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塔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自由塔(英語:Freedom Tower),正式名稱為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World Trade Center Tower 1),是興建中的美國紐約新世界貿易中心的摩天大樓,將坐落于9·11事件中倒塌的原世界貿易中心雙子塔樓的舊址。設計師為波蘭籍設計家利貝斯金德。自由塔將是一個融紀念、商務、觀光功能于一體的新建筑。設計者們希望通過重建,恢復周邊近3萬平方米地區(qū)的人氣,包括華爾街金融區(qū)和中國城等。

    自由塔的設計高度是1776英尺(約541.3米),象征著美國通過獨立宣言的1776年,這個高度將使它超過西爾斯大廈,成為美國第一高樓,同時也是世界第一高樓。 在建筑物底部有紀念館,紀念在恐怖襲擊中所有的遇難者。

    從不同的角度觀賞這座建筑物,自由塔有時看起來就像原先雙子塔樓呈長方形,有些角度看起來則像個巨大的方尖碑,塔底和塔頂的墻面偏轉了45度,塔身有交錯的三角形切面。

    2005年6月29日,經過修訂的設計圖公諸于世,建筑工程于2006年4月27日開工,距離原世貿中心倒塌有四年半,比五角大廈修復完成晚了三年半,預計2011年完工,距9·11事件后十年。

  • 詳細解釋


     高度

    自由塔的設計高度是1776英尺(541.3米),象征著美國通過獨立宣言的1776年,而屋頂高417米(1368英呎),象征原世貿中心北塔的屋頂(417米),而觀景臺及最高的可使用樓層高415米(1362英呎),象征原世貿中心南塔的屋頂(415米),因而未超過西爾斯大樓、臺北101等高樓的最高可住樓層,所以實際上在比較圖表中,自由塔顯的比其他的建筑低,而香港環(huán)球貿易廣場和上海環(huán)球金融中心完工后,其最高屋頂與最高樓板也都將高于自由塔的最高屋頂與最高樓板,但依據高層建筑暨都市集居委員會(CTBUH)的標準,需計入塔身和主要天線的高度,所以自由塔落成之時,還是可望成為世界最高的辦公大樓,除非有其他競爭的高樓搶先進一步落成,而興建中的迪拜塔高度一向是最高機密,但是據官方公布的高度,將高達818米(2684呎)的高度,且它將于2009年完工(比自由塔早2年)。但在完工之前,自由塔的高度大概不會再追加了,因為1776英呎(541.3米)代表了美國獨立、自由的象征意義。

    建筑設計

    取自2002年競圖評選中的許多殘余概念已被舍棄。如今自由塔以簡單的對稱結構組成,采取較為傳統(tǒng)的

    外型設計,以傳承現有的紐約市區(qū)高樓街景。它豎立的軸心將如堪稱前輩的帝國大廈與克萊斯勒大廈一樣位于正中央,而不會為了呼應自由女神像而使軸線偏離中心。

    自由塔將不會頂著個由衍架與風力發(fā)電葉片組成的 "骨架";這些設計都已被揚棄。市區(qū)一般不適合風力發(fā)電,因為鄰近的高樓會產生亂流;不過自由塔高人一等的特性,使它擁有與眾不同的優(yōu)勢。塔頂的衍架可以占到整棟大樓 30% 的高度;風力發(fā)電則可望供應大樓 20% 的電力。

    由于可住樓層上方將不裝設衍架,觀景臺勢必要比以前設計的高度更高。新設計的觀景臺位于 1362呎 (415米)而非舊有的 1100呎 (335m),也就是以前世貿中心的樓頂平臺。如此一來,不但高于被毀的世貿中心,還小贏芝加哥西爾斯大廈的展望臺。

    就像世貿中心中一樣,它將有挑高達 80呎(24米)的大型公共門廳,還有餐廳。但由于安全上的顧慮,最底部的 30呎(9米)將沒有窗戶,而全賴人工照明;30-80呎(9-24米)則透空采光。緊接其上的 120呎(37米)也沒有窗戶,僅有工程管道間充滿巨大的方形建筑物基座?;鈮Ω采w反射性金屬帷幕,可能會采用不銹鋼和鈦為材質。當太陽跨越天空,陽光照在這些反射性金屬帷幕所交織成的切面時,就會閃爍出各式的光芒。

