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作品原文
醫(yī)扁鵲①見秦武王②,武王示之③?、?。扁鵲請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⑤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石⑥曰:“君與知之⑦者謀⑧之,而與不知者敗之。使⑨此知秦國之政也,則君一舉而亡國矣!”
注釋譯文
注釋
①扁鵲:醫(yī)學(xué)家,姓秦,名越人,戰(zhàn)國時人,醫(yī)術(shù)高明,人們就用傳說中的上古名醫(yī)扁鵲的名字來稱呼他。
②秦武王:戰(zhàn)國時秦國國君。
③示之:給……看,之,指扁鵲。
④?。杭膊?。
⑤已:停止,病愈的意思。
⑥石:古時治病用具,一種針灸用的石針。
⑦之:指治病的事。
⑧謀:計議,商量,謀劃
⑨使:假使。
譯文
醫(yī)生扁鵲去見秦武王,秦武王把自己的病給扁鵲看,請求把它治除。秦武王左右親信說:“君王的病癥所在是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把它治除不一定能成功,不成功將使耳朵不靈敏,眼睛不明亮。”秦武王把這話告訴了扁鵲。扁鵲憤怒地把手里的石針往地上一摔,說:“君王與懂得治病之事的人謀劃這件事,(君王)卻又和不懂治病之事的人敗壞了它。(君王)假如(用)這種方法管理秦國的政事,那么君王的這種做法,是會使秦國滅亡的!”
作品鑒賞
謀士說客不辭勞苦,奔走游說,推銷自己的治國方略,為了說服對方,經(jīng)常運用巧妙的比喻,生動的寓言。《詩經(jīng)》中的“筑室道謀”一詞是說與過路人商量造房子的事,而《戰(zhàn)國策》中記載的“扁鵲投石”的故事講的是秦武王請名醫(yī)扁鵲來治病,手術(shù)尚未開始,就因秦武王身邊小人讒言而中斷。文章以治病喻治國,告誡國君要用賢不疑。不能為小人所左右。人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向這方面的行家里手請教,切不可聽任外行 。醫(yī)人和醫(yī)國雖然不同,但在聽取專家意見,不胡亂采納紛擾的意見上是一致的。人們行事施政時最忌諱不能果斷決策,而果斷決策的前提就是要聽取最合理的各種建議,如果有正確的、有針對性的建議,那么決策起來就比較容易,最可怕的是亂聽建議、聽一些專業(yè)不對口、對問題知之不詳?shù)娜说暮f八道,那么問題是得不到解決的。專家有專家的資歷和優(yōu)勢,他們是花了數(shù)十年的工夫在一個問題上研究,他們在這一問題上最有發(fā)言權(quán)。
作品出處
文章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二》,《戰(zhàn)國策》是西漢劉向整理而成的一部記載戰(zhàn)國時期謀士說客的政治活動和游說言辭的書。
《戰(zhàn)國策》是匯編而成的歷史著作,其資料主要出于戰(zhàn)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匯集成書,當(dāng)在秦統(tǒng)一以后。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后,定名為《戰(zhàn)國策》。全書共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wèi)合為一、中山一。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tǒng)一。以策士的游說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系統(tǒng)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雖然習(xí)慣上把《戰(zhàn)國策》歸為歷史著作,但它的情況與《左傳》、《國語》等有很大不同。有許多記載,作為史實來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寫唐雎在秦廷中挺劍脅逼秦王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這一類內(nèi)容,與其說是歷史,還不如說是故事?!稇?zhàn)國策》的思想觀念,就其主流來說,與《左傳》等史書也有截然不同之處。
《戰(zhàn)國策》還熱情謳歌了多位義俠之士的豪情壯舉。
文言文知識
古今異義
已
今常用義:已經(jīng)。文中古義:停止;如“除之未必已也”。
石
今常用義:石頭。文中古義:用來治病的針;如“扁鵲怒而投石曰”。
左右
今常用義:左邊和右邊;支配;文中古義:近侍,近臣;如“左右曰”。
一詞多義
前
(1)名詞,前面;如“君之病,在耳之前”。“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漁歌子》)
(1)動詞,前進,上前;如“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使
(1)動詞,讓;如“將使耳不聰,目不明”。“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黃鶴樓》)
(2)連詞,假使;如“使此知秦國之政也”。
(3)動詞,出使;如“《使至塞上》”。
與
(1)介詞,跟,同;如“君與知之者謀之”。“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2)動詞,給予;如“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魚我所欲也》)
明
(1)形容詞,眼力好;如“將使耳不聰,目不明”。
(2)形容詞,光明,明亮;如“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春夜喜雨》)
(3)形容詞,次,下一個;如“越明年,政通人和”。(《岳陽樓記》)
知
(1)動詞,知道,了解;如“與知之者謀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六則》)
(2)動詞,主持,管理;如“使此知秦國之政也”。
(3)動詞,領(lǐng)悟;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六則》)
舉
(1)動詞,行動;做;如“則君一舉而亡國矣”。
(2)動詞,推薦,選用;如“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于有司”。(《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3)動詞,舉起,抬頭;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靜夜思》)“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謀
(1)動詞,謀劃,商量;如“君與知之者謀之”。“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zhàn)》)
(2)名詞,計謀;如“足智多謀”。
詞類活用
動詞用如使動詞
“則君一舉而亡國矣”中的動詞“亡”是用如使用詞,即“使……滅亡” ;該分句可譯為 “那么君王的這種做法,是會使秦國滅亡的”。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省略主語
(1)“使此知秦國之政也” 之前省略主語“君”,即“(君)使此知秦國之政也”;該分句可譯為“(君王)假如(用)這種方法管理秦國的政事”。
(2)“而與不知者敗之”之前省略主語“君”,即“(君)而與不知者敗之”;該分句可譯為“君王)卻又和不懂治病之事的人敗壞了它”。
2.省略賓語
(1)“扁鵲請除”之中,動詞“除”之后省略賓語“之”,指秦武王生的病,即“扁鵲請除(之)”;該分句可譯為“扁鵲看了,請求把它除掉”。
(2)“君以告扁鵲”之中,介詞“以”之后省略賓語“之”,指秦武王左右親信說的話,即“君以(之)告扁鵲”;該分句可譯為“秦武王把這話告訴了扁鵲”。
3.省略介詞
(1)“武王示之病”之中,“示之”之后省略介詞“以”,即“武王示之(以)病”;該分句可譯為“秦武王把自己生病的地方給扁鵲看”。
(2)“使此知秦國之政也”之中,“使”之后省略介詞“以”,即“使(以)此知秦國之政也”;該分句可譯為“(君王)假如(用)這種方法管理秦國的政事”。
相關(guān)練習(xí)
扁鵲投石[注]
醫(yī)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其石曰:“君與知之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使此知秦國之政也,則君一舉而亡國矣。”
(《戰(zhàn)國策?秦策》)
[注] 石:石針,古時治病用的工具。
12.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4分)
(1)武王示之病 ( )
(2)君與知之者謀之( )
1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2分)
將使耳不聰,目不明。
14.“君以告扁鵲”中,“告扁鵲”的具體內(nèi)容是 。(用自己的話概括)(2分)
15.扁鵲的話一是針對 而言,一是針對 而言。(4分)
12.(4分)(1)疾病 (2)計議,商量,謀劃
13.(2分)將使您的耳朵(聽覺)不靈敏,眼睛不明亮。
14.(2分)“左右”認為“我”的病治了也難好,且會危及視聽(意思對即可)
15.(4分)治病 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