碰釘子”,相對來說,仕途比較順利。傳說蘇秦掛六國相印之后。張儀去見蘇秦,要求與之共事。蘇秦言到,你我才能相當,現在我以掛六國相印,你來投靠,必然不會受到重用,再說,我二人若是幫助六國滅秦,必將因為功勞太大而被別人嫉妒?,F在你應當去投靠秦國,與我的“合縱”相對。當然傳說并不可信,但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蘇、張二人的影響有多大。 在蘇秦掛六國相印之后,張儀西去投秦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頗有政績。公元前328年,張儀正式出任秦相,并開始實行“連橫”的戰(zhàn)略。他與秦王商定,由自己先去魏國任相,設法使魏國首先背離合縱之約,與秦國結好。到魏國之后,他向魏王指出,就算是親兄弟,也尚且會爭奪財產,更何況六國各有“計謀”,同盟不可能長久。魏國處于各國包圍之中,地勢平坦,無險可守,只有依靠秦國,才能保證安全。但是魏王并沒有采納他的建議,于是張儀暗告秦王發(fā)兵攻魏。在他軟硬兼施、打拉結合的策略下,魏王終于背棄合縱之約,轉與秦國結盟。

    三、 以“橫”破“縱” 張儀回到秦國之后,又主動向秦王要求出使楚國,以拆散齊、楚聯盟。晉見楚王時,他說道,當今七雄之中,以秦、楚、齊最為強大,三者之中,又以秦國最強,齊、楚兩國相當。如果楚國與秦國聯盟,則楚國就比齊國強大;反之,如果齊國先與秦國聯盟,則齊國就比楚國強大。所以,楚國最好的出路就是與秦聯盟。他又許諾在楚國與齊國斷交,同秦國結盟之后,秦國會把商、于之地六百余里歸還楚國。楚王被眼前的利益所動,不顧眾大臣的反對,受張儀相印,與齊國斷交,并且派一名將軍隨張儀回秦國取回商、于之地。誰知張儀回秦之后,佯裝摔傷腳,三個月不露面。楚王得知之后,竟以為是因為自己與齊國絕交不夠,于是又派人到齊國大罵齊王,齊王大怒遂決定與秦結盟。這是,張儀告訴隨行的楚國將領,自己答應楚王的,不是六百里商、于之地,而是自己的奉邑六里。楚王得知此事大怒,起兵十萬攻秦,卻被齊、秦聯軍擊敗,折兵八萬!并被秦國奪走丹陽、漢中之地。

    楚王不甘失敗,又調舉國之兵攻秦,再次大敗,只好再割兩座城池與秦國講和。秦王提出用商于之地換取楚國黔中之地,楚王竟然答復,只要得到張儀并親自誅之,愿將黔中之地奉送。張儀不顧個人安危,只身付楚,買通寵臣靳尚和夫人鄭袖,使楚王改變了對自己的態(tài)度。之后,他向楚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議不要黔中之地,兩國太子互為人質,永結親盟。楚王對此十分高興。于是,就這樣,齊楚兩國也背離了“合縱”與秦國結盟。 張儀回秦之后,馬上又出使其余幾國,使他們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yōu)檫B橫親秦。他也因此被秦王封為武信君。秦惠文王死后,因為即位的秦武王在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張儀出逃魏國,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張儀憑借著高超的智謀和說辯之術,瓦解了蘇秦生前所創(chuàng)的六國合縱。在他死后,雖然六國背離連橫恢復合縱的情況,但是以無法持久。可以說,張儀的連橫之術成為了后來秦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的基本戰(zhàn)略。

