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報恩寺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簡介

    大報恩寺位于江蘇南京中華門外雨花路東側(cè)秦淮河畔長干里。傳說是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為紀念其慘死的生母碽妃(朝鮮人。關(guān)于其生母為碽妃一說亦具有不少疑點,詳看明成祖)而興建的;另一說是為了紀念建文帝朱允炆,在1412年到1431年期間興建的一組規(guī)模龐大,有如宮殿般金碧輝煌的建筑群。大報恩寺施工極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宮的標準來營建。地基上先釘入粗大木樁,然后縱火焚燒,使之變成木炭,再用鐵輪滾石碾壓夯實,木炭上加鋪一層朱砂,以防潮、殺蟲。寺內(nèi)有殿閣20多座,畫廊118處,經(jīng)房38間。歷時19年,耗銀250萬兩,征調(diào)工役10多萬人。

    位于大殿后的大報恩寺琉璃塔建造于永樂十年(1412年),宣德三年(1428年)竣工,九層八面,高達78.2米,甚至數(shù)十里外長江上也可望見。塔身白瓷貼面,拱門琉璃門券。門框飾有獅子、白象、飛羊等佛教題材的五色琉璃磚。剎頂鑲嵌金銀珠寶。角梁下懸掛風(fēng)鈴152個,日夜作響,聲聞數(shù)里。自建成之日起就點燃長明塔燈140盞,每天耗油64斤,金碧輝煌,晝夜通明。塔內(nèi)壁布滿佛龕。該塔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明清時代,一些歐州商人、游客和傳教士來到南京,稱之為“南京瓷塔”,將它與羅馬斗獸場、亞歷山大地下陵墓、比薩斜塔相媲美,稱之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觀之一,也是南京的象征。

    1856年,太平天國發(fā)生內(nèi)亂,由于擔(dān)心石達開部隊占據(jù)制高點向城內(nèi)發(fā)炮,大報恩寺被北王韋昌輝下令炸毀,僅存一青銅色塔剎(1930年代后失蹤)和8米高的石碑。相傳建造該塔時曾一式燒制三份琉璃構(gòu)件,一份用來建塔,兩份埋入地下用于替換。1958年在眼香廟、芙蓉山、窟崗村一帶出土的大批琉璃構(gòu)件上多帶有墨書的字號標記。構(gòu)件現(xiàn)分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館。2004年后南京市政府開始籌劃復(fù)建事宜,2007年,大報恩寺遺址公園正式啟動建設(shè)。2008年8月7日南京大報恩寺鐵函中阿育王塔的發(fā)現(xiàn),震驚了世界。2008年11月22日下午,鎏金七寶阿育王塔在瘞藏千年之后,被工作人員從鐵函內(nèi)“請出”,“塔王”重現(xiàn)世間。2010年06月12日,南京大報恩寺七寶阿育王塔金棺銀槨被打開,佛頂真骨盛世重光。佛頂骨舍利將在棲霞寺法堂舉行為期1個月的供奉瞻禮活動,供信眾瞻拜。位于考古遺址區(qū)的金陵大報恩寺文化園區(qū)項目也將于年內(nèi)正式開工,其中大報恩寺琉璃塔重建工程將率先啟動。工程完工后,佛頂骨舍利將被迎請至琉璃塔內(nèi)供奉。

  • 詳細解釋


     大報恩寺遺址

    大報恩寺,位于南京城南古長干里,即今中華門外的雨花路東側(cè)。明清鼎盛時期,其范圍達“九里十三步”,曾與靈谷寺、天界寺并稱為金陵三大寺,轄領(lǐng)城南一帶次大剎二座,中剎十四座。

    該寺原址有建于吳赤烏三年 (240 年 ) 的長干寺及阿育王塔,史稱長干寺為 “ 江南佛寺之始”。后代多有興廢,宋天禧元年 (1017 午 )“ 詔改長干寺曰天禧寺 ” ,元至元二十五年 (1288 年 ) 春正月“詔改天禧寺為元興慈恩旌忠教寺”,后毀于兵燹。明洪武末年,工部侍郎黃立恭奏請重建,費金二萬五千兩。永樂六年 (1408 年 ) ,寺塔全毀于火。永樂十年 (1412 年 ) ,明成祖朱棣敕工部于原址重建, “ 依大內(nèi)圖武,造九級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寺曰大報恩寺”。大報恩寺的修造,由鄭和等人擔(dān)任監(jiān)工官。大報恩寺在永樂、宣德年間建造,正值鄭和率領(lǐng)下西洋船隊多次遠洋海外之時,因而,鄭和對這項工程難以全力照顧,工程進展緩慢,弊端展現(xiàn)。為此,宣德三年 (1428 午 ) ,明宣宗朱瞻基特下御敕,要此時已出洋回國任南京守備的鄭和“即將未完處,用心提督”,限期完工??⒐ひ院?,鄭和還特其從海外帶回的“五谷樹”、“婆羅樹”等奇花異木種植在寺內(nèi)。