    其他新穎的安全設計將包括以 3呎(90厘米)

    厚的墻壁包覆樓梯間、電梯間、樓梯豎板及消防灑水系統(tǒng);超寬的逃生梯;為消防隊員專設的樓梯間;以及整棟木樓的通風系統(tǒng)全經過生化過濾器。以前的世貿中心距離西街 25呎(7.6米),現在大樓占地變少(相當于雙子塔樓的任一棟大小),和街道的平均距離增到 90呎(27米),最靠近街的地方也有 65呎(20米)。面街一側的窗戶將采用特殊強化的防爆塑膠,但外觀和另一面的玻璃窗看起來幾乎相同。

    整棟大樓的窗戶將使用 "超透明" 玻璃(和反射玻璃或染色玻璃恰恰相反),如此有助于自然采光,但是否會增加陽光帶來的熱效應,仍有待評估。雖然大樓頂端的面積相當有限,自由塔仍將配置一套雨水循環(huán)再利用的系統(tǒng)。

    塔尖天線的設計還沒有完全拍板定案,或許會取代原先位于雙子塔樓北塔上的天線系統(tǒng),成為一些紐約市電視臺和廣播電臺的訊號發(fā)射臺。

    此外,塔頂將會有一道強力光束照向夜空,可照到塔身上方一千呎遠(300米)。這么強的光束放在紐約市可說是適得其所,不致成為天文學家眼中的光害,因為紐約市區(qū)的夜空早已是不夜城,無法進行實際的天文觀測。

    防護再升級

    紐約市警局于2005年4月針對安全防護作出說明,表示“已對世貿重建計劃進行嚴格的覆核。參與重建的人員認為對重建區(qū)最醒目的地標,也就是自由塔,所需進行的修改恐怕會使開工時程推遲數個月乃至一年。”

    2005年5月,反制地面炸彈攻擊的安全修正已完成并發(fā)表。港務局副局長 Charles Gargano 表示,"整棟大樓除了最底部的 150-200呎(40-60米)有所不同,其他部份都一樣。"

    于2005年6月28日發(fā)表的新設計中,建筑物上半部的設計有了明顯的改變。從底部 150-200呎(40-60米)以上開始,新設計反映出大眾對原始設計的不滿,也許摻雜了逐漸茁壯的二代雙子塔運動的訴求,以及安全上的考量。新設計看起來更像原來的世貿中心塔樓。協同設計者 David Childs 表示:“難得新優(yōu)于舊,我覺得這樣確實比原設計好。從建筑而言,新設計比較簡潔,造型獨特,同時又能輕輕地喚起我們對當年慘劇的回憶。”

    二代雙子塔也稱為世貿雙塔紀念館,是由結構技師 Kenneth Gardner 和已故的建筑師 Herbert Belton 提倡的重建計劃,重建后的外觀和原來的雙塔相同,但安全結構更加強化,內部設有紀念館、高級酒店、住宅等,辦公空

    特意加裝救援通道

    自由塔的新設計方案在某些方面已超出世貿遺址重建的安全設計標準。在新設計方案中,自由塔建筑內所有的電梯、滅火裝置以及電路管線均被一個約6米厚的空心混凝土裝置保護起來。此外,大樓還為救援人員特意加裝了一個樓梯通道,以確保緊急情況發(fā)生時,救援人員可以從容進入大樓。

    在之前的設計方案中,自由塔與紐約著名的西街之間只有不到8米寬的距離,紐約市警察局認為,如此狹窄的間隔將使恐怖分子的汽車炸彈襲擊很容易得手。在新的設計方案中,設計人員將自由塔與西街的距離拉長到20米。

