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氣候帶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赤道氣候帶出現(xiàn)在赤道無風帶的范圍內(nèi),包括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非洲扎伊河流域、幾內(nèi)亞沿海、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等地。太陽每年有兩次越過天頂,濕度在春、秋分以后有兩個極大值,冬、夏季則為兩個較涼季節(jié),太陽徘徊于赤道附近,使赤道氣候終年高溫,年平均氣溫25~30℃,年較差極小,平均不到5℃,日較差相對比較大,平均達10℃,遠大于年較差,真所謂"一天有四季"。赤道地區(qū)最高溫度很少達到35℃,但因終年高溫,終年悶熱,只有短暫的海風,才能使悶熱稍減,風息之后,又悶熱異常。

    赤道氣候帶降水豐沛,是地球上最多雨的地帶。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2500毫米的情況也很常見,降水量全年分配均勻,沒有明顯的干季,降水多為對流雨。

  • 詳細解釋


     赤道氣候

    帶位于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的輻合線上,溫度水平分布均勻,氣壓梯度小,空氣極少流動,風速微弱或靜穩(wěn);所以海陸風易于發(fā)展。每日涼爽的海風,給人們帶來短暫的舒適和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