    合縱連橫 - 相關人物

    一、懷才不遇 蘇秦字季子,東周洛邑(今河南洛陽東)人氏,年幼之時,曾與張儀在穎川陽城(今河南登封縣)拜鬼谷先生為師。學業(yè)成就之后,曾先后去東周(當時周王朝已經淪落為“國”并分裂成東西二周)和秦國請求出仕欲施展抱負,不想卻均未被錄用。蘇秦得到如此待遇卻未“心灰意冷”,反而回到故里,更加勤奮的學習。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頭懸梁、錐刺骨(因此事留下了“懸梁刺股”的佳話),刻苦攻讀有關兵法、醫(yī)學、經濟和法令等方面的書籍。對當時各國的具體形勢作了充分的研究。當時,列國之中,齊、楚、燕、韓、趙、魏、秦最為強盛,而七國之中又首推秦國最強。于是,蘇秦經過反復思考,初步形成了一個促成六國結盟以共同對抗秦國的戰(zhàn)略思想,即“合縱”。出于對自己新戰(zhàn)略思想的自信,蘇秦再次離開家鄉(xiāng),到各國游說。誰知他這一去,使中國歷史上多了“縱橫家”一流,而且更可以說是改變了歷史。

    二、牛刀小試 辭別故鄉(xiāng)的蘇秦首先來到相對來說最為弱小的燕國。晉見燕文侯時,他陳述了燕與別的國家結盟的必要性:燕之所以能夠安樂無事,不受到強秦的侵犯,是因為南面有趙國作屏障。秦要功燕,必須經過趙而跋涉千里,趙要功燕,不需百里即抵燕都。趙國之所以不攻打燕國,全因為強秦在后面牽制,而燕卻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與趙國結盟,共同抵抗強秦,防患于未然。所謂“夫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計無過于此者?!庇谑?,蘇秦建議燕侯先與趙國結好,然后再與其他各國聯盟抗秦,這樣,燕國就可保安全。他出色的口才和一語中的的言論打動了燕文侯的心,于是燕文侯拿出車馬金帛助他去趙國游說。 蘇秦來到趙國之后,便以燕國使者的身份晉見趙侯。他向趙肅侯指出,秦國強大,早就有入侵中原之念。憑各國的實力,都難以單獨抵抗強秦,如若各國都爭相討好秦國,將來勢必被秦國各個擊破。若各國聯合,則“地五倍、兵十倍于秦”,攻一國而各國援助,則秦雖強,亦不敢輕舉妄動。各國亦可相安無事。因此,蘇秦請趙侯出面倡議六國合縱抗秦。趙侯當即就采納了他的建議,并且拜蘇秦為相國,派他去游說各國,以訂立合縱盟約。蘇秦遂又以趙國使者的身份,去其余各國說以利害,并成功的得到各國君主的贊同?;氐节w國之后,被封為武安君。至此,蘇秦可謂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眴螒{自己那三寸不爛之舌,竟促成了前所未有的六國同盟。他的身價也雖之提升百倍。

    三、“合縱”始末 不久之后,六國國君于趙國洹水(今河南境內)之上,歃血為盟,合縱抗秦。封蘇秦為“從約長”,佩六國相印。并派人將六國盟約之事向秦國通報。自此之后,秦國竟有十五年之久不敢越函谷關“雷池”一步。 秦國得知六國合縱抗秦之后甚為吃驚。隨即,秦惠文王采納了大臣們的建議,用軟硬兼施的方法引起六國之間相互猜疑,以拆散合縱。首先派人去最近的魏國,歸還了從魏國奪來的幾座城池,然后又派人去最遠的燕國,將女兒嫁給了燕國太子。于是,魏、燕兩國同秦國和好起來。趙侯得知之后,責問蘇秦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蘇秦十分惶恐,立刻出發(fā),去平息這場同盟中的“內亂”。 蘇秦首先又來到燕國。此時,燕文侯已死,太子即位,是為燕易王。齊國趁燕國辦喪事之機攻燕,連克城池十余座。燕王便以齊國歸還城池為條件,命蘇秦以“從約長”的身份出使齊國。如若齊國歸還城池,燕國便同秦國斷絕來往。 蘇秦去齊,晉見齊威王,先行祝賀之禮,接著又行哀悼之禮。齊威王不解,問其原因。蘇秦道,人餓的再厲害也不會去吃有毒的烏頭籽,吃的越多,死的也就越快。燕和秦是聯姻之國,齊國占領燕國的城池就等于是與強秦結下了仇怨。這就如同饑餓之人去吃烏頭籽一樣!齊國實在是大難即將臨頭。齊威王聞言大驚,忙向蘇秦請教解危之法。于是蘇秦就建議齊威王歸還奪來的城池,這樣燕王喜歡,秦王也一定會高興。齊威王以之為是,竟然立刻照辦。

