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畫家黃公望的作品,是黃公望為無用師和尚所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dāng),墨色濃淡干濕并用,極富于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險在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前段較小,稱“剩山圖”,現(xiàn)藏浙江省博物館;后段畫幅較長,稱“無用師卷”,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簡介
《富春山居圖》是“元四家”之一的黃公望(1269~1354)晚年的巨作。七旬時,他在富春江畔“小洞天”所作《富春山居圖》,以水墨披麻皴描繪富春江一帶秋初景色。構(gòu)思時,足跡遍及富春江兩岸,越六七年而成,滿紙空靈秀逸,氣度沉雄,超凡脫俗,將富春江兩岸數(shù)百里精萃聚于筆底,滿紙空靈秀逸,筆簡意遠(yuǎn),被后人譽(yù)為“畫中之蘭亭”。
此卷雖是原作起首的一部分,但畫面中所描寫的山水風(fēng)光,仍能體現(xiàn)黃公望超凡脫俗的筆墨技巧,基本可以構(gòu)成一個獨(dú)立的作品?!陡淮荷骄訄D》卷在數(shù)百年流傳中飽經(jīng)滄桑。明成化年間該圖卷一度為沈周收藏。弘治元年,為蘇州節(jié)推范舜舉所有。隆慶四年,落于無錫談志伊處。萬歷二十四年,歸于董其昌,不久轉(zhuǎn)給宜興收藏家吳之矩,再傳其子吳洪裕。吳洪裕視為至寶,病危時竟以此圖投火為殉,幸被其侄從爐火中搶出,惜前段數(shù)尺已焚毀。焚后分成二段,前段即此卷,又稱《剩山圖》,1956年為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征集,后段長636.9厘米,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縱33厘米,橫636.9厘米。圖中描繪的是中國富春江兩岸秋初的景色。開卷描繪坡岸水色、遠(yuǎn)山隱約,接著是連綿起伏、群峰爭奇的山巒,再下是茫茫江水、水天一色,最后則高峰突起、遠(yuǎn)岫渺茫。山間叢林茂密,點(diǎn)綴村舍、茅亭,水上則有漁人垂釣。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dāng)、層次分明,乃是長卷畫的構(gòu)成特色。山石的勾、皴,用筆頓挫轉(zhuǎn)折,隨意而似天成。全圖用墨淡雅,僅在山石上染了一層極淡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遠(yuǎn)山及江邊波影,只有點(diǎn)苔、點(diǎn)葉時用了濃墨,但已足以醒目。這是一幅濃縮了畫家畢生追求的驚世之作。
基本信息
收藏在杭州的《富春山居圖》殘卷“剩山圖”。
前半卷
名稱:《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館藏:浙江省博物館
尺幅:縱31.8厘米,橫51.4厘米
后半卷
名稱:《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館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尺幅:縱33厘米,橫636.9厘米
仿本
名稱:《富春山居圖·子明卷》
館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名稱:《富春山居圖·沈周臨摹本》
館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者信息
元代畫家黃公望(1269--1354),字子久,號一峰,大凝道人,江蘇常熟人。擅長畫山水,多描寫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淺絳風(fēng)格為主,與吳鎮(zhèn),王蒙,倪瓚并稱元四家。原系浙西廉訪司一名書吏,因上司貪污案受牽連,被誣入獄。出獄后改號“大癡”,從此信奉道教,云游四方,以詩畫自娛,并曾賣卜為生。他學(xué)畫生涯起步較晚。然由于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繪山水,必親臨體察,畫上千丘萬壑,奇譎深妙。其筆法初學(xué)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趙孟頫熏陶,善用濕筆披麻皴,為明清畫人大力推崇,成為“元四家”(王蒙、倪瓚、吳鎮(zhèn))中最孚眾望的大畫家。此外,畫作之余,留有著述,如《寫山水訣》、《論畫山水》等,皆為后世典范之學(xué)。
