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記者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公民記者 - 解釋

    民間記者,又稱公民記者,為主流傳媒以外的人,或自身為主流傳媒的記者,但以獨立身份發(fā)聲的人,所作出的報導和評論。這個風氣沿自部落格和民間獨立媒體的盛行。

    從構詞的角度看,“公民記者”的中心語在“記者”,“公民”在前只是起一個定語的作用。既如此,按照矛盾的普遍性與一般性的關系來理解,“公民記者”應該算作“記者”這一“普遍”里的“特殊”,故“公民記者”必然要具備“記者”這個群體的基本特征,否則二者無法共存。

    從學理上講,記者有廣義、狹義之分?!皬V義的記者,是指新聞傳媒內部與新聞信息有著直接關聯(lián)或間接聯(lián)系的新聞從業(yè)人員,它甚至包括報紙的校對、廣播電臺的錄音人員、聽審人員和電視畫面的剪輯人員,等等。狹義的記者,是專指從事采訪新聞信息和報道新聞的人?!?同樣地,公民也可作兩種不同的理解。從政治學、法學的角度看,公民往往被界定為具有一國國籍、被允許參與社會活動、享有權利并承擔義務的自然人;從職業(yè)新聞傳播者的角度看,公民應指以往沒有充分機會參與媒體專業(yè)運作的普通人,即非職業(yè)新聞傳播者。

    因此,公民記者以其大眾的出身,以及并不專業(yè)的身份,又被稱為民間記者。

    曝光新聞動機

    一般市民可以在自己的部落格中撰寫獨立于主流傳媒的報道,同時,網上的獨立媒體亦會鼓勵市民成為民間記者,以報導形式介入社會諸多議題。民間記者采訪的動力來自自己的生活,興趣和對社會的關懷,不計報酬,是一種自我的實踐,并透過采訪進入他人的生活處境,了解別人的狀況和思想。所以民間記者的新聞所觸及的議題多種多樣,寫作時亦不會扮客觀中立,而是帶有感性和主觀的色彩。這種感性是來自經驗和內心的,而不是社會上既有對立的情緒。

    工作模式

    只需要申請一塊部落格,或者到獨立媒體的網站加入作民間記者,就可以寫民間報導。民間記者可以寫一些貼近自己生活的題材,例如當學生的寫師生關系,教育制度問題,教育新聞;當社工的寫社會福利政策,或社工所面對的問題,采訪周遭的人。

    世界上,有些獨立媒體會為一些在民間記者欄內比較有經驗和活躍的民間記者發(fā)出證件,但未必每個獨立媒體都會這想做。

    觀點定位

    (一)不必中立,世界上極難有絕對中立的傳媒,相反有不少傳媒故意裝出中立的樣子,卻充滿先入為主的意識形態(tài)。但必須清晰讓讀者知道你的立場和根據(jù),使讀者可對你的立場作思考和判斷。

    (二)報道性的文章要尊重事實,作者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道德和法律上)。

    (三)著重文章資訊的透明度,清楚交代自己在所報道事件中的角色或位置,例如一場游行里的參與者,或游行時在商店里的旁觀者。引用或參考自別的資料時,盡量保留原出處的連結或資料。

    (四)不得發(fā)表和散播歧視性的言論,包括種族、性別、婚姻狀況和性取向等。

    (五)不能進行沒有根據(jù)和侮辱性的人身攻擊。

    (六)文章不應作涉及商業(yè)性和政治人物的宣傳,不能以報導和文章謀進私利。

    作戰(zhàn)平臺

    1、博客

    博客,一種新銳的傳播力量。博客,通常稱為"網絡日志",是指在網絡上以日記的形式發(fā)布的流水記錄。博客作為新時代“信息爆炸”所催生的產物,他的誕生與發(fā)展有著其必然性,媒體新聞到大眾新聞,博客可謂是一劑強勁的催化劑,博客在大眾傳播中所起到的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博客是公民記者最易發(fā)揮作用的平臺。

    2、手機媒體

    手機媒體是指通過手機終端,進行各種(文字、音頻、視頻等形式的)媒體內容的傳播。手機具有“全民傳播”的特點,這是任何傳統(tǒng)媒體都無法比擬的。正是這一特點,手機才在社會事件中扮演著分外重要的角色,甚至影響事件的發(fā)展趨勢,也是公民記者便捷利用的一個平臺。

    手機媒體彌合了傳統(tǒng)媒體照顧不到的信息空位,讓傳播滲透到社會的點點滴滴,無論是信息的汲取還是傳播,都已經深入到點對點的模式,完全將傳統(tǒng)媒體的盲區(qū)覆蓋。

    3、公民新聞網

    OhmyNews是韓國的一個新聞網站。2000年2月22日,OhmyNews在韓國問世。創(chuàng)辦者是36歲的吳連鎬。5年以后,OhmyNews躍居成為韓國最具影響力的新聞媒體之一,英國《衛(wèi)報》認為它是“世界范圍內對本國事務影響最大的新聞網站”?,F(xiàn)在,OhmyNews網站的日均訪問量已達700萬人次,頁面日均點擊率高達2500萬,占據(jù)了韓國網絡新聞市場份額的33.62%。