    四、人心叵測 回到燕國之后,蘇秦又受到了燕王的封賞。這卻引發(fā)了一些嫉妒他的人在燕王面前說了他許多壞話。蘇秦見自己再呆在燕國不安全,就假裝得罪燕王,逃到了齊國。齊威王用他為客卿。誰知后來齊國一些疑忌他的大臣竟然雇傭刺客向他行刺。臨終之前,他向齊王建議,在他死之后,以大罪車裂于市,并懸賞行刺之人,這樣就一定能抓到刺客。齊王依計行事,果然不久刺客就伏法就誅。一代縱橫家也就以這樣慘壯的形式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合縱連橫 - 相關典故

    公孫衍:戰(zhàn)國時魏國陰晉(今陜西華陰東)人。號犀首。曾入秦為大良造。后為魏將,首倡合縱抗秦。公元前323年發(fā)起燕、趙、韓、魏、中山“五國相王”。公元前319年任魏相。一般人都認為:蘇秦、張儀同為鬼谷子的學生,是合縱、連橫的倡始者。但事實上,蘇秦比張儀大,是張儀的政敵,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和《張儀列傳》中這么說。1973年長河子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戰(zhàn)國縱橫家書》,記載蘇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張儀卻死于公元前310年,蘇比張遲死26年。當張儀在秦國為相時,蘇是個年輕的游說者,根本沒有和張儀打過交道。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張儀的對手是公孫衍,公孫衍才是合縱說的倡始者。

    戰(zhàn)國后期,秦國力量越來越強,東方六國都不能單獨抗秦,公孫衍與洛陽人蘇秦,先后游說六國,聯合抗秦,稱為“合縱”。秦國用魏國人張儀,勸說各國幫助秦國進攻其它的弱國,叫做“連橫”。合縱連橫的斗爭,持續(xù)了很長時間。那時候,各國為了自身利益,時而加入“合縱”,時而加入“連橫”,反復無常。“朝秦暮楚”的成語就是這么來的。在各大國紛紛拉攏與國、開展激烈的斗爭中,外交和軍事上就產生了合縱、連橫的活動。 “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就是許多弱國聯合起來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并。 “連橫”,即“事一強以攻眾弱”(《韓非子?五蠢篇》),就是由強國拉攏一些弱國來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并土地的目的。這時各大國之間,圍繞著怎樣爭取盟國和對外擴展的策略問題,有縱和橫兩種不同的主張。所謂縱橫家,就是適應這種政治斗爭的需要而產生的。他們鼓吹依靠合縱、連橫的活動來稱霸,或者建成“王業(yè)”。他們宣傳:“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韓非子?五蠢篇》)還宣傳:“從(縱)成必霸,橫成必王。”(《韓非子?忠孝篇》)縱橫家的缺點是,他們重視依靠外力,不是像法家那樣從改革政治、經濟和謀求富國強兵入手;還過分夸大計謀策略的作用,把它看作國家強盛的關鍵。張儀在秦國推行連橫策略是獲得成功的,達到了對外兼并土地的目的,使得秦惠王能夠東“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散六國之從(縱),使之西面事秦”(《史記?李斯列傳》記載李斯語)。這是因為他用“外連衡而斗諸侯”(賈誼《過秦論》)的策略,配合了當時秦國耕戰(zhàn)政策的推行。所謂合縱連橫,從地域上看,當時那些弱國是以三晉為主,北連燕,南連楚為縱;東連齊或西連秦為橫。合縱可以對秦,也可以對齊。從策略上說,是“合眾弱以攻一強”,是阻止強國兼并的策略。連橫是“事(從屬)一強以攻眾弱”,是強國迫使弱國幫助它進行兼并的策略。隨著兼并戰(zhàn)爭形勢的變化,合縱連橫的具體內容也跟著有了一些變化和發(fā)展。到長平之戰(zhàn)后,變成了合縱是六國并力抵抗強秦,連橫是六國分別投降秦國的意思。