    大報恩寺的營建工程浩大,尤以琉璃塔為艱。據(jù)有關(guān)史料統(tǒng)計,這一工程先后歷時 16 年 ( 一說 19 年 ) ,動用全國征集的良匠軍工達十萬人,僅建塔一項的費用,用過錢糧銀二百四十八萬五千四百八十四兩,就連鄭和下西洋所剩百余萬銀兩也耗于造塔的工程。

    大報恩寺坐東向西,全寺整體建筑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寺廟主體部分 ( 山門,佛殿、琉璃塔等 ) 居北半部,附屬部分 ( 僧房、禪堂、藏經(jīng)殿等 ) 居南半部,南北兩部分之間由圍墻隔開。

    大報恩寺北半部主體建筑中軸線布局排列有序:山門 ( 金剛殿 ) —香水河橋—天王殿 — 大雄寶殿—琉璃塔一觀音殿一法堂。香水河橋的南北兩側(cè)各置御碑亭一座,分別護于“御制大報恩寺左碑”和“御制大報恩寺右碑”。觀音殿的兩側(cè)有祖師殿和伽藍殿,觀音殿后南北有畫廓 118 間。在祖師殿前有鐘樓一座,而與之對稱的伽藍殿前卻無鼓樓,按中國寺廟傳統(tǒng)的“晨鐘暮鼓”及建筑式樣,大報恩寺內(nèi)設(shè)鐘樓而不設(shè)鼓樓現(xiàn)象輕為少見。結(jié)合大報恩寺塔“九級內(nèi)外,篝燈一百四十有六”,“—日夜費油六十四斤四兩零”,使之“晝夜長明”來看,大報恩寺設(shè)鐘不設(shè)鼓當(dāng)有一定寓意。

    大報恩寺臨近秦淮河,地質(zhì)稍軟。在全寺建造之初,先樹木樁,縱火焚燒化為燼炭,再用重器壓實, “ 上鋪朱砂,取其避濕殺蟲 ” 。全部建筑除琉璃塔外,以四天王殿及大殿最為壯麗,下墻石壇欄楯,均用白石,雕鏤工致。大殿非禮部祠祭,終年封閉。明初詔刻大藏,別置藏經(jīng)殿,貯南藏經(jīng)板全部。各殿的尺寸,《金陵梵剎志》收錄詳備。

    大報恩寺建成后,幾經(jīng)劫難。嘉靖四十五年 (1566 年 ) 遭雷火襲擊,天王殿,大殿、觀音殿、畫廓一百四十余間焚為灰燼;萬歷二十八年 (1600 年 ) 塔心木腐朽,塔頂傾斜,僧人洪恩募捐銀數(shù)千兩使之得以重修,清順治十八年以后,內(nèi)府及地方均有撥款修繕記載。最后一次是清嘉慶七年 (1802 年 ) 修復(fù)竣工后,繪塔圖并附志.

    1854 年,清軍攻克雨花臺后,太平軍為防清軍占據(jù)大報恩寺對城內(nèi)造成威脅,遂 “ 用火藥轟之,復(fù)挖空塔座下基地,數(shù)日塔倒,寺遭焚毀”。

    清同治四年 (1865 年 ) ,江寧機器制造局就大報恩寺遺址坡下菜地造住房十二間,工作間八十余間,廊五十余間,寺院遺址漸被蠶食瓜分。數(shù)百年后的今天,在這一帶,時可發(fā)現(xiàn)一些當(dāng)年的遺物。

    大報恩寺建造歷時較長,其后期,作為監(jiān)工官的鄭和,奉旨領(lǐng)建此項大工程

    大報恩寺的營建,與鄭和下西洋密切相關(guān),它也顯示了鄭和的組織和建筑才能。

    據(jù)8月6日晚新聞,大報恩寺一神秘鐵函已經(jīng)成功開啟。內(nèi)有一金屬寶塔,露出微微的藍光。另外還挖出大量價值難以估量的文物。

    中新社南京八月六日電 (記者 陳光明) 今天上午九點三十分,為中國國內(nèi)考古界和佛教界高度關(guān)注的南京大報恩寺地宮鐵函正式進入開啟程序。中國一流的考古專家齊聚南京,期待出現(xiàn)“驚天大發(fā)現(xiàn)”。

