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姓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拼音: xún xìng

    荀姓是中文的姓氏之一。荀姓主要來源于姬姓,西周初期,周文王將自己的第十七子郇侯分封于郇國,為伯爵,史稱郇伯或郇叔。春秋時(shí)被晉武公所滅,其后代子孫遂以國名“郇”為氏,后去邑旁加草頭為荀姓。荀氏后人尊郇侯為荀姓的得姓始祖。

    荀(Xún)姓源出有四:

    1、起源于遠(yuǎn)古時(shí)期,是軒轅氏部落首領(lǐng)黃帝的后代。相傳,黃帝有25子,分姓12姓,荀就是12姓之一。

    2、黃帝時(shí),有個(gè)大臣叫荀始,是個(gè)手巧心靈的藝師,他專門負(fù)責(zé)制作大小官員的官帽。其后代子孫以祖父名字命氏,稱荀氏。

    3、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據(jù)《姓苑》所載,公元前十一世紀(jì),周文王的第十七個(gè)兒子被封于郇(今山西省臨猗縣,一說在今山西省新絳縣),建立郇國,為伯爵,史稱郇伯,又稱郇叔。春秋時(shí)被晉國武公所滅,其后代子孫遂以國名“郇”為氏,后去邑旁加草頭為荀姓。

    4、出自姬姓,春秋時(shí)晉國公族,為隰叔之后,以邑名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載,荀本為姬姓諸侯國,被晉國所滅后,成為荀邑(在今山西省晉平縣西)。隰叔被封于荀,為荀侯,其后裔以封地為姓,稱荀氏。 到漢宣帝時(shí),因宣帝名詢,荀詢同音,荀姓只得姓孫,連他們的先人荀卿也被冠以孫卿。

    得姓始祖:郇侯。西周初期,周文王將自己的十七子郇侯分封于古郇國,并將荀姓賜于郇侯。古郇國定都于新絳西。山西南部沁河以西,涑水以東,原來屬于古郇國的疆土。歷史上的古郇國最終被晉武公所滅。到后來,韓、趙、魏三家分晉。魏國的國都在安邑,后遷徙大梁(今河南省洛陽),韓國的都城原來在曲沃,后來也曾定都襄垣(今長治市),而趙國的國都在邯鄲。據(jù)《通志·氏族略》的記載說,是周文王的第十七個(gè)兒子郇侯的后代,子孫以國為氏,后來去掉邑旁加草為荀姓,晉國有荀林父生兒子庚,裔孫叫況,后代又分為荀氏、中行氏、智氏等姓氏。”望族居于河內(nèi)郡,就是現(xiàn)在的河南省武陟縣西南。故荀氏后人尊郇侯為荀姓的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