    當張儀入秦推行連橫策略不久,公孫衍(犀首)就離開秦國而入魏為將,因為魏的國力衰退,公孫衍就圖謀拉攏別國,聯合出擊取勝。就在公元前325年,“犀首、田朌欲得齊、魏之兵以伐趙”,就是公孫衍拉攏齊國名將田朌一起伐趙。公孫衍說:“請國出五萬人,不過五月而趙破?!碧飽D認為公孫衍說得太容易,“恐有后咎”,公孫衍認為說得難了,二國之君就不愿出兵,待出兵之后二國之君見有危險,必然增兵。后來果然如此,因而大敗趙兵(《魏策二》)。田朌俘虜了趙將韓舉,取得了平邑(今河北南樂西北)和新城(《水經?河水注》引《紀年》),公孫衍也打敗了趙將趙護,《六國年表》載“趙武靈王元年魏敗我趙護”。這是公孫衍當魏將初次得勝。

    當時秦惠文王采用傳統(tǒng)的逾年改元的禮制,在公元前324年改元,稱為更元元年。這年張儀又親自率兵出函谷關,再度攻取魏的陜,“出其人與魏”(《秦本紀》),作為進攻中原的基地,同時筑上郡塞(《張儀列傳》),鞏固上郡的防守。次年張儀又和齊、楚大臣在嚙桑(今江蘇沛縣西南)相會,目的在于拉攏齊、楚,防止公孫衍和齊楚合縱。當時魏相惠施主張“以魏合齊楚以按兵”,在引導魏君多次朝見齊君并推尊齊君為王以后,又曾使魏太子嗣入質于齊(《魏策二》,“太子嗣”誤作“太子鳴”),使魏公子高入質于楚。公孫衍為魏將之后又和齊將田朌聯合戰(zhàn)勝了趙。因此秦相張儀要拉攏齊、楚,破壞公孫衍的合縱策略。

    在這樣的形勢下,公孫衍為了合縱,于公元前323年發(fā)起“五國相王”(《戰(zhàn)國策?中山策》)。參加“五國相王”的是魏、韓、趙、燕、中山,從這年起,趙、燕、中山三國也開始稱王了。公孫衍發(fā)起“五國相王”,是想用這來和秦國對抗的①,但結果沒有什么成就。齊國借口中山國小,不承認它有稱王資格,想聯合魏趙燕三國迫使中山廢除王號,也沒有成功。就在這年,楚國為了迫使魏國投入楚的懷抱,要廢立魏的太子嗣,送立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為太子(《戰(zhàn)國策?韓策二》),派柱國昭陽打敗魏軍于襄陵,取得了八個邑(《史記?楚世家》)。

    魏惠王因為受齊、楚的打擊,只好采用秦相張儀提出的魏與秦、韓聯合攻齊的策略。公元前322年,用張儀為魏相,張儀推行的是“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的連橫策略,魏惠王不肯聽,秦出兵攻占魏的曲沃(山西聞喜東)、平周(山西介休縣西),對各國威脅很大。因此,關東五國支持公孫衍的合縱策略,公元前319年,魏改用公孫衍為相,把張儀逐回秦國。自從公孫衍得到東方各國的支持而做魏相,合縱的形勢便形成了。