    曾為陜西法門寺地宮考古隊領(lǐng)隊的韓偉今天在南京露面,他認為:南京的這個鐵函打開后的文物收獲不亞于法門寺,將會是一次“驚天大發(fā)現(xiàn)”。

    現(xiàn)為陜西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的韓偉說:這個地宮鐵函是目前中國佛塔地宮考古中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盒子,里面藏的珍寶將舉世矚目。

    大報恩寺地宮因為當(dāng)?shù)販蕚鋸?fù)建這個號稱“世界第八奇跡”的中國最大寶塔而打開。這座高達一百多米的琉璃寶塔通體用琉璃燒制,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是明永樂皇帝朱棣為紀念生母建造的皇家寺廟地宮。

    七月十七日打開后,考古人員只發(fā)現(xiàn)了這個鐵函。七月二十七日,鐵函在全副武裝的警察護送下,運送至南京博物館地庫內(nèi)。

    今天,在南京博物館地庫內(nèi)打開這個看似當(dāng)今的冰箱的鐵箱子。考古專家首次正式對外公開鐵函尺寸是高一米三十四公分,寬五十五公分。打開一層鐵皮后,又遇到第二層。韓偉說,這個箱子看來至少有六層。而法門寺地宮鐵函只有五層。

    不僅是箱子大,包裹嚴密,而且在地宮中發(fā)現(xiàn)了石碑,石碑上刻有“金陵長干寺塔身藏舍利石函記”,一下把這個地宮提前了四百多年,成為宋代文物,令考古專家更為興奮。而且,石碑上還記載:函內(nèi)藏有“佛頂真骨”、“感應(yīng)舍利十顆”、“諸圣舍利”、“金棺銀槨”、“七寶阿育王塔”。

    韓偉說:法門寺發(fā)現(xiàn)四顆佛指舍利,舉世震驚。而這次南京的地宮鐵函中可能藏有佛祖釋迦牟尼“佛頂真骨”,這是唯一的。

    韓偉說,這個箱子這么大,不僅有一個七寶塔,可能還會裝有宋代以前的很多佛教珍寶。

    如果打開順利的話,今天晚些時候?qū)薪Y(jié)果公布。專家解釋說:南京是中國著名的佛教集中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一古詩記載了南北朝時期南京佛教鼎盛時期的盛況。因此,南京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珍寶”盒子是不奇怪的。

    大報恩寺背后的秘聞

    明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為紀念其生母,建大報恩寺塔。近日,隨著大報恩寺塔遺址地宮發(fā)掘工作的展開,朱棣生母究竟是誰這樁“舊事”,又被多家媒體重提。說它是舊事,因為從明代中葉起,此事沸沸揚揚紛爭了500年,尤其是近70年來,又有眾多學(xué)者考據(jù)探究,說法多種多樣。歸納起來主要是“皇后所生”和“妃生”兩說。著名學(xué)者傅斯年和史學(xué)家吳晗先生論證認為是朝鮮女子碽妃所生,此說為多數(shù)專家所認同。近又見文章披露“新說”:朱棣為蒙古人翁吉剌氏所生。南京地方志專家陳濟民應(yīng)約為本版撰文,認為上述諸說仍值得商榷,朱棣生母疑另有其人。

    A.“后生”“妃生”的幾個版本

    明太祖朱元璋共生26 子,前五子為太子朱標、二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四子成祖朱棣,五子周王朱橚,皆為皇后馬秀英所生。此說出自《明史》、《太祖實錄》、《太宗實錄》、《靖難事跡》及《玉牒》等正史。朱棣更是親口說過,他的母親是皇后馬秀英,“每自稱曰:‘朕高皇后第四子也。’”可是眾多史家認為這是御用文人為給明成祖正身而對《太祖實錄》“做了手腳”。因為按封建禮制當(dāng)“傳嫡不傳庶”,有嫡子在庶子則不能繼承皇位,否則為篡位。

