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阿陀斯半島,位于愛琴海上的希臘,哈爾基迪基半島的東部,是一個形如手臂的小半島,伸向碧波萬頃的愛琴海,隸屬于中馬其頓大區(qū)(Central Macedonia)哈爾基迪基(Chalkidiki)省。阿陀斯山坐落在最美麗的半島哈爾基季基上,是希臘唯一一個完全用于向上帝祈禱與膜拜的地方。也正是如此,它被稱為“圣山”。傳說阿陀斯山被譽為“圣母瑪利亞的伊甸園”,禁止其他女性進入。公元1060年,阿陀斯山頒布了一條嚴律:禁止女性入山!男性不能攜帶妻子、女友、情人入山,就連雌性的貓、狗、鸚鵡等寵物也不行。
半島簡介
阿陀斯半島位于愛琴海上的希臘,哈爾基迪基半島的東部,是一個形如手臂的小半島,伸向碧波萬頃的愛琴海,隸屬于中馬其頓大區(qū)(Central Macedonia)哈爾基迪基(Chalkidiki)省。
說是半島有點勉強,它只有一條寬不過10米、長達2000多米的人行道與島相連,這是10世紀前后人們?yōu)殚_發(fā)該島而修筑的,所以稱之為島更確切些。
小半島的面積僅 360 平方公里,山勢奇?zhèn)?、高峰聳峙的阿索斯山雄踞于半島的東南部,頂峰海拔達 2033 米。這里山青水秀,十分幽靜。
現(xiàn)在,島上有“城鎮(zhèn)”11個,居民1.5 萬余人,其中修道士900 人,設有東 正教修道院20所。
半島圣地
阿陀斯山坐落在最美麗的半島哈爾基季基上,是希臘唯一一個完全用于向上帝祈禱與膜拜的地方。也正是如此,它被稱為“圣山”。傳說阿陀斯山被譽為“圣母瑪利亞的伊甸園”,禁止其他女性進入,因此,阿陀斯山成為女性的禁地。
阿陀斯山上有教堂25座,隱修區(qū)70個,修道院圖書館珍藏著大量13至16世紀斯拉夫人的珍本手稿和卷軸。阿陀斯山雖地處希臘,但卻不受希臘法律的約束,而直接聽命于東正教的修道院。這里律例嚴格,禁止任何樂器、香煙、游戲、唱歌,更不用提收音機、電視機、電報和報紙了。唯一的財產就是一輛汽車。
何方神圣
阿陀斯山位于愛琴海上的希臘,隸屬中馬其頓大區(qū)這里交通很不方便,完全需要自己步行攀登,而且很容易迷路,修道院都建在懸崖絕壁之上,圍以深墻大院,入口只有一個,每到天黑就全部關閉,到那時候,如果你還在外面,那可真就是走投無路了。所以,這樣的旅行本身對我們來說也是另一種修行。
阿陀斯為世界上僅存的真正的“僧侶政治”地區(qū)。阿陀斯的隱修士都是些什么樣的人呢?這里的大多數(shù)人是一出生就被送來的,所以平生沒有見過女人。然而,他們?yōu)槭裁葱母是樵傅赝拿魇澜绺艚^,在這個僅有150平方英里的半島上打發(fā)時光呢?
為何在這
如果你步行或騎著騾子進山觀光,沿途便呈現(xiàn)出一座又一座修道院。人們在這里看到的是整潔的臥室、真正的素食、充足的淡水或果酒。進齋時悄然無聲,餐桌上有扁豆湯、魚、色拉、酒和面包。面包是修士們自己烘烤的。
阿陀斯山上的修士們都很有學問。“我為什么不該留在這里?”一位修士說,“在這里生活很值得。這里悠然而寧靜,沒有煩惱,沒有麻煩,不必為任何事情擔心,我們在阿陀斯山上生活,比世上任何地方的人都長壽,在這里我們?yōu)槭裁葱枰四?”