創(chuàng)作過程
收藏在臺北的《富春山居圖》殘卷“無用師卷”。
《富春山居圖》始畫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是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膾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傳乃黃公望畫作之冠。為紙本水墨畫,寬33厘米,長636.9厘米,是黃公望晚年的力作。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少有大志,青年有為,中年受人牽連入獄,飽嘗磨難,年過五旬隱居富春江畔,師法董源、巨然,潛心學(xué)習(xí)山水畫,出名時,已經(jīng)是年過八旬的老翁了。黃公望把“畢生的積蓄”都融入到繪畫創(chuàng)作中,嘔心瀝血,歷時數(shù)載,終于在年過八旬時,完成了這幅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云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yuǎn)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達(dá)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此畫卷為六接的紙本,即是由六張紙連成的畫卷.黃公望(字子久)為元代最負(fù)盛名的畫師,在畫史上的影響頗大。他在《山水訣》中,明確提到模寫。他說:“皮袋中置描筆在內(nèi),或于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dāng)模寫之。”子久作品存世不多,其中最佳者當(dāng)屬《富春山居圖》。為了創(chuàng)作《富春山居圖》,他在“領(lǐng)略江山釣灘之勝”時,“袖攜紙筆,凡遇景物,輟即模記”。此畫成于至正七年(1347年),此時子久年近八旬,畫中所題文字表明,他為完成此畫而潛心觀察、揣摩費(fèi)時三四年。張庚在《圖畫精意識》中記載了董其昌對此畫的贊譽(yù),“子久畫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韻超逸,體備眾法,脫化渾融,不落畦徑。”
易手經(jīng)歷
《富春山居圖》,高一尺余,長約二丈。此圖展現(xiàn)了富春江一帶景色:富春江兩岸峰巒坡石,似秋初景色,樹木蒼蒼,疏密有致地生于山間江畔,村落、平坡、亭臺、漁舟、小橋等散落其間。董其昌稱道,“展之得三丈許,應(yīng)接不暇。”確給人咫尺千里之感。這樣的山水畫,無論布局、筆墨,還是以意使法的運(yùn)用上,皆使觀者不能不嘆為觀止。正如惲南田所說,“所作平沙禿峰為之,極蒼莽之致。”董其昌還曾說,他在長安看這畫時,竟覺得“心脾俱暢”。
1350年黃公望將此圖題款送給無用上人?!陡淮荷骄訄D》便有了第一位藏主,從此開始了它在人世間600多年的坎坷歷程。此畫作成之初,無用上人就“顧慮有巧取豪奪者”。不幸被他言中,明成化年間沈周藏此圖時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請人在此圖上題字,卻被這人兒子藏匿而失。后來此圖又出現(xiàn)在市上高價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難于計較又無力購買,只得背臨一卷以慰情思。之后又經(jīng)樊舜、談志伊、董其昌、吳正志之手。
清順治年間,吳氏子弟,宜興收藏家吳洪裕得之后更是珍愛之極。惲南田《甌香館畫跋》中記:吳洪裕于“國變時”置其家藏于不顧,惟獨(dú)隨身帶了《富春山居圖》和《智永法師千字文真跡》逃難。
焚畫殉葬
《富川山居圖》局部
清朝初期,江南小城宜興一戶吳姓的官宦人家。家主吳洪裕病危了,氣如游絲的他死死盯著枕頭邊的寶匣,家人明白了,老爺臨死前還念念不忘那幅心愛的山水畫。有人取出畫,展開在他面前,吳洪裕的眼角滾落出兩行渾濁的淚,半晌,才吃力地吐出一個字:燒。說完,慢慢閉上了眼睛。在場的人都驚呆了,老爺這是要焚畫殉葬呀!要被燒掉的畫就是國寶文物《富春山居圖》。 因?yàn)樘鋹鄞司砹?,所以囑家人?zhǔn)備把它付之一炬“焚以為殉”用來殉葬。
“先一日焚《千字文真跡》,自己親視其焚盡。翌日即焚《富春山居圖》,當(dāng)祭酒以付火,到得火盛,洪裕便還臥內(nèi)。”
這幅在吳府里已經(jīng)傳承了三代人,被吳家老少視為傳家寶的《富春山居圖》,在眾目睽睽之下被丟入火中,火苗一閃,畫被點(diǎn)燃了!