    創(chuàng)始人吳連鎬有這樣的夢想:使每個公民都是記者?,F(xiàn)在,在韓國已經有3.7萬個市民記者。他們每天為OhmyNews網站提供來自各地發(fā)生的新聞。從綜合新聞、政治經濟到電影、體育,OhmyNews幾乎涵蓋了傳統(tǒng)媒體的全部欄目。市民記者可以在承擔責任的基礎上自由發(fā)表言論,每篇報道后面都會有大量跟貼,形成了網站鮮明的個性色彩。同時,OhmyNews還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即時性、互動性、分眾化的特點,巧妙地與傳統(tǒng)媒體及其在線版本形成了錯位定位。在OhmyNews上經常出現(xiàn)足以影響韓國輿論的重量級評論。

    影響

    1、帶來記者新模式

    公民記者與傳統(tǒng)記者是互為補充、相互促進,甚至可以為傳統(tǒng)媒體設置某些議程。公民報道者的出現(xiàn),帶來了新的傳播模式,它有助于受眾形成立體事實圖像,更趨于事實真相。

    第一,傳播是具有雙向性的,傳播者不再僅僅只是傳播者,受眾也不再僅僅滿足于接受,傳播者與受著直接的界限被打破,或者說多了更多的交流。在新聞事件真相到受眾頭腦中形成關于事實的圖像這一過程中,有受眾與普通公民、職業(yè)新聞工作者及所在媒體的相互反饋。第二,現(xiàn)實中往往存在這樣的情況,普通公民與受眾實際上是重合的,他可能直接經歷或參與相關事件,既是傳者也是受者。第三,普通公民并不是必須通過自媒介進行新聞傳播,他同樣可以借助傳統(tǒng)的媒介如電視、報紙等進行新聞傳播?,F(xiàn)實中的向報紙報料、向電視臺提供個人拍攝的DV片段等即屬此類。

    雙向傳播基礎上的公民新聞促進了民間話語體系的崛起,顛覆了“輿論一律”的傳播格局,是一種民主化的媒體形式。因為有了大眾的參與和影響,主流媒體的報道將會變得更加客觀,更加理性。新聞將不再是幾家媒體的發(fā)言,而會成為全社會共同的聲音,公民新聞勢必會帶來新聞業(yè)的一場革命。

    2、帶來網絡監(jiān)督

    和一般網民相比,“公民記者”對于實踐公民權利有著更高的訴求和愿望。同時,一個令人注目的現(xiàn)象是,加入這個群體的人,正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多樣化。更多的知識精英,也在不同的場合扮演了公民記者的角色,他們的言論具有更多的理性和思辯色彩。

    面對公民記者帶來的網絡監(jiān)督,執(zhí)政者做到理性對待,建立良好的對話空間,就能達成雙贏。這種理性對待,表現(xiàn)為對網絡監(jiān)督的重視。在網民數(shù)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一的中國,貪腐可能就會在沒有任何征兆的情況下,為眼尖的公民記者發(fā)覺。執(zhí)政者應該順勢而為,將公民記者當成網絡紀檢員,對他們通過網絡遞交的“公開材料”認真審讀,這種理性對待,還包括對網絡監(jiān)督的及時反饋。

    公民記者帶來的不僅僅是網絡監(jiān)督,還有網絡參政。他們會通過報道新聞,討論公共事務,要求行政作為。對此,執(zhí)政者同樣可以順勢而為。當然,公民記者本身是一個不確定的群體。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目擊某個新聞事件的發(fā)生,見證某個新聞現(xiàn)場,并發(fā)表新聞變身公民記者。公民記者在發(fā)表言論時往往容易受到情緒的干擾,說出的話不好聽。但這并不代表他們的話不真實。在這樣的情況下,執(zhí)政者需靜下心,以負責任的心態(tài)面對通過網絡反映出的社會問題和民間呼聲。

    公民記者的啟示

    在如今這樣的發(fā)展情境之下,給與人們的啟示很多:

    對于傳統(tǒng)新聞媒介來講,要轉變思維模式,取長補短,認真吸收公民記者傳播精神的內核,重新審視自身之使命和新聞價值觀,改變精英觀念,拋棄話語霸權,參與公共生活,為草根發(fā)聲,還話語空間予公民,以便順應這場新聞傳播的變革,并在這場變革中重新找回公信力及重樹權威形象。

    而對于政府來說,應對公民記者及公民新聞予以寬容和重視,以一種民主而開放的姿態(tài)尊重并推動公民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公民新聞和公民記者實施科學且民主的監(jiān)管以便公民新聞可以保持其健康獨立發(fā)展之姿。

    目前在中國,公民記者剛剛出現(xiàn),其發(fā)展尚處起步階段,但各界對公民記者的關注卻已經到了一定的高度。公民記者作為一個以公共參與為最大特色的新興角色,其在中國的發(fā)展前景是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中國是人口大國,公民絕對數(shù)量的龐大是公民記者大展拳腳的絕佳舞臺。國內傳統(tǒng)主流媒介因特殊原因仍然存在可以被公民記者填補的“盲點”,民生新聞和公共新聞在中國的火爆表明“新聞平民化”趨勢是正確的,這為公民記者打了一記強心劑。

    然而,與此同時,公民記者在中國能否有長久的生存空間,更充滿變數(shù)與挑戰(zhàn)。在目前中國特殊的國情和政治體制下,主張公共參與的公民記者究竟能獲得多大作為空間還是未知。公民記者與傳統(tǒng)媒體以及政治因素的磨合,公民記者在尋求突破的同時又如何保證其獨立性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