修道院的高墻禁錮了這些單身漢,他們在這里生活、勞動、祈禱,在平靜、安寧、冥想之中消時度日。阿陀斯是人類歷史的一個古跡,也是男子在地球上的最后一個隱居地。
神話傳說
關于這個半島,有一個神話傳說:很久以前,這個半島上住著一位名叫阿陀斯的大力士,與海神波塞冬在這兒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拚搏,最后阿陀斯用盡全力,將這座山壓在波塞冬的身上。為了紀念降神的英雄,人們就用他的名字來稱呼這座山。
半島歷史
公元1060年,阿陀斯山頒布了一條嚴律:禁止女性入山!男性不能攜帶妻子、女友、情人入山,就連雌性的貓、狗、鸚鵡等寵物也不行。
自1060年以來,阿陀斯制定了“禁止女人上島”的法律。
在阿陀斯山上,1000 多年來居住著特殊居民——東正教的修士和隱士,人們把這座山稱為“圣山”。
神秘的圣山半島,上千年來聚居著各地修道士,由于嚴禁女性甚至雌性動物上島,該島也被希臘人稱為 “男人國”。日前,由于規(guī)定有了一些松動,媒體才得以進島探訪,發(fā)現(xiàn)事實確是如此。
阿陀斯山雖地處希臘,但卻不受希臘法律的約束,而直接聽命于東正教的修道院。島上有“城鎮(zhèn)”11 個,居民1.5 萬余人,其中修道士九百多人,幾十座修道院依山而建。阿陀斯是獨一無二的實行禁欲生活的地方,九百名很有學問的修道士一生下來就被送到島上,平生沒有見過女人。在他們的生活中,沒有收音機、電視機、電話,也沒有報紙,禁絕一切樂器,還禁止他們唱歌、吸煙等。島上的平民百姓也一律過著禁欲的生活。他們至今吃的還是自制面包。一位餐館服務生說,島上的人們同吃同住,共同修道。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軍隊占領該地時,納粹們對禁止婦女進山的奇怪法律也表贊同,德國人撤退后,這里緊跟著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議會討論了關于母雞的問題,最后決定準許喂養(yǎng)母雞。 "畢竟, "巴斯利多斯修道院院長解釋道, " 母雞們每天都為我們的早餐提供雞蛋。 "
禁止女人進入
阿陀斯為何禁止女人進入?
至于阿陀斯為何制定 “禁止女人上島 ”的法律,一位長胡須的修士這樣解釋: " 當初一個女人就破壞了伊甸園,只要一個女人也足以毀掉阿陀斯。 "
“這里悠然而寧靜,沒有煩惱,沒有麻煩,不必為任何事情擔心,我們在阿陀斯山上生活,比世上任何地方的人都長壽,在這里我們?yōu)槭裁葱枰四?”
男人國
阿陀斯半島自阿陀斯制定了“禁止女人上島”的法律,那以后幾乎沒有一個女人得以進入,阿陀斯真可謂是名副其實的“男人國”。這里 不僅沒有女性,就連一些雌性動物也不許存在,甚至連女性的照片、圖畫或有關女性的日用品也不準帶上島。
阿陀斯不受希臘法律的約束,而直接聽命于修道院,使之成為世界上僅存的 真正的“僧侶政治”地區(qū)。在歐洲,阿陀斯是獨一無二的實行禁欲生活的地方,他們至今仍采用人們早巳廢棄的古代歷法。島上的修道士如此,平民百姓也亦然,一律過著禁俗的生活。阿陀斯人過著與文明世界隔絕的生活,至今吃的還是 自制面包。不過,現(xiàn)在他們也有了整潔的臥室和“文明產物”的抽水馬桶及一輛汽車。
大家心甘情愿地過著這樣的生活。一位修道土說:“在這里生活很值得,沒有煩惱,不必為任何事情擔心,我們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的人都長壽。”
據(jù)說,他們當初禁止女人上島的理由十分充足。既然“當初一個女人就破壞 了伊甸園,現(xiàn)在一個女人也足以毀掉阿陀斯”。
成功上島的女人
不準女人上島,并不等于沒有女人上島。不久前,一位美國女學者偷偷上了島,可惜被發(fā)現(xiàn),不但被捆綁挨了16鞭還在黑暗的地牢里被關了一夜。唯一的 “成功者”是1930年歐洲小姐艾迪斯·迪普拉拉科,她偽裝成男水手上島。之后, 她將親身經歷著文發(fā)表,并附上了她與一位年輕修道士在山上的合影。