就在國畫即將付之一炬的危急時刻,從人群里猛地竄出一個人,“疾趨焚所”,抓住火中的畫用力一甩,“起紅爐而出之”,愣是把畫搶救了出來,他就是吳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吳靜庵(字子文)。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畫,用偷梁換柱的辦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圖》。
畫雖然被救下來了,卻在中間燒出幾個連珠洞,斷為一大一小兩段,此畫起首一段已燒去,所幸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從此,稀世國寶《富春山居圖》一分為二。前段畫幅雖小,但比較完整,被后人命名為“剩山圖”;后段畫幅較長,但損壞嚴(yán)重,修補(bǔ)較多,被后人稱為“無用師”卷。因?yàn)楫?dāng)年無用和尚曾與黃公望同游富春江,此畫曾一度被他所擁有。
1652年,吳家子弟吳寄谷得到后,將此損卷燒焦部分細(xì)心揭下,重新接拼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幾乎看不出是經(jīng)剪裁后拼接而成的,真乃天神相佑。于是,人們就把這一部分稱做《剩山圖》。而保留了原畫主體內(nèi)容的另外一段,在裝裱時為掩蓋火燒痕跡,特意將原本位于畫尾的董其昌題跋切割下來放在畫首,這便是后來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值此,原《富春山居圖》被分割成《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和《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長短兩部分,身首各異。
富春江景
《富川山居圖》局部
自南北朝至清代1500年間,成百上千的文人墨客,寫出了無數(shù)吟詠富春江山水的詩詞。南朝吳均的《與朱元思書》曰:“風(fēng)煙俱凈,天下共色……奇山異水,天下獨(dú)絕。”唐朝韋莊稱富春江“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宋代蘇東坡亦譽(yù):“三吳行盡千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元代吳桓贊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可見,富春江的“奇山異水,天下獨(dú)絕”,早已被世人所推崇。
富春江分上下兩段。從杭州的聞家堰途經(jīng)富陽到桐廬為下段,是富春江的下游。富陽市境內(nèi)的富春江,江寬流緩,丘低山遠(yuǎn),村舍錯落,阡陌縱橫,一派淡雅清麗的水鄉(xiāng)風(fēng)光。沿江而行,路雖不寬,卻很平,車不多,人不雜,平添了幾分自然氣韻。彎彎的一江碧水,環(huán)繞著山中桃李,田間竹木。路旁水畔,看見了幾處竹籬茅舍;山腰林間,閃出了幾位采茶姑娘。那閑散、悠然的山村春日景象,比起濃妝艷抹的杭州來,猶如未經(jīng)涂抹的村姑,淺顰低笑,盡是一份天然純樸的美妙。
與富陽市市區(qū)隔江相望的新沙島,是一處優(yōu)美的內(nèi)江天然浴場。細(xì)白的沙灘,清澈的江水,綠樹成蔭的小島,會過濾掉你心中所有的煩雜。你可以乘竹筏游富春江、坐牛車領(lǐng)略阡陌田園風(fēng)光,可以觀看手工造紙、腳踏水車、古農(nóng)具操作,聽土生土長的地方社戲,真正體驗(yàn)一回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家生活的樂趣。
