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猴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蜂猴別名懶猴、風猴,屬懶猴科,學名為 Nycticebus coucang。蜂猴可分為9個亞種,中國有2種,分布于云南和廣西,數(shù)量稀少,瀕臨絕滅。蜂猴體型較小而行動遲緩,是較低等的猴類,體長32-35厘米。蜂猴棲于熱帶雨林及亞熱帶季雨林中,完全在樹上生活,極少下地,喜獨自活動。行動特別緩慢,只有在受到攻擊時,才有所加快,故又名“懶猴”。白天蜷成球狀隱蔽在大樹洞中或在枝椏上歇息,夜晚出來覓食,以植物的果實為食,也捕食昆蟲、小鳥及鳥卵。一年四季均能交配,懷孕期5-6個月,多在冬季產(chǎn)仔,每胎1仔。在中國分布于云南和廣西南部。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 詳細解釋


     基本資料

    中文名:蜂猴

    俗名:風猴,懶猴,風貍

    拉丁學名:Nycticebus coucang

    英文名:Slow Loris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物種

    分類:獸類→靈長目→懶猴科→蜂猴屬瀕危等級:瀕危生態(tài)環(huán)境:熱帶季雨林

    致危因素:棲息地破壞,作為醫(yī)藥成分被捕獵,過度捕獵,種內(nèi)生物學特點。

    分布:中國云南(西南部), 中國廣西(南部),印度東北部、孟加拉、緬甸、泰國、老撾、越南、柬埔寨、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

    種類:蜂猴可分為9個亞種,中國有2種,分布于云南和廣西,數(shù)量稀少,瀕臨絕滅。

    形態(tài)特征

    體型小,體長31~34.5厘米,體重680~1000克;尾長22~25厘米;牙齒36枚;頭圓,吻短,眼大而向前,眼間距很窄,具暗褐色眼眶環(huán)和淺棕色的三角形眼上斑??糸g至前額為逐漸加寬的亮白色線紋。眼、耳之間、面頰、頸側(cè)至肩背呈暗灰白色。

    自頭頂至腰背有一條顯著的棕褐色脊紋。體背為紅褐色,腹面污灰白色。后足第2趾具爪,其余趾(指)均具扁甲。耳廓半圓而朝前;前后肢粗短,等長,手的大拇指和其他4指相距的角度甚大,第二指、趾極短或退化,除第二趾是爪形外,其他指、趾的末端有厚的肉墊和扁指甲;體毛短密,顏色變異很大,背部棕、棕紅或灰色,背中央有1條褐色縱紋,至尾基部逐漸變窄,色澤變淺,至頭頂分成兩岔延到耳端及眼周圍,腹面棕色。

    生活習性

    蜂猴棲于熱帶雨林及亞熱帶季雨林中,完全在樹上生活,極少下地,喜獨自活動。行動特別緩慢,只有在受到攻擊時,才有所加快,故又名“懶猴”。白天蜷成球狀隱蔽在大樹洞中或在枝椏上歇息,夜晚出來覓食,以植物的果實為食,也捕食昆蟲、小鳥及鳥卵。

    蜂猴被稱為懶猴,是因為它畏光怕熱,白天在樹洞、樹干上抱頭大睡,鳥啼獸吼也無法驚醒它。它的動作非常緩慢,走一步似乎要停兩步。有人曾作過一番觀察,蜂猴挪動一步,竟需要12秒鐘時間。

    靈長目原猴亞目懶猴科蜂猴屬的一種。白天蜷縮睡覺,行動緩慢,而且只能爬行,不會跳躍,因而又稱懶猴。分布于東南亞。棲息在熱帶或亞熱帶的密林中,白天蜷伏在樹洞等隱蔽地方睡覺,夜晚外出覓食,吃野果、昆蟲,善于在夜間捕食熟睡的小鳥,喜食鳥蛋。很少到地面活動。一年四季均能交配,懷孕期5-6個月,多在冬季產(chǎn)仔,每胎1仔。無一定發(fā)情期,多在夜間分娩。

