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觀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柏林觀地處麥積區(qū)伯陽鎮(zhèn)興仁村,距天水市區(qū)80公里,因此觀建于山巔,山上遍植柏樹而得名。渭水在流經(jīng)這里時,劃了一個大圈,把柏林觀圈在正中央,山的一角直伸渭水河畔,人稱“龍”嘴子,滾滾渭水接“龍嘴”而下。山川交匯,成太極圖狀。龍身龍尾向北沿伸至關山腳下。傳說龍虎同時到渭河飲水,虎被龍驚嚇,后縮成雄偉的虎頭山(在伯陽鎮(zhèn)),而龍山即柏林觀建觀之山。

    相傳老子收尹喜為弟子,師徒翻山,經(jīng)今清水隴東鄉(xiāng)教化溝到達尹喜故鄉(xiāng)尹道寺暫居。一日,觀其南,紫氣升騰,煙霞繚繞,便順溪而下至今興仁村,見此處山形地貌非凡,便結草為廬,修煉講經(jīng)。時渭水為潭,水怪出沒,便率民鑿開“龍嘴”引水東流,制服妖怪。后來,老子與尹喜在“龍背”煉丹修行著書立說,傳授他練氣吐納之法和道德經(jīng)五千言,且喜數(shù)年,歲稔時豐。人們?yōu)閼涯罾献?便取地名為伯陽渠(老子字伯陽),在“龍背”建老子庵,尊神祭祀,至今講經(jīng)臺煉丹爐殘址猶存。

    唐太宗尊老子為太上始祖,追封為太上玄元皇帝,致全國大興土木建造道觀。由于伯陽桃上貢朝廷,皇上恩施萬斤鐵鐘一口,上鑄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八卦,四周筑城墻,建戲臺、鐘樓、鼓樓、城門、山門。清乾隆五十九年,秦州府督修全觀。道光十年重建老君殿。民諺云:柏林觀,八柏三石九座殿。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天水大地震,廟宇多倒塌,當?shù)孛癖妶猿中迯捅Wo。此觀后遭浩劫,千年古柏砍伐,尤其一株春秋古柏,相傳為老子親植,也未免斧砍。古樹古物蕩然,現(xiàn)僅存清康熙時大匾3塊。近年,當?shù)厝罕娫谂f址上又建起三清觀,塑像壁畫,初具規(guī)模。每年法會,吸引周圍上萬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