    另有史家認為馬氏不能生育,這些王子皆為妃生。于是出現(xiàn)了種種說法:有說成祖朱棣是朝鮮女子李氏碽妃所生;有說是元順帝太師的女兒,即元順帝第三個妃子洪吉剌氏所生;有說是蒙古女子翁氏(元順帝妃嬪之一)所生。《中國歷史雜文》中《懷舊論壇》一文即說:早在朱元璋攻占北京之前,洪吉剌氏已懷孕七月,元順帝出逃時不便帶走。三個月后,男孩出生,頗有異像,朱元璋甚喜,收為己子,即朱棣。而清朝劉獻廷《廣陽雜記》則說:“明成祖非馬后子也。其母翁氏,蒙古人,以其為元順帝之妃,故隱其事。”劉獻廷文中還說,成祖在王宮中為這位蒙古生母翁氏建了廟,供奉牌位,以作祀念。

    但更多史家認為朱棣為朝鮮李氏女子碽妃所生。其主要依據(jù)是《南京太常寺志》。明代南京太常寺位于今光華門北原皇城洪武門內(nèi)御道西側(cè)的第一座官署,坐西朝東,是管理朝廷祭祀禮樂的機構(gòu)?!短K轮尽酚羞@樣一段記載:“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更有文說,因碽妃早產(chǎn),朱元璋疑碽妃與人私通,賜“鐵裙”將其置火上燒死,以至于有朱棣繼位后為生母建報恩寺塔之事。諸多史家認為《太常寺志》為皇家所編,可信度高,殊不知《太祖實錄》更是皇帝身邊人所編,既然能對《太祖實錄》“做手腳”,那對《太常寺志》做點手腳也并非沒有可能。

    比如《明史》等皆稱太祖有26子,而《太常寺志》卻記有22子,少四子,且缺第五子朱橚。而朱橚是成祖朱棣同母所生之弟,是佐證朱棣的關(guān)鍵性人物?!短K轮尽凡恢菬o心漏記還是故意回避。故早在明代就有史家對《太常寺志》所載內(nèi)容將信將疑。

    B.朱棣生卒年代是解開生母之謎的鑰匙

    朱棣究竟是“后生”還是“妃生”?若是“妃生”,究竟是哪位妃子?不妨從朱棣的生卒年代來破解。

    《明史》載,朱棣于永樂二十二年(1424)秋七月崩,“年六十有五”。按實齡64歲推算,朱棣應(yīng)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中國歷代名人辭典》即載:“朱棣(1360 -1424)”,說明朱棣生于明朝成立前八年。此時,朱元璋及其所率部卒尚在江南和江淮一帶鏖戰(zhàn),無力遠征北方,更談不上俘虜元順帝妃洪氏或蒙古人翁氏??梢姾槭?、翁氏之說乃謬說。

    再說碽妃。只有在大明王朝建立,統(tǒng)一全國以后,朝鮮才有可能送女子入朝,而不可能在元朝治下,就送女子給朱元璋示好。故碽妃生朱棣一說,也站不住腳。

    C.朱棣應(yīng)為壽州女子李淑妃所生

    既然朱棣生于明朝成立前八年,那是哪位女子所生呢?將當(dāng)年在朱元璋身邊的女子及生育情況搞清楚,此事也許就水落石出。

    在元末的烽火硝煙之中,轉(zhuǎn)戰(zhàn)南北的朱元璋由濠州到太平,由太平到集慶(今南京),改集慶為應(yīng)天,以此為根據(jù)地擴展宏圖大業(yè)。他渡江時攜帶將士及妻妾一同來到南京,先后在他身邊應(yīng)召的有6位女子。

    首位是馬秀英,朱元璋即帝位后封她為皇后,人們習(xí)稱其為馬皇后。第二位是安徽壽州人李氏,后封為淑妃。第三位是安徽濠州人郭氏,后封為寧妃,生有一子即魯王朱檀。第四位是陳州人孫氏,18歲時為朱元璋所納。朱即帝位后封此女為貴妃,但貴妃并未生子。第五位胡氏,后封為充妃。她生有一子,即楚王朱楨。第六位阇氏,本是陳友諒的妃子,陳友諒戰(zhàn)死后,朱元璋俘虜了這位美姝,封為定妃,生有二子,即齊王朱榑、潭王朱梓。

    后面四位妃子的生育情況歷史記載很明了,馬皇后及李淑妃生子之事則有些撲朔迷離?!短鎸嶄洝芳啊睹魇贰方栽贫R皇后生有五子,其中四子為成祖朱棣。而秘史則說馬皇后未有生育,此五子皆為妃所生,后馬皇后據(jù)為己有亦視同己出。而被史家所看重的《南京太常寺志》則說:淑妃李氏生育太子朱標、二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碽妃生四子成祖。該志對第五子絕口未提,令人好生奇怪,既然五子周王朱橚眾史皆載有其人,而且是成祖朱棣同母所生的弟弟,為何該志不載?故有史家說該志也被人 “做了手腳”。還有史家推論,經(jīng)過“靖難之役”后,孝陵殿供奉的牌位搞亂了,重排時可能造成錯位,而修《太常寺志》時是據(jù)牌位順序所記的。