倘有偷偷進山的女子被捉,懲罰的慣例是6-16記鞭笞,然后立即驅逐。以身試“法”的事也發(fā)生過:美國交流學者科拉·米勒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駕駛著一艘劃艇來到阿陀斯山腳下,上岸后,她身穿泳裝漫步于海灘上,縱情欣賞大自然的杰作。被發(fā)現(xiàn)后,她被捉住,怒火中燒的阿陀斯宗教法庭將她綁起來痛鞭16下,還把她關在黑暗的地牢里整整一夜,不給食物和水。
前羅馬尼亞王后瑪麗曾喬裝打扮成一個男孩,幾乎騙過警衛(wèi)。她被捉后立即被送回國,沒有受到懲罰。阿陀斯的主人顯然諳熟如何處理這種外交事件,避免其演變成一場復雜的國際“糾紛”。
圣山詳情
阿托斯圣山是圣母的圣山。阿托斯圣山是圣母的圣山。話說當年圣母瑪利亞拜訪窮苦病人(Lazarus),在一次前往塞普勒斯(Cyprus)途中,船只偏移了航線,意外來到阿陀斯。圣母上了岸后,見島上景象非比尋常,遂將其定為神圣區(qū)域,宣告女性不得踏入這地方。值得一提的是,據(jù)說在二次大戰(zhàn)后,希臘發(fā)生內戰(zhàn),修道院曾經收留過女性和少女。
位于希臘東部近海地區(qū),自1054年以來,“神圣的山”一直處于自治的狀態(tài)。作為正統(tǒng)的精神上的中心,圣山不允許婦女和小孩進入。拜占廷時代以來,圣山是世界上公認的藝術中心。層層疊疊的修道院(其中大約20個修道院現(xiàn)在還有1400個僧侶)影響著像俄羅斯一樣廣闊的疆域,它們的繪畫藝術同樣影響了正統(tǒng)藝術的歷史。
圣山阿托斯也名為“圣母的花園”,這是繼主耶穌基督墓地之后世界上的第二大圣地。阿托斯圣山是東正教世界的天堂,是基督世界獨一無二的地方;這里是一個由修士組成的世界,充滿了上帝的恩典,來自正教世界的1千多名修士在這里進行靈修生活。阿托斯圣山的主人是圣母,其他任何婦女都不允許進入這里。
所有的這一切好象就是上帝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阿托斯呈細長形,面積為339平方公里,最寬的地方超過了80平方公里;在這里有20多座大修道院、15座小修道院和200多個大大小小的庵室,共有1500多名來自希臘、塞爾維亞、俄羅斯、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修士在這里進行靈修。
哈爾基季基(Chalkidiki)州從西到東的第三個半島狹長而又多山,它深入海中達28英里,這個半島基本上就是阿蘇斯神權共和國(Aftonomos Periochi Agiou Orous)的行政區(qū)域,半島的端部就是威嚴肅穆的阿陀斯山,又稱為圣山。在這個被森林覆蓋幾乎是無人問津的地區(qū),從九世紀開始,由于很多拜占庭城市在打破舊習的斗爭中陷入一片混亂,陸續(xù)有一些隱居遁世者和修道者逃逸到這里并試圖找到藏身之處,這其中的典型就是禁欲苦修的Peter(Peter the Athonite)和 St. Euthymius, 他們居住在巖洞中。
這里的修道團體的組織形式和行為規(guī)范是由St. Athanasius (St. Athanasius the Athonite )制定的,他在957年退休并隱居在此。然而,在和Candia(克里特島最大的城市,現(xiàn)改名為以阿克里翁)(注:Candia是意大利殖民者給克里特島起的名字)的戰(zhàn)爭中,他追隨他的朋友Nicephorus Phocas并利用部分戰(zhàn)利品建立了一個Lavra(因宗教原因而隱居者的小團體)。在Nicephorus(成了統(tǒng)治者)的支持和保護下,這個Lavra在963年轉變成一個龐大而富有的修道院,它擁有80名僧侶和廣闊的領地。盡管該修道院的建立激起了隱居在該半島上且拒絕這種新的生活方式的其他僧侶的敵意,另外兩個修道院,Iviron(978)和Vatopedi(985),也分別建立起來。很快的修道院在整個半島興盛起來,君主和帝國的大臣們也建立了一些。大多數(shù)修道院都從拜占庭統(tǒng)治者那里得到扶持,當然,半島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與薩洛尼卡和拜占庭的海上交通極為快捷,這樣僧侶們可以開展各種各樣的商業(yè)活動來支持自己的發(fā)展。
