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笙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拼音:bào shēng

    簡介

    抱笙是蘆笙的一種,是苗、侗、水、瑤、仡佬等族單簧氣鳴樂器。古稱盧沙。苗、侗、水語都稱梗 。苗語又稱嘎斗、嘎杰、嘎東、嘎正等。侗語又稱梗覽、梗覽尼、梗勞等?,幷Z稱婁系 。流行于貴州、廣西、湖南、云南、四川等省區(qū)。歷史悠久,形制多 樣,音色明亮、渾厚,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民間常用于蘆笙舞伴奏和蘆笙樂隊(duì)合奏。經(jīng)過 改革,已在民族樂隊(duì)中應(yīng)用,可獨(dú)奏、重奏或合奏,有著豐富的表現(xiàn)力。

    關(guān)于抱笙的起源,民間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在重巒疊翠的苗嶺山下,在清澈碧綠的清水 江畔,在山明水秀的苗家山寨,很早以前住著一對老夫妻,阿爹叫篙確,阿婆叫娓裊,他們40歲才生下一個姑娘,取名榜雀。姑娘心靈手巧,長得比孔雀還美,比黃鶯還會歌唱,苗 家后生都很喜歡她,而榜雀暗地卻愛上了青年獵手茂沙。勇敢的茂沙武藝高強(qiáng),曾殺猛虎為 父報仇,射鷹精為民除害。有一次,殺死白野雞怪救了一位姑娘。姑娘得救了,茂沙也走遠(yuǎn) 了,這姑娘原來就是榜雀,父母見到愛女無比高興,熱淚盈眶。榜雀因找不到茂沙而茶飯不 香、容顏憔悴。多才多藝的老阿爹,采金竹、削簧片,做出一支精巧的蘆笙,用它吹出優(yōu)美 的音調(diào),篙確老爹又教寨子里的青年做蘆笙、吹蘆笙。賽蘆笙那天,遠(yuǎn)近苗寨的青年都趕來 參加,終于引來了頭插白野雞翎的茂沙,榜雀一眼就認(rèn)出了他,篙確老爹請他到家里做客, 榜雀精神煥發(fā),與茂沙暢敘衷情,兩人結(jié)為美滿夫妻。 在錦繡的侗鄉(xiāng),傳說蘆笙始于三國時代??酌鞒霰M(jìn)犯侗家寨,以戰(zhàn)鼓為號。當(dāng)時侗族首領(lǐng) 孟獲,則令人鑿竹吹音,作為糾集人馬、進(jìn)攻或退卻的信號,后來逐漸地演變?yōu)樘J笙。 在一些地區(qū)的侗歌中,還記述著制作蘆笙的詳細(xì)過程,說是開始曾用木頭削制簧片,吹不出 聲音來,繼而改用竹子或牛角制作,雖發(fā)了音,但吹起來太費(fèi)力,后來孟獲的兒子從戰(zhàn)甲上 取下一些銅片,仿巖洞滴水聲,將其錘得很薄,裝在蘆竹管上,才發(fā)出動聽的聲音來,從而 相繼制成了各種大小不同的蘆笙。

    在我國樂器史上,蘆笙出現(xiàn)的年代較葫蘆笙為晚,公元12世紀(jì)初南宋時期,蘆笙的前身“盧 沙”才見于文獻(xiàn)記載,當(dāng)然在記入史籍前還有著相當(dāng)長的歲月。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有:“盧沙,?人樂,狀類簫,縱八管,橫一管貫之。”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 (卷七)樂 器 條中記述更詳:“瑤人之樂有盧沙、銃鼓、葫蘆笙、竹笛。……盧沙之制,狀如古簫(指排 簫),編竹為之,縱一橫八,以一吹八,伊嘎其聲。”上述記載表明,盧沙的外形雖與排簫 相似,但演奏方法卻與蘆笙是一致的。在廣西一帶的瑤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同時存在著盧沙和 葫蘆笙兩種樂器。南宋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也有:“辰、源、清州蠻……農(nóng)隙時,至一二百 人為曹,手相握而歌,數(shù)人吹笙在前導(dǎo)之。”蘆笙一詞作為樂器之名,始見于明代文獻(xiàn)。明 代錢古訓(xùn)《百夷傳》中寫道:“村甸間擊大鼓,吹蘆笙,舞干為宴。”在明代倪輅所著《南 詔野史》中,記載著進(jìn)入滇中的苗族“每歲孟春跳月,男吹蘆笙,女振鈴唱和,并肩舞蹈, 終日不倦。”明代田汝成的《炎繳紀(jì)聞》也有:“峒人,暇則吹蘆笙。”明代鄺露《赤雅》 中也有:“侗……善音樂,彈胡琴,吹六管(即蘆笙),長歌閉目,頓首踏足,為混沌舞。” 清代田雯蒙齋《黔書》載:“其笙截竹為管者六,通其節(jié)而櫛比之,……又截竹徑尺,衡綰 于六管之御而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