    特制外墻玻璃防鳥撞

    美國鳥類學家最近發(fā)表一份研究報告稱,美國每年有1億到10億只鳥兒,因為撞在玻璃上而死亡。鳥類學家小丹尼爾·克萊恩指出,每到春秋兩季,有數十億只候鳥經過美國境內遷徒。但鳥類不具備人類那樣對玻璃的認識。在白天,因為玻璃里反映出藍天、白云和樹木,遷徒中的鳥兒就會向玻璃飛過去,以為自己是飛向天空或樹林;在夜晚,玻璃透出屋里的燈光,鳥兒們又會向燈光飛去,從而撞在玻璃上。為減少玻璃對鳥類的威脅,鳥類學家正在游說興建中的“自由塔”(將要在紐約世貿中心原址上聳立起來的建筑),為保護鳥類做出表率。他們建議在外墻上盡量少用能夠反射的玻璃;合理安排綠化植物的位置,避免它們在自由塔外墻玻璃上投下影像。此外,鳥類學家還打算在自由塔上安裝一套雷達系統(tǒng),在夜間監(jiān)測鳥類的動向。如果有大群候鳥接近自由塔,就自動調暗塔上層的燈光,以避免吸引鳥類到來。據悉,自由塔的開發(fā)商已吸收了鳥類學家們的第一個建議,使用了一種特制的窗戶玻璃,這種玻璃在鳥類的眼里將像石頭一樣。

    人物

    賴瑞?西弗史丹(Larry Silverstein)是原世貿中心的開發(fā)與承租人,將來自由塔完工后他將繼續(xù)掌控該區(qū)域的建筑物,但自由塔本身則由紐約與紐澤西港務局(Port Authority of New York and New Jersey)控管,

    整個基地16英畝 (65,000平方米)的土地所有權也是歸港務局所有。港務局估計自由塔的建筑物本身價值約 1.5-2億美元,每平方呎約為 675美元(每平方米 7300美元);港務局計劃至少要擁有三分之一的辦公空間,但目前為止還沒找到非公營的承租人。

    建筑師(Daniel Libeskind)是世貿重建工程的總策畫人,不過西弗史丹自Skidmore, Owings and Merrill建筑事務所聘任的建筑師David Childs是自由塔的主要設計者。

    一些以前世貿中心的的租戶希望能夠回到自由塔中,包括一個以前在雙子大樓第106層的新的"世界之窗"(Windows on the World)。

    爭議

    自由塔因為分配給辦公室和其他設施的樓層較少(頂多 70層),引起了一些爭議。樓層限制是西弗史丹提出的主張,他擔心高的樓層可能出意外,或成為恐怖份子攻擊的目標。重新設計后,自由塔定為 82層,比原設計多,但仍遠少于同級的高樓(連矮它一截的帝國大廈都有 102層)。此外有一些建筑師不以現有的高度為滿足,他們主張基于費用和工程技術等考慮,建高一點反而會更安全。

    另一方面,紐約市府主管 George Pataki 被指控濫用職權,利用他個人的影響力讓特定建筑師的方案雀屏中選,以圖利一位好友。

    其他反對自由塔方案的人士認為,原始設計置于塔頂的衍架和天線是為了遮掩真相,它的可用樓層比以前的雙塔更少,結果可能重建后反而比以前更矮了。批評者質疑將雙塔換成單塔,而且高度縮水,不但與紐約/美國自傲的本性背道而馳,甚至在對抗恐怖主義時都顯得異常退縮。

    在鏤空衍架還沒納入藍圖之前,有一個更早的設計方案,稱為 紀念基金會 [Memory Foundations]已經廣受大眾接納。鏤空衍架的構想實際上是 Liebeskind(Memory Foundations的建筑師)和 Childs(Childs 主要負責最終的修改設計)之間的妥協。該折衷的設計方案可能是三個設計方案中最不受歡迎的一個,而且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可以預見的敗筆——從它是完全對立的設計方案的折衷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它還因為看似骷髏的無數格子的造型而遭受眾多非議。

    在紀念基金會原始的提案中,自由塔將包含一座縱向的紀念花園,稱為世界園。但由于無法出租營利,這個方案遭受封殺,在中期的計劃里改為鋼衍架與風力發(fā)電扇葉,結果證明后者比較不受歡迎。至于最終版本,顯然兩種概念都未被納入。

    有些批評者注意到第一個版本的自由塔藍圖之所以中選,完全是靠著精致的衍架、縱式的花園,以及尚稱獨特的外形設計(到后來所有原創(chuàng)性不夠的設計者都已淘汰出局)。決選之后,到了最終修訂時,為了使外形更加簡潔洗練,基本上所有那些獨有的特色全被去除了。如此一來,令人不禁懷疑當初評選時若是推出現在這個“最終版”,是否還能受到大眾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