Andronicus Paleologus二世(1282-1328)登基后支持那些反對將東正教和天主教教會統(tǒng)一的僧侶們,開創(chuàng)了一個深切的宗教和藝術上的革新時期。在這個時期,阿陀斯山逐漸變成拜占庭世界的宗教和文化中心,這也是它在后來的歷史時期的一貫角色。在十四世紀,這些修道院遭受到海盜的襲擊和內戰(zhàn)(1341-47)的破壞,且先后為塞爾維亞人(1345-71)和土耳其人所占領。1424年,奧斯曼帝國強迫它們接受奧斯曼的統(tǒng)治,雖然它們有一定程度的政治和行政上的自治權且允許它們保有它們的大量財產。由于僧侶們參與反對奧斯曼帝國的起義活動,從1821年起,土耳其人占領了阿陀斯地區(qū)達九年之久,在這期間,這里的建筑、藝術作品和圖書館的藏書都遭到了不可彌補的破壞。1927年,希臘憲法將該半島建為一個完全自治的神權共和國,但它仍屬于希臘,在外交事務部,有他的專門代表。它由設立在卡里埃(Karyes)的Epistasia來管理,所謂的Epistasia就是一個有分別來自20個修道院的20名代表組成的行政機構,這些代表在每年的一月份選出。
除了二十個比較大的修道院外,在臨近海岸的地方還有十二個skite(較小的僧侶團體),這些團體一般聚居在樸素的建筑里。有時候,三三兩兩的僧侶聚居在分散的定居點(kellia, kathismata):隱居者住在巖洞或深谷里,特別是半島南部地區(qū)。
僧侶修行方式主要有兩種,修道院方式和自我修行方式。在修道院系統(tǒng)下,所有的僧侶在修道院長的指導下共同生活;在自我修行方式(18世紀引入)下,僧侶有更大程度的自由,比如說,每人都有他自己的房間而且可以擁有私人財產,集體活動只是一起祈禱。從建筑形式上來說,由于起源于不同時期,修道院的風格也大不相同。每個修道院都有其自身的特點。這些修道院四周都是加強工事,有塔樓,有巡邏通道,有可以擴大射擊范圍的棱堡,有狹長的窗子和一個入口,城門則是用釘子加固的厚重的金屬門。在內部靠墻而建的則是 ………….. 這些頂部建有涼廊的多層建筑就是僧侶們的住處,行政管理中心,烤爐(oven) ,酒窖(cellar),醫(yī)院,客房(guesthouse),招待所(hospice),圖書館和一些小禮拜堂(chapel)。Katholikon就坐落在庭院的中央,而且經常是在一個君士坦丁堡-希臘式十字架的設計,但是后來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可能是出于禮拜式的原因吧),Katholikon的附屬建筑變成了兩個拱頂附屬建筑(apse),這樣一來就形成了阿蘇斯山地區(qū)特有的設計:總共有三個拱頂附屬建筑。坐落在Katholikon前方的大大的門廳則具有特殊的禮拜上的目的,這也是修道院的一個特點。它被分為六個開間并且在中央有兩個孤立的柱子,它被一個中央拱頂和兩個側面的圓屋頂所覆蓋。在教堂的前面則是一個滌罪泉(purification fountain)(phiala)和食堂(refectory)(trapeza)。食堂對于修道院生活是必須的,因為集體用餐是彌撒慶典的最后一項活動(the collective meal is the last act in the celebration of mass)。