    公元前318年,公孫衍發(fā)起合縱,聯合東方各國以抗秦,有五國伐秦之舉,有三晉及燕、楚五國,這一次合縱攻秦,參加的有魏、趙、韓、燕、楚五國,當時曾推楚懷王為縱長。①但是實際出兵和秦交戰(zhàn)的,只魏、趙、韓三國,攻到函谷關,秦出兵反擊,魏受到損失較大,魏使惠施到楚,要和秦講和(《戰(zhàn)國策?楚策三》),五國于是紛紛退兵。次年秦派庶長樗里疾乘勝追擊,一直進攻到韓邑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南),俘虜韓將■、申差,打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當時秦軍已深入到韓、魏的交界,結果韓慘敗。公元前317年,秦擊敗三國,隨后,迫使韓國屈服,干涉魏的內政,令公子政為太子。這一役“五國伐秦”雖然失敗了,但是聲勢是曾烜赫一時的。公孫衍和張儀同時,一縱一橫,其聲勢都足以傾動天下,所以當時人景春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打敗了五國伐秦后,秦暫時注意擴充后方,公元前316年,滅巴、蜀,獲取了天府之國,對日后的發(fā)展起了重大的作用。齊國在東方,也乘燕國內亂,于公元前314年,齊宣王出兵干涉,僅50天就攻下了燕國國都。但由于過于強暴,遭到燕國人民反對,只得從燕退出。又和楚結盟,互相支援,加強了齊和秦爭雄的力量。

    合縱連橫 - 相關新聞

    G20峰會晚宴座次有考究 “合縱連橫”顯端倪

    在2010年11月11日晚宴開始前,本報記者獲得了各國元首的座位表。此次工作晚餐所用的餐桌為長方形桌子。G20的21位元首(歐盟有兩位代表: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歐洲理事會常任主席范龍佩)和5個特邀國家元首26人分坐在餐桌的長端。7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和巴西新當選總統(tǒng)羅塞夫分坐餐桌的短端。

    中國立場

    關于匯率:商務部國際司司長余建華表示,中美兩國元首今年9月會晤時已經達成共識,雙方將努力尋找共同點,以友好的方式解決問題,不要把匯率問題政治化,不要把國內問題國際化,“自己生病不要讓別人吃藥”,更不要把雙邊問題多邊化。

    關于熱錢

    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司長張濤表示,短期資本向新興市場的大量流入,會引起資產價格快速上漲。對此,中國有三種措施來應對:一是充分利用現有外匯管理體制;二是充分利用貨幣政策和金融穩(wěn)定的技術性工具;三是隨著事態(tài)的不斷變化,預備動態(tài)調整的針對性和靈活性措施,確保措施實施得及時到位。本報韓國首爾電(特派記者 李明波、蔣林) 在這張座位表的背后,我們也似乎看到了此次G20峰會背后合縱連橫的端倪。有同行開玩笑說,韓國方面花費心思安排這個座位,似乎是為了方便持不同意見的元首面對面爭吵。

    中美面對面:

    新興市場vs 傳統(tǒng)市場: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成為當今世界經濟復蘇的主要推動力,中國、巴西、俄羅斯等金磚四國被認為是新興市場的代表。在晚宴座上,中美兩國元首各自坐在會議桌兩邊的中心位置,代表了這兩大國在當今世界上的位置。

    中德對美國:

    貿易順差國 vs 逆差國: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逆差國美國主張人為調整貿易失衡。而主要順差國中國和德國認為這是各國競爭力不同產生的結果。在晚宴座位表上,中國和德國元首坐在了同一側,美國則坐到了另外一側。

    中德對美?。?/p>

    匯率“操縱國” vs “受害國”:美國批評中國貶值人民幣來刺激出口,不公平地將中國等國家指責為匯率“操縱國”,印度站在美國一邊。但中國反駁說,美國投放大量美元來操縱市場,德國站在中國一邊。值得一提是,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因忙于國內事務定于12日上午趕到韓國,印尼總統(tǒng)蘇西洛由于處理國內火山爆發(fā)災情延誤行程,也錯過了此次晚宴。另外,代表沙特出席峰會的是外長費薩爾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