    蜂猴動作雖然慢, 卻也有保護自己的絕招。由於蜂猴一天到晚很少活動, 地衣或藻類植物得以不斷吸收它身上散發(fā)出來的水氣和碳酸氣, 竟在蜂猴身上繁殖、生長, 把它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 使它有了和生活環(huán)境色彩一致的保護衣, 很難被敵害發(fā)現(xiàn)。因此有叫 擬猴, 意思就是它可以模擬緑色植物, 躲避天敵傷害。

    生活環(huán)境

    為典型的東南亞熱帶動物,棲于熱帶雨林、季雨林和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

    在云南,分布北限為云南中部景東無量山和新平哀牢山的低海拔地區(qū)。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m以下。多在原始林中比較高大的樹干中上層活動,偶爾亦活動于人工蕉林。

    夜行性、樹棲,其活動、覓食、交配、繁殖及眠休等均在樹上度過,白天蜷縮成團在喬木樹洞、枝葉繁茂的樹冠附近或濃密枝條的枝叉上眠休,黃昏后開始活動。性喜單獨活動,行動緩慢,多為攀爬式運動。蜂猴的天敵害為某些能樹棲的食肉類,如金錢豹、云豹、云貓和青鼬,此外就是人類的捕獵。

    繁 殖

    蜂猴一般在每年的6-8月進行交配,性周期平均45-50天,交配期常持續(xù)4-6天,成年雌性懷孕率約為70-80%,孕期為5-6個月。

    通常在冬末春初產(chǎn)仔(多在3月份以前)。年產(chǎn)1胎,每胎1仔。哺乳期約需7個月。

    幼仔出生 8個月后即能單獨活動。真正脫離母體行獨立生活一般要到1歲左右。從出生至性成熟約需兩年。

    據(jù)動物園的飼養(yǎng)記錄,蜂猴的飼養(yǎng)壽命可達12年。

    人工飼養(yǎng)

    2005年5月31日廣西南寧市動物園宣布,中國首例人工繁殖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蜂猴,在廣西動物園順利成活。小蜂猴身體狀況良好,活潑可愛。截止該小蜂猴出生,廣西南寧市動物園共有四只蜂猴。

    南寧市動物園工作人員稱,人工繁殖的蜂猴極難成活,剛出生的小猴只能吃母乳,不能人工喂養(yǎng),該園此前生下的兩只蜂猴仔都因參觀人多,母猴情緒煩躁不哺乳而死亡。這次,動物園吸取教訓,早早就把懷孕的母猴安排在游人稀少的園區(qū),讓母猴吃好睡好,加上在夏季生產(chǎn),大大有利于猴仔的成活。這只小蜂猴剛出生時只有一百克,能正常地吃母乳。

    有蜂猴分布的自然保護區(qū)在云南,有云南南部的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qū)、綠春黃蓮山自然保護區(qū)、滄源南滾河自然保護區(qū);西部的盈江銅壁關(guān)自然保護區(qū),中部的景谷威遠江自然保護區(qū)、景東無量山自然保護區(qū)和新平哀牢山自然保護區(qū)。這些保護區(qū)對蜂猴在中國的保護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估計它們已包括了中國蜂猴80%以上的種群。

    保護建議

    1、70年代以來云南南部和西部熱帶森林的大片被砍伐,已造成本種棲息生境的大幅度減少,使大多數(shù)蜂猴僅在保護區(qū)中生活。因此, 加強有蜂猴分布的現(xiàn)有自然保護區(qū)的管理和建設(shè),保護和改善蜂猴的生存環(huán)境是一項首要措施;

    2、加強宣傳教育,有針對性地宣傳蜂猴入藥并無科學根據(jù)的道理,制止由此而產(chǎn)生的偷獵、濫捕蜂猴等的行為;

    3、進行中國蜂猴的數(shù)量調(diào)查和資源評估,合理審批用于動物園展出或出口的額度。加快建好一個以現(xiàn)有飼養(yǎng)種群為基礎(chǔ)的人工繁殖群,建立譜系,以滿足中國動物園展出及國內(nèi)外交換的需要。