修道院里裝飾有成組的壁畫,這些壁畫歷經滄桑,并多次重畫。幾乎沒有畫作被從十二世紀保留到現(xiàn)在,但那些碩果僅存的幾幅畫作都是那個年代里拜占庭畫作的典范之作。最重要的時期就是在Andronicus Paleologus二世,阿蘇斯僧侶的最偉大的支持者,的統(tǒng)治之下的階段。這個階段壁畫是由來自薩洛尼卡的Manuel Panselinos繪制的,該人是馬其頓學派(Macedonian School)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的特點是描繪的建筑物詳盡而精美,描繪的人物有逼真的面部,而且色彩明快??死氐漠嫾覄t在十五十六世紀比較活躍,大概是因為克利特是當時東正教世界最重要的藝術中心之一吧。Theophanes Strelitzas就是這些畫家中的一位,他于1535年在Great Lavra工作。他的作品富于象征意義且構圖高雅和諧,但人們更為賞識的是它們毫無瑕疵的東正教特點。除了克利特學派外,還有底比斯學派的畫家Frangos Katelanos(1560),他偏好以運動和空間為特點的更為自由的景象。十八世紀的時候,阿蘇斯繪畫逐漸形成了它特有的地方特點,滲透著強烈的回顧性的趨勢。它陷入到更為流行的以回顧發(fā)生在Andronicus Paleologus二世統(tǒng)治時期的藝術復興為特點的運動中。當然修道院里也有很多藝術作品(圣像,金器,紡織品,法衣和祭壇陳設物)和稀有的宗教書籍(包括11500件泥金寫本)。
阿陀斯半島,位于愛琴海上的希臘,哈爾基迪基半島的東部,是一個形如手臂的小半島,伸向碧波萬頃的愛琴海,隸屬于中馬其頓大區(qū)(Central Macedonia)哈爾基迪基(Chalkidiki)省。阿陀斯山坐落在最美麗的半島哈爾基季基上,是希臘唯一一個完全用于向上帝祈禱與膜拜的地方。也正是如此,它被稱為“圣山”。傳說阿陀斯山被譽為“圣母瑪利亞的伊甸園”,禁止其他女性進入。公元1060年,阿陀斯山頒布了一條嚴律:禁止女性入山!男性不能攜帶妻子、女友、情人入山,就連雌性的貓、狗、鸚鵡等寵物也不行。
半島簡介
阿陀斯半島位于愛琴海上的希臘,哈爾基迪基半島的東部,是一個形如手臂的小半島,伸向碧波萬頃的愛琴海,隸屬于中馬其頓大區(qū)(Central Macedonia)哈爾基迪基(Chalkidiki)省。
說是半島有點勉強,它只有一條寬不過10米、長達2000多米的人行道與島相連,這是10世紀前后人們?yōu)殚_發(fā)該島而修筑的,所以稱之為島更確切些。
小半島的面積僅 360 平方公里,山勢奇?zhèn)ァ⒏叻迓栔诺陌⑺魉股叫劬嵊诎雿u的東南部,頂峰海拔達 2033 米。這里山青水秀,十分幽靜。
現(xiàn)在,島上有“城鎮(zhèn)”11個,居民1.5 萬余人,其中修道士900 人,設有東 正教修道院20所。
半島圣地
阿陀斯山坐落在最美麗的半島哈爾基季基上,是希臘唯一一個完全用于向上帝祈禱與膜拜的地方。也正是如此,它被稱為“圣山”。傳說阿陀斯山被譽為“圣母瑪利亞的伊甸園”,禁止其他女性進入,因此,阿陀斯山成為女性的禁地。
阿陀斯山上有教堂25座,隱修區(qū)70個,修道院圖書館珍藏著大量13至16世紀斯拉夫人的珍本手稿和卷軸。阿陀斯山雖地處希臘,但卻不受希臘法律的約束,而直接聽命于東正教的修道院。這里律例嚴格,禁止任何樂器、香煙、游戲、唱歌,更不用提收音機、電視機、電報和報紙了。唯一的財產就是一輛汽車。
何方神圣
阿陀斯山位于愛琴海上的希臘,隸屬中馬其頓大區(qū)這里交通很不方便,完全需要自己步行攀登,而且很容易迷路,修道院都建在懸崖絕壁之上,圍以深墻大院,入口只有一個,每到天黑就全部關閉,到那時候,如果你還在外面,那可真就是走投無路了。所以,這樣的旅行本身對我們來說也是另一種修行。
阿陀斯為世界上僅存的真正的“僧侶政治”地區(qū)。阿陀斯的隱修士都是些什么樣的人呢?這里的大多數(shù)人是一出生就被送來的,所以平生沒有見過女人。然而,他們?yōu)槭裁葱母是樵傅赝拿魇澜绺艚^,在這個僅有150平方英里的半島上打發(fā)時光呢?
為何在這
如果你步行或騎著騾子進山觀光,沿途便呈現(xiàn)出一座又一座修道院。人們在這里看到的是整潔的臥室、真正的素食、充足的淡水或果酒。進齋時悄然無聲,餐桌上有扁豆湯、魚、色拉、酒和面包。面包是修士們自己烘烤的。
阿陀斯山上的修士們都很有學問。“我為什么不該留在這里?”一位修士說,“在這里生活很值得。這里悠然而寧靜,沒有煩惱,沒有麻煩,不必為任何事情擔心,我們在阿陀斯山上生活,比世上任何地方的人都長壽,在這里我們?yōu)槭裁葱枰四?”