桐廬一段的富春江兩岸,洞奇石美,山青水秀,古今眾多文人在此留下了3000余首盛贊桐廬的佳作。桐廬境內(nèi),有“全國諸洞冠”的瑤琳仙境,洞內(nèi)鐘乳累累,石筍林立,奇石斗秀,為億萬年前大自然的杰作。有當(dāng)年徐霞客放舟漂流,“天下獨(dú)絕”的天目溪。乘坐古樸典雅的竹筏順江而下,時而穿澗過灘,時而逐流戲水,看水面上野鴨成群,溪澗里游魚相逐,樂趣無窮;或皮筏漂流,自操船槳,任意東西一路漂來,但見山柳飄揚(yáng)、桃花爭妍,兩岸美景如畫,又是一番詩情畫意。在桐廬,還有中藥鼻祖圣地桐君山,有“江南第一名園”之稱的大奇山國家森林公園,有紅燈籠鄉(xiāng)村家園的鄉(xiāng)村公園風(fēng)情……無論尋勝訪古,縱情山水,還是來體驗(yàn)鄉(xiāng)村風(fēng)情、田園樂趣,如詩如畫的桐廬都能如你所愿。
從桐廬到建德梅城,稱富春江上游,也是富春江上最美的一段。聞名中外的七里瀧峽谷就在這里。全長23公里的峽谷內(nèi)群山夾峙,峭壁陡立,江水好似一匹白練,繚繞在層巒疊嶂之間,灘多水險,江流湍急。素有“小三峽”之稱。“兩岸畫山相對出,一脈秀水迤邐來”,船行其境,有“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fēng)里”的絕妙意境。峽谷沿岸,梅城古鎮(zhèn)、雙塔凌云、子胥野渡、葫蘆飛瀑、七里揚(yáng)帆、嚴(yán)子陵釣臺,秀麗的山水風(fēng)貌與璀璨的古跡文化相映,叫人樂而忘返。
經(jīng)建德到淳安,便是千島湖之所在,這里的景色已與黃公望的畫作有所不同。曾經(jīng)的數(shù)千座山峰,都在新安江水庫建成后沉入了湖底。露出水面的山頭成了一座座島嶼,島島相連,蔚為壯觀。赭黃色的沙巖浮在水面上,擁著桃花綠水,賞心悅目。雖說這是座“人造湖”,卻集太湖之浩瀚、西湖之娟秀于一身,成為一處難得的天下奇觀。
富春江的美,美在水。是淺淺的一灣碧水,是蕩漾的天目溪,是湍急的七里瀧,是幽深的千島湖。那如黛青山,如同多情的愛人,永遠(yuǎn)陪伴在其左右,她們用忠貞的愛情,孕育出無數(shù)動人的風(fēng)景。千百年來流淌著的江水,流出了詩人的佳句,漾出了畫家的筆墨,懸住了隱者的釣竿,捉住了攝影家的眼睛。黃公望、張志和、嚴(yán)子陵、柳亞子、郁達(dá)夫、林語堂、賀天健、葉淺予,流水無痕,卻履痕處處,留下的是詩,是畫,是神奇的傳說,是飄渺的遐思。
真假畫卷
其時,除了吳洪裕收藏的《富春山居圖》外,當(dāng)時還有另一幅《富春山居圖》流傳在世。
說到第二幅《富春山居圖》,就不能不提到明代著名書畫家沈周。明成化年間,《富春山居圖》傳到沈周手里。自從得到這件寶貝,沈周就愛不釋手,把它掛在墻上,反復(fù)欣賞、臨摹,看著看著,就看出了點(diǎn)問題:畫上沒有名人題跋。
一時的非分想法讓沈周沖昏了頭,他根本沒有想到,像這樣的珍寶藏都要藏在最隱蔽的地方,怎么能大張旗鼓地張揚(yáng)呢?果不其然,當(dāng)沈周把畫交給一位朋友題跋時,就出了事。那位朋友的兒子,見畫畫得這么好就產(chǎn)生了歹念,把畫偷偷賣掉,還愣說畫是被人偷了。
一次偶然的機(jī)會,沈周在畫攤上見到了被賣掉的《富春山居圖》,興奮異常,連忙跑回家籌錢買畫。當(dāng)他籌集到錢,返回畫攤時,畫已經(jīng)被人買走了。沈周捶胸頓足,放聲大哭,可是后悔已經(jīng)晚矣。千辛萬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圖》,如今只剩下留在頭腦中的記憶了。沈周愣是憑借著記憶,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圖》。
被沈周丟失的真跡《富春山居圖》猶如石沉大海,在相當(dāng)長的時間里沒有消息。后來,它又出現(xiàn)了,被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又把它賣給了吳洪裕的爺爺吳正志。吳洪裕繼承了《富春山居圖》,這才出現(xiàn)了臨終留下焚畫殉葬的遺囑,吳子文火中救畫的一幕。由于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太出名了,明清畫家都爭相臨摹,除了沈周背摹的那幅《富春山居圖》外,現(xiàn)在有籍可查的臨摹本還有十余幅。 這些都成為《富春山居圖》流傳在世的真假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