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釋義]
(1) (動)基本義:矛盾的雙方互相沖突;一方力求戰(zhàn)勝另一方。思想斗爭。(作謂語)
(2) (動)群眾用說理、揭發(fā)、控訴等方式打擊敵對分子或壞分子。斗爭敵人。(作謂語)
(3) (動)努力奮斗。為祖國四化而斗爭。(作謂語)
[構(gòu)成]
并列式:斗+爭
[同義]
奮斗③
[反義]
調(diào)和、妥協(xié)
搏斗、戰(zhàn)爭
妥協(xié)、和睦、和解、團(tuán)結(jié)
1.(矛盾的雙方互相沖突, 一方力求戰(zhàn)勝另一方) struggle; fight; combat
2.(用說理, 揭發(fā)、控訴等方式打擊敵對分子) accuse and denounce at a meeting
3.(努力奮斗) strive for; fight for
◎ 斗爭 dòuzhēng
(1) [struggle;fight]∶矛盾雙方的沖突,一方力求戰(zhàn)勝另一方
(2) [accuse and denounce at a meeting]∶群眾當(dāng)面批判、控訴
(3) [strive for;fight for]∶努力奮斗
亦作“鬭爭”。1.爭斗;搏斗。《韓非子·顯學(xué)》:“ 宋榮子 之議,設(shè)不鬭爭,取不隨仇,不羞囹圄,見侮不辱,世主以為寬而禮之?!薄痘茨献印ぶ餍g(shù)訓(xùn)》:“為智者務(wù)於巧偽,為勇者務(wù)於鬭爭?!?唐 杜甫 《羌村》詩之三:“羣雞正亂叫,客至雞鬭爭?!?明 馬愈 《馬氏日抄·石斗》:“鳥獸孽蟲也,有血?dú)庵X,故有鬭爭?!?br>(2).指戰(zhàn)爭。后亦指矛盾雙方的沖突、爭斗。 唐 韓愈 《上巳日燕太學(xué)聽彈琴詩序》:“四方無鬭爭金革之聲,京師之人既庶且豐。” 明 宋濂 《歙縣孔子廟學(xué)記》:“壬辰兵起,而 歙 為鬭爭之塲,官廬民舍,焚爇無遺?!?巴金 《關(guān)于<海的夢>》:“ 楊 就是小說里那個在抗 日 斗爭中犧牲的英雄。”
(3).爭訟;爭辯?!逗鬂h書·獨(dú)行傳·繆肜》:“﹝兄弟四人﹞及各娶妻,諸婦遂求分異,又?jǐn)?shù)有鬭爭之言?!薄缎绿茣だ羁眰鳌罚骸?陽羨 民有鬭爭不決,不之官而詣 勘 以辨?!薄冻蹩膛陌阁@奇》卷十:“女年及笄, 程氏 音問不通,不得已再許 韓生 ,以致 程氏 鬭爭成訟?!?王汶石 《新結(jié)識的伙伴》:“可是,今早醒來,她又變了卦,急著想回到社里去,為了這, 張臘月 跟她斗爭了一路?!?br>(4).競爭;競賽。 元 馬致遠(yuǎn) 《賞花時·弄花香滿衣》套曲:“就手內(nèi)游蜂鬭爭採,不離人左側(cè),風(fēng)流可愛。” 元 無名氏 《抱妝盒》第二折:“御花園中百卉鬭爭開,另巍巍將根腳兒培栽。”
(5).揭露;批判;打擊。 丁玲 《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五○:“ 程仁 不受 錢文貴 收買,堅(jiān)決領(lǐng)導(dǎo)大家鬧斗爭,他們擁護(hù)這個農(nóng)會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一九八二年):“ 中國 人民對敵視和破壞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內(nèi)外的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必須進(jìn)行斗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