修道院的高墻禁錮了這些單身漢,他們在這里生活、勞動、祈禱,在平靜、安寧、冥想之中消時度日。阿陀斯是人類歷史的一個古跡,也是男子在地球上的最后一個隱居地。
神話傳說
關于這個半島,有一個神話傳說:很久以前,這個半島上住著一位名叫阿陀斯的大力士,與海神波塞冬在這兒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拚搏,最后阿陀斯用盡全力,將這座山壓在波塞冬的身上。為了紀念降神的英雄,人們就用他的名字來稱呼這座山。
半島歷史
公元1060年,阿陀斯山頒布了一條嚴律:禁止女性入山!男性不能攜帶妻子、女友、情人入山,就連雌性的貓、狗、鸚鵡等寵物也不行。
自1060年以來,阿陀斯制定了“禁止女人上島”的法律。
在阿陀斯山上,1000 多年來居住著特殊居民——東正教的修士和隱士,人們把這座山稱為“圣山”。
神秘的圣山半島,上千年來聚居著各地修道士,由于嚴禁女性甚至雌性動物上島,該島也被希臘人稱為 “男人國”。日前,由于規(guī)定有了一些松動,媒體才得以進島探訪,發(fā)現(xiàn)事實確是如此。
阿陀斯山雖地處希臘,但卻不受希臘法律的約束,而直接聽命于東正教的修道院。島上有“城鎮(zhèn)”11 個,居民1.5 萬余人,其中修道士九百多人,幾十座修道院依山而建。阿陀斯是獨一無二的實行禁欲生活的地方,九百名很有學問的修道士一生下來就被送到島上,平生沒有見過女人。在他們的生活中,沒有收音機、電視機、電話,也沒有報紙,禁絕一切樂器,還禁止他們唱歌、吸煙等。島上的平民百姓也一律過著禁欲的生活。他們至今吃的還是自制面包。一位餐館服務生說,島上的人們同吃同住,共同修道。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軍隊占領該地時,納粹們對禁止婦女進山的奇怪法律也表贊同,德國人撤退后,這里緊跟著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議會討論了關于母雞的問題,最后決定準許喂養(yǎng)母雞。 "畢竟, "巴斯利多斯修道院院長解釋道, " 母雞們每天都為我們的早餐提供雞蛋。 "
禁止女人進入
阿陀斯為何禁止女人進入?
至于阿陀斯為何制定 “禁止女人上島 ”的法律,一位長胡須的修士這樣解釋: " 當初一個女人就破壞了伊甸園,只要一個女人也足以毀掉阿陀斯。 "
“這里悠然而寧靜,沒有煩惱,沒有麻煩,不必為任何事情擔心,我們在阿陀斯山上生活,比世上任何地方的人都長壽,在這里我們?yōu)槭裁葱枰四?”
男人國
阿陀斯半島自阿陀斯制定了“禁止女人上島”的法律,那以后幾乎沒有一個女人得以進入,阿陀斯真可謂是名副其實的“男人國”。這里 不僅沒有女性,就連一些雌性動物也不許存在,甚至連女性的照片、圖畫或有關女性的日用品也不準帶上島。
阿陀斯不受希臘法律的約束,而直接聽命于修道院,使之成為世界上僅存的 真正的“僧侶政治”地區(qū)。在歐洲,阿陀斯是獨一無二的實行禁欲生活的地方,他們至今仍采用人們早巳廢棄的古代歷法。島上的修道士如此,平民百姓也亦然,一律過著禁俗的生活。阿陀斯人過著與文明世界隔絕的生活,至今吃的還是 自制面包。不過,現(xiàn)在他們也有了整潔的臥室和“文明產物”的抽水馬桶及一輛汽車。
大家心甘情愿地過著這樣的生活。一位修道土說:“在這里生活很值得,沒有煩惱,不必為任何事情擔心,我們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的人都長壽。”
據(jù)說,他們當初禁止女人上島的理由十分充足。既然“當初一個女人就破壞 了伊甸園,現(xiàn)在一個女人也足以毀掉阿陀斯”。
成功上島的女人
不準女人上島,并不等于沒有女人上島。不久前,一位美國女學者偷偷上了島,可惜被發(fā)現(xiàn),不但被捆綁挨了16鞭還在黑暗的地牢里被關了一夜。唯一的 “成功者”是1930年歐洲小姐艾迪斯·迪普拉拉科,她偽裝成男水手上島。之后, 她將親身經歷著文發(fā)表,并附上了她與一位年輕修道士在山上的合影。
倘有偷偷進山的女子被捉,懲罰的慣例是6-16記鞭笞,然后立即驅逐。以身試“法”的事也發(fā)生過:美國交流學者科拉·米勒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駕駛著一艘劃艇來到阿陀斯山腳下,上岸后,她身穿泳裝漫步于海灘上,縱情欣賞大自然的杰作。被發(fā)現(xiàn)后,她被捉住,怒火中燒的阿陀斯宗教法庭將她綁起來痛鞭16下,還把她關在黑暗的地牢里整整一夜,不給食物和水。