    筆者認為,朝鮮李氏碽妃在朱棣及弟朱橚出生時尚未到應(yīng)天,因此他們不可能為碽妃所生。再如《太常寺志》所載,前三子是李妃所生,這佐證了馬皇后未生育,與秘史所說如出一轍。不過秘史并未說明第四子朱棣、第五子朱橚為誰所生。而另四位妃子生育情況已有明載,據(jù)此推斷,這四子、五子當(dāng)同為李氏所生。此李氏并非朝鮮李氏碽妃,而是壽州李氏淑妃。就是說是李淑妃生育了明成祖朱棣。后人把壽州李氏誤為朝鮮李氏。

    朱棣即帝位后興師動眾修建大報恩寺塔,并宣稱以此報答父親朱元璋和母親馬皇后的大恩,無非是向世人宣告其為嫡子,以塞眾人之口。

    大報恩寺鐵函內(nèi)有座鎏金七寶塔

    2008年8月6日下午4點進入第三個發(fā)掘階段,此時,鐵函已處于無水狀態(tài),絲織物包裹的塔形已完全呈現(xiàn)出來。4點56分,一個令人驚喜的消息從地庫中傳出,華國榮輕輕提起鐵函里絲織物的一角,記者清楚地看見了包裹中的一個塔狀物的塔心部分,看上去還很新,在燈光下發(fā)出藍光,非常神奇。“很顯然,這是一座鎏金七寶塔,塔身有精美的裝飾圖紋,高度和體積還不能確定,要進行畫圖、測量、做平面、立面分析。”九重錦繡如同是佛祖穿的衣物,華國榮表示,上千年的絲綢能夠保存得如此完好,出乎意料,也是十分珍貴的文物,無論如何也要想法保存好。華國榮表示,為防止寶塔暴露在空氣中遭損壞,絲織物不能完全掀起,只能露出一角。

    大報恩寺發(fā)現(xiàn)佛頂骨舍利千年后重現(xiàn)

    12日上午8時,珍藏有佛頂骨舍利的金棺銀槨由南京博物館迎請至棲霞寺。上午9時許,在海內(nèi)外108位高僧大德見證下,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傳印法師等從一套金棺銀槨中恭請出佛頂骨舍利,供奉于兩個特制的7層楠木刻金蓮花須彌座上;從另一套金棺銀槨中恭請出了十顆感應(yīng)舍利以及諸圣舍利等。記者看到,迎請出的佛頂骨舍利淺褐色,呈蜂窩狀。

    大報恩寺地宮出土石碑上的文字記載,這座地宮屬于北宋長干寺,舍利函中藏有的都是稀世國 寶:感應(yīng)舍利十顆、佛頂真骨、諸圣舍利、金棺銀槨、七寶阿育王塔。這些寶貝是被“進呈”然后“以鐵口函安置”的。

    史料記載,梁大同八年,梁武 帝改造阿育王佛塔,發(fā)掘出了舊塔下的舍利和佛發(fā)爪。佛祖的頭發(fā)呈青紺色,當(dāng)時的僧人們用手把佛祖的頭發(fā)拉直,頭發(fā)的長度有幾層樓那么長。除了這些,梁武帝 還挖到了前朝的人們禮佛的金銀杯、劍、釧、釵、鑷等諸雜寶物。

    據(jù)說,梁武帝挖到地下九尺許,發(fā)現(xiàn)了石函,函內(nèi)有鐵壺,以盛銀坩,坩內(nèi)有金鏤 罌,罌內(nèi)放著三顆佛祖舍利,如粟粒大,圓正光潔。函內(nèi)有琉璃碗,碗內(nèi)還有四顆舍利以及發(fā)爪,爪有四枚,為沈香色。

    后來,梁武帝請回了一顆佛祖 舍利放在他的宮廷內(nèi)。最后,梁武帝來到長干寺,設(shè)無礙大會,建了兩座寺廟,用金罌、玉罌,重新盛放了舍利以及佛祖的發(fā)爪,然后放在七寶塔內(nèi),又用石函盛放 寶塔,分別放在兩座寺廟的地宮內(nèi)。同時,還放了王侯妃子富室所舍的金銀環(huán)釧等珍寶充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