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比杜斯龍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考古發(fā)現(xiàn)長頸恐龍新物種 不會咀嚼只能吞咽

    阿比杜斯龍-簡介

    阿比杜斯龍是美國古生物學家發(fā)現(xiàn)一種恐龍新物種,它是一種體型龐大、長脖頸的素食類恐龍,它們獨特之處在于并不會咀嚼食物,只能直接吞咽。

    阿比杜斯龍-發(fā)現(xiàn)

    阿比杜斯龍的模擬圖

    古生物學家挖掘出4個遠古新物種恐龍的頭骨化石,并證實這種體型龐大、長著長脖頸的恐龍并不會直接咀嚼食物,它們的進食方式是直接吞咽。

    這一新物種恐龍叫做“阿比杜斯龍(Abydosaurus)”,它屬于一種蜥腳類恐龍,蜥腳類恐龍是體型巨大的食草類恐龍,其中包括腕龍(Brachiosaurus)在內(nèi)。完全的頭骨化石是非常罕見的,迄今在發(fā)現(xiàn)的120種蜥腳類恐龍化石中僅有8種具有完全的頭骨化石。

    這4個頭骨中有兩個是完全未受到任何破壞的,它們挖掘自美國猶他州東部恐龍國家歷史文物遺址的一處采石場。據(jù)悉,這些頭骨化石非常堅硬,古生物學家不得不使用炸藥才使化石標本與砂巖相分離。

    阿比杜斯龍-特點

    阿比杜斯龍頭骨直徑為25厘米,推測其體長可達到7.8米

    阿比杜斯龍生活在1.05億年前,相比之下,腕龍體長達到25米,生活在1.5億年前,它們屬于近親物種。

    阿比杜斯龍的頭骨比哺乳動物的頭骨要輕。它們的頭骨并不是由厚骨骼構(gòu)成,而是較薄的骨骼和軟組織構(gòu)成,通常當它們死亡后頭骨會很快分離破碎。

    蜥腳類恐龍是脖頸朝下,但這項最新考古發(fā)現(xiàn)阿比杜斯龍頭骨與眾不同,它們與其他陸地大型動物具有不同的進食方式。

    它們并不會咀嚼食物,僅是將樹葉摘下來直接吞咽。依據(jù)頭骨骨骼結(jié)構(gòu)分析,它們并不具備復(fù)雜的口腔咀嚼系統(tǒng)。

    阿比杜斯龍-推測

    依據(jù)一個幼年時期的阿比杜斯龍頭骨,可推測它們的體長為7.8米,但是依據(jù)椎骨等其他骨骼化石,暗示著這種恐龍體形非常龐大。

    在2.06億-1.44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蜥腳類恐龍物種的牙齒具有多樣性,但在0.65億年前的恐龍時代末期,所有的蜥腳類恐龍都發(fā)育成狹窄、像鉛筆狀的牙齒。

  • 基本解釋

    考古發(fā)現(xiàn)長頸恐龍新物種 不會咀嚼只能吞咽

    阿比杜斯龍-簡介

    阿比杜斯龍是美國古生物學家發(fā)現(xiàn)一種恐龍新物種,它是一種體型龐大、長脖頸的素食類恐龍,它們獨特之處在于并不會咀嚼食物,只能直接吞咽。

    阿比杜斯龍-發(fā)現(xiàn)

    阿比杜斯龍的模擬圖

    古生物學家挖掘出4個遠古新物種恐龍的頭骨化石,并證實這種體型龐大、長著長脖頸的恐龍并不會直接咀嚼食物,它們的進食方式是直接吞咽。

    這一新物種恐龍叫做“阿比杜斯龍(Abydosaurus)”,它屬于一種蜥腳類恐龍,蜥腳類恐龍是體型巨大的食草類恐龍,其中包括腕龍(Brachiosaurus)在內(nèi)。完全的頭骨化石是非常罕見的,迄今在發(fā)現(xiàn)的120種蜥腳類恐龍化石中僅有8種具有完全的頭骨化石。

    這4個頭骨中有兩個是完全未受到任何破壞的,它們挖掘自美國猶他州東部恐龍國家歷史文物遺址的一處采石場。據(jù)悉,這些頭骨化石非常堅硬,古生物學家不得不使用炸藥才使化石標本與砂巖相分離。

    阿比杜斯龍-特點

    阿比杜斯龍頭骨直徑為25厘米,推測其體長可達到7.8米

    阿比杜斯龍生活在1.05億年前,相比之下,腕龍體長達到25米,生活在1.5億年前,它們屬于近親物種。

    阿比杜斯龍的頭骨比哺乳動物的頭骨要輕。它們的頭骨并不是由厚骨骼構(gòu)成,而是較薄的骨骼和軟組織構(gòu)成,通常當它們死亡后頭骨會很快分離破碎。

    蜥腳類恐龍是脖頸朝下,但這項最新考古發(fā)現(xiàn)阿比杜斯龍頭骨與眾不同,它們與其他陸地大型動物具有不同的進食方式。

    它們并不會咀嚼食物,僅是將樹葉摘下來直接吞咽。依據(jù)頭骨骨骼結(jié)構(gòu)分析,它們并不具備復(fù)雜的口腔咀嚼系統(tǒng)。

    阿比杜斯龍-推測

    依據(jù)一個幼年時期的阿比杜斯龍頭骨,可推測它們的體長為7.8米,但是依據(jù)椎骨等其他骨骼化石,暗示著這種恐龍體形非常龐大。

    在2.06億-1.44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蜥腳類恐龍物種的牙齒具有多樣性,但在0.65億年前的恐龍時代末期,所有的蜥腳類恐龍都發(fā)育成狹窄、像鉛筆狀的牙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