前羅馬尼亞王后瑪麗曾喬裝打扮成一個男孩,幾乎騙過警衛(wèi)。她被捉后立即被送回國,沒有受到懲罰。阿陀斯的主人顯然諳熟如何處理這種外交事件,避免其演變成一場復雜的國際“糾紛”。
圣山詳情
阿托斯圣山是圣母的圣山。阿托斯圣山是圣母的圣山。話說當年圣母瑪利亞拜訪窮苦病人(Lazarus),在一次前往塞普勒斯(Cyprus)途中,船只偏移了航線,意外來到阿陀斯。圣母上了岸后,見島上景象非比尋常,遂將其定為神圣區(qū)域,宣告女性不得踏入這地方。值得一提的是,據(jù)說在二次大戰(zhàn)后,希臘發(fā)生內戰(zhàn),修道院曾經收留過女性和少女。
位于希臘東部近海地區(qū),自1054年以來,“神圣的山”一直處于自治的狀態(tài)。作為正統(tǒng)的精神上的中心,圣山不允許婦女和小孩進入。拜占廷時代以來,圣山是世界上公認的藝術中心。層層疊疊的修道院(其中大約20個修道院現(xiàn)在還有1400個僧侶)影響著像俄羅斯一樣廣闊的疆域,它們的繪畫藝術同樣影響了正統(tǒng)藝術的歷史。
圣山阿托斯也名為“圣母的花園”,這是繼主耶穌基督墓地之后世界上的第二大圣地。阿托斯圣山是東正教世界的天堂,是基督世界獨一無二的地方;這里是一個由修士組成的世界,充滿了上帝的恩典,來自正教世界的1千多名修士在這里進行靈修生活。阿托斯圣山的主人是圣母,其他任何婦女都不允許進入這里。
所有的這一切好象就是上帝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阿托斯呈細長形,面積為339平方公里,最寬的地方超過了80平方公里;在這里有20多座大修道院、15座小修道院和200多個大大小小的庵室,共有1500多名來自希臘、塞爾維亞、俄羅斯、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修士在這里進行靈修。
哈爾基季基(Chalkidiki)州從西到東的第三個半島狹長而又多山,它深入海中達28英里,這個半島基本上就是阿蘇斯神權共和國(Aftonomos Periochi Agiou Orous)的行政區(qū)域,半島的端部就是威嚴肅穆的阿陀斯山,又稱為圣山。在這個被森林覆蓋幾乎是無人問津的地區(qū),從九世紀開始,由于很多拜占庭城市在打破舊習的斗爭中陷入一片混亂,陸續(xù)有一些隱居遁世者和修道者逃逸到這里并試圖找到藏身之處,這其中的典型就是禁欲苦修的Peter(Peter the Athonite)和 St. Euthymius, 他們居住在巖洞中。
這里的修道團體的組織形式和行為規(guī)范是由St. Athanasius (St. Athanasius the Athonite )制定的,他在957年退休并隱居在此。然而,在和Candia(克里特島最大的城市,現(xiàn)改名為以阿克里翁)(注:Candia是意大利殖民者給克里特島起的名字)的戰(zhàn)爭中,他追隨他的朋友Nicephorus Phocas并利用部分戰(zhàn)利品建立了一個Lavra(因宗教原因而隱居者的小團體)。在Nicephorus(成了統(tǒng)治者)的支持和保護下,這個Lavra在963年轉變成一個龐大而富有的修道院,它擁有80名僧侶和廣闊的領地。盡管該修道院的建立激起了隱居在該半島上且拒絕這種新的生活方式的其他僧侶的敵意,另外兩個修道院,Iviron(978)和Vatopedi(985),也分別建立起來。很快的修道院在整個半島興盛起來,君主和帝國的大臣們也建立了一些。大多數(shù)修道院都從拜占庭統(tǒng)治者那里得到扶持,當然,半島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與薩洛尼卡和拜占庭的海上交通極為快捷,這樣僧侶們可以開展各種各樣的商業(yè)活動來支持自己的發(fā)展。
Andronicus Paleologus二世(1282-1328)登基后支持那些反對將東正教和天主教教會統(tǒng)一的僧侶們,開創(chuàng)了一個深切的宗教和藝術上的革新時期。在這個時期,阿陀斯山逐漸變成拜占庭世界的宗教和文化中心,這也是它在后來的歷史時期的一貫角色。在十四世紀,這些修道院遭受到海盜的襲擊和內戰(zhàn)(1341-47)的破壞,且先后為塞爾維亞人(1345-71)和土耳其人所占領。1424年,奧斯曼帝國強迫它們接受奧斯曼的統(tǒng)治,雖然它們有一定程度的政治和行政上的自治權且允許它們保有它們的大量財產。由于僧侶們參與反對奧斯曼帝國的起義活動,從1821年起,土耳其人占領了阿陀斯地區(qū)達九年之久,在這期間,這里的建筑、藝術作品和圖書館的藏書都遭到了不可彌補的破壞。1927年,希臘憲法將該半島建為一個完全自治的神權共和國,但它仍屬于希臘,在外交事務部,有他的專門代表。它由設立在卡里埃(Karyes)的Epistasia來管理,所謂的Epistasia就是一個有分別來自20個修道院的20名代表組成的行政機構,這些代表在每年的一月份選出。
除了二十個比較大的修道院外,在臨近海岸的地方還有十二個skite(較小的僧侶團體),這些團體一般聚居在樸素的建筑里。有時候,三三兩兩的僧侶聚居在分散的定居點(kellia, kathismata):隱居者住在巖洞或深谷里,特別是半島南部地區(qū)。
僧侶修行方式主要有兩種,修道院方式和自我修行方式。在修道院系統(tǒng)下,所有的僧侶在修道院長的指導下共同生活;在自我修行方式(18世紀引入)下,僧侶有更大程度的自由,比如說,每人都有他自己的房間而且可以擁有私人財產,集體活動只是一起祈禱。從建筑形式上來說,由于起源于不同時期,修道院的風格也大不相同。每個修道院都有其自身的特點。這些修道院四周都是加強工事,有塔樓,有巡邏通道,有可以擴大射擊范圍的棱堡,有狹長的窗子和一個入口,城門則是用釘子加固的厚重的金屬門。在內部靠墻而建的則是 ………….. 這些頂部建有涼廊的多層建筑就是僧侶們的住處,行政管理中心,烤爐(oven) ,酒窖(cellar),醫(yī)院,客房(guesthouse),招待所(hospice),圖書館和一些小禮拜堂(chapel)。Katholikon就坐落在庭院的中央,而且經常是在一個君士坦丁堡-希臘式十字架的設計,但是后來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可能是出于禮拜式的原因吧),Katholikon的附屬建筑變成了兩個拱頂附屬建筑(apse),這樣一來就形成了阿蘇斯山地區(qū)特有的設計:總共有三個拱頂附屬建筑。坐落在Katholikon前方的大大的門廳則具有特殊的禮拜上的目的,這也是修道院的一個特點。它被分為六個開間并且在中央有兩個孤立的柱子,它被一個中央拱頂和兩個側面的圓屋頂所覆蓋。在教堂的前面則是一個滌罪泉(purification fountain)(phiala)和食堂(refectory)(trapeza)。食堂對于修道院生活是必須的,因為集體用餐是彌撒慶典的最后一項活動(the collective meal is the last act in the celebration of mass)。
修道院里裝飾有成組的壁畫,這些壁畫歷經滄桑,并多次重畫。幾乎沒有畫作被從十二世紀保留到現(xiàn)在,但那些碩果僅存的幾幅畫作都是那個年代里拜占庭畫作的典范之作。最重要的時期就是在Andronicus Paleologus二世,阿蘇斯僧侶的最偉大的支持者,的統(tǒng)治之下的階段。這個階段壁畫是由來自薩洛尼卡的Manuel Panselinos繪制的,該人是馬其頓學派(Macedonian School)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的特點是描繪的建筑物詳盡而精美,描繪的人物有逼真的面部,而且色彩明快??死氐漠嫾覄t在十五十六世紀比較活躍,大概是因為克利特是當時東正教世界最重要的藝術中心之一吧。Theophanes Strelitzas就是這些畫家中的一位,他于1535年在Great Lavra工作。他的作品富于象征意義且構圖高雅和諧,但人們更為賞識的是它們毫無瑕疵的東正教特點。除了克利特學派外,還有底比斯學派的畫家Frangos Katelanos(1560),他偏好以運動和空間為特點的更為自由的景象。十八世紀的時候,阿蘇斯繪畫逐漸形成了它特有的地方特點,滲透著強烈的回顧性的趨勢。它陷入到更為流行的以回顧發(fā)生在Andronicus Paleologus二世統(tǒng)治時期的藝術復興為特點的運動中。當然修道院里也有很多藝術作品(圣像,金器,紡織品,法衣和祭壇陳設物)和稀有的宗教書籍(包